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丹宁,笔名丹宁,2004年生人,籍贯福建泉州,大学本科二年级在读,泉州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擅长散文、小说以及影评的创作,十多篇文章获得奖项。
墨香常作伴 挥毫剪悠光
王丹宁
空调“咝咝”而出的白气轻抚砚中浓墨,漾起的微澜助推着墨香更充分地氤氲,悠悠然渗进所有感官细胞中。在热浪奔涌的盛夏邂逅书法,自内向外地静下来,有道是“心静自然凉”,如此确实能屏退三伏天周身不适的燥意。
磨浓墨一砚、铺毛宣一卷、提狼毫一笔、凝心中一念……书法研习,于现在的我而言,在提升字体美感的基本目的之上,更是一种情感徜徉和心灵修行。“笔墨本无心,书者赋之”,观提笔而书的一笔一划,都可将书者的心中沟壑与通身风骨窥得一二。
我自幼便开始书法练习,只是儿时稚拙不知其中奥义,一见“笔墨纸砚”四件套就简单地与“写毛笔字”划上等号,所以练完的腕部酸胀感大大超过习字的成就感,且所写之字工整却乏灵气,略显呆滞。故练习几年后渐渐“消极怠工”起来,直至大学开设书法课,我才“重操旧业”。沾墨、抖墨、提腕、落笔……重新提笔后的感受,与几年前全然不同:哪怕是最基础的临帖,此前只晓得字帖上的字之精工巧致,而今竟能透过字品悟到几分书法家的情绪心性。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每一笔都蕴含着磅礴气势与不屈意志,彰显其身为唐朝忠臣儒将的刚正不阿;《苕溪诗帖》温婉而又不失灵动,随性而为的笔触恰似米芾自在洒脱的心性流露;《兰亭序》布局的自然流畅、笔法的变幻迥异,展现书圣的超凡技艺外,也体现其超然物外的真性情。每幅帖都仿佛是一个新世界,这种奇妙感觉就好比穿梭千百年时空,与古代文人来一场关于书法的交流。我好似重新认识了书法,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暑期悠长的白日里,若感到闷热烦躁,在习字桌前铺纸起笔,不需多时我便能心静如水、沉浸在书法之中。习过楷书和行书后,我着手学起未曾练过的隶书,总体横向趋势明显、布白均匀的和谐感看起来极度舒适,而写起蚕头燕尾的笔画时心中似有深流慢涌,心情跟随笔尖的锋起锋落而愈发愉悦起来。我揣摩着帖上的用笔技巧和风格特点,尝试将自己的领会融入书写,而后从临帖逐步过渡到创作,将字帖放于一旁,学着“字在心中、落笔成行”,慢慢地字里行间也有了独属于我的气韵。
书法之路自然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一个笔画怎么也练不好,一个字怎么写也看不出神韵。每每这时,沮丧挫败的产生难以避免。但书法之美,恰在于其漫长的磨砺。无数次磨砺的洗礼,才能铸就精湛技艺、领悟书法之真谛。消极情绪一滋生,我会先选择停笔放松,清空脑中的杂念,再重拾笔墨,让墨香在宣纸上起舞,开合疏朗、震荡出锋,直至一笔一划皆能自然流露,满意于心。
《中国书法大会》中提到,“对中国人来说,书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写字,它更是一种仪式,一种致敬”,千百年来的书法家用探索与创新让书法艺术熠熠生辉,而今我们习字寻书法则是中华文脉的薪火赓续。俯仰之间,思先贤、追古今、觅自我。
落笔一刹,着眼不看其他,灵魂皆属自我。那一刻,便能在墨韵萦绕的一方天地中,挥毫泼墨,剪取恣意悠然的珍贵时光,于此时光中窥见全然一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