稻田里的咖啡馆
董勇华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潭下东边那片被翠绿山峦温柔拥抱的乡间,金色的光芒与绿色的稻浪交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风,穿越飘荡的白云、静默的山峦,又掠过绿油油的稻田,而后轻轻落在了我的脸上。这广袤的原野间,四围都是田,只有一屋孑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不禁走上前一看,竟然是一家咖啡馆,我还是第一次遇见开在稻田里的咖啡馆。
这家咖啡馆的主人姓张,张先生是一个在外闯荡多年的90后,他还给咖啡馆取了个名——“稻香咖啡馆”,张先生几年前,回到家乡,看到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和孩子缺乏照顾,心中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在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上,开一家咖啡馆,让村里的老人们有一个休闲的地方。
我走进咖啡馆。一边品尝一杯香浓的咖啡,一边和张先生搭上话。张先生大方又健谈,把他的一段创业经历,向我娓娓道来。
张先生的父亲张老汉,今年已经七旬高龄,身体依旧硬朗。他是村里的老教师,一生都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安逸的养老生活,而是继续关心村里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张先生的妹妹小芳,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得到及时的健康服务。
咖啡馆开业那天,张先生特意邀请了村里的老人们来参加开幕式。张老汉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人们惊喜地看到,咖啡馆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当地的民俗特色。进门左墙上有一幅,精美的壮族织锦,色彩斑斓,图案寓意深远;角落里摆放着精致的铜鼓模型,那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大厅正墙上挂着张老汉年轻时的照片和他教书生涯的一些回忆;右边拐角摆放着一架古筝,那是小芳小时候学过的乐器;而咖啡馆的招牌饮品,则是用当地特有的野生咖啡豆,结合壮族传统的发酵技艺酿制而成,每一口都是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馆成了村里老人的乐园。每天下午,他们都会相约来到这里,一边品尝着张先生亲手煮的咖啡,一边聊天、下棋、弹琴。张老汉常常给老人们讲述一些养生知识,或是分享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小芳也会在空闲时过来,为老人们检查身体,讲解健康常识。
有一天,张老汉在咖啡馆里突发奇想,提出要教老人们学习电脑。他说:“现在的社会,不懂电脑可不行。我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张先生听后非常支持父亲的想法,他立刻联系了一些志愿者,准备在咖啡馆开设免费的电脑课程。
消息传开后,村里的老人们都纷纷表示要参加学习。他们中有的从未接触过电脑,有的甚至连开关机都不会。但在张老汉和志愿者们的耐心教导下,老人们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他们学会了上网浏览新闻、看电影、玩简单的游戏,甚至还有人尝试着用电脑写日记,用抖音记录生活,和远在外地的孩子,分享生活的快乐。
咖啡馆俨然成了村里的文化中心,老人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张先生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满足和幸福。他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岁月如歌,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张老汉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精神依然矍铄。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要感谢我的儿子和女儿,是他们让我的晚年生活变得如此精彩。”
而张先生和小芳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尊老敬老的美德。他们明白,尊敬老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关怀。
如今,这家稻田里的咖啡馆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小文化地标。它不仅是一家普通的咖啡馆,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更是一个传递着温暖和爱的地方。在这里,尊老敬老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它们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听完张先生的讲述,也品尝了咖啡的美味,我真诚地祝福道:“祝愿你和你的咖啡馆,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像稻花一样,芬芳绽放放……”
简介:董勇华,中学副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发表于《桂林日报》《广西、湖北广播电视报》《中国家庭报》《中国水利报》《青年文学家》《青春期健康》《家庭百事通》《甘肃教育报》等刊物,《无悔的铺路人》曾获县演讲比赛二等奖,诗朗诵《为了大地的丰收》曾获桂林市总工会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