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尾声
后 记
李 皓

从吴伯箫先生诞辰日3月13日起,直至今日,这段日子仿若一场与历史和文学深情对话的奇妙旅程。在这整整一个月的时光里,我坚持每日一篇,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共计30篇、5万余字的《吴伯箫的故事》。
之所以选择在吴伯箫先生诞辰之日开启创作,于我而言,是一种冥冥中的指引,更是对先生深深的敬意与纪念。当我决定着手书写先生的故事时,内心既充满了期待,又夹杂着忐忑。吴伯箫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的人生经历丰富而厚重,如何用文字将其生动地呈现,成为我日夜思索的难题。
为了能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展现先生的一生,我查阅了手头占有的所有关于吴伯箫的文学作品、年谱以及各种研究资料,请教了陈文中主席、子张先生、戴永夏老师、张期鹏先生等诸多吴伯箫研究专家,以及吴伯箫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迎先生,吴家花园社区吴伯箫近亲属吴修亮先生等一些吴伯箫研究热心人士,网络上零散却十分珍贵的记录,也成为我汲取养分的一条捷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回忆,都像是拼图的碎片,我小心翼翼地拼凑,试图还原出一个完整而鲜活的吴伯箫。这个过程充满艰辛,有时为了核实一个细节,我需要反复比对多方资料;有时面对海量信息,又会陷入迷茫与困惑。但每当我想起先生那些质朴而有力的文字,想起他在艰难岁月中对文学和理想的坚守,便又充满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在写作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生进行着一场跨越岁月的交流。我看到年轻的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在求学之路上奔波;看到他投身革命,用文字为武器,鼓舞着无数人的斗志;看到他在文学创作中,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精雕细琢。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一生,他的精神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这30篇文章,不仅仅是对吴伯箫先生生平事迹的记录,更是我对先生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的一次深度探寻。我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展现先生的形象,让读者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理解他的文学追求和家国情怀。每写完一篇,我都感觉与先生的距离又近了一些,也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他的伟大与不凡。
如今,这部作品终于完稿,心中既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又有一丝不舍。轻松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将吴伯箫先生的故事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给读者;不舍的是,与先生“相伴”的这段日子即将结束。但我深知,先生的精神将永远伴随我,激励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衷心希望,《吴伯箫的故事》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吴伯箫先生的世界,领略他的文学风采,汲取他的精神力量。也希望这本书能引发大家对那个特殊时代、对文学价值的更多思考。
在此,我要感谢在创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所有人。感谢那些不厌其烦接受我的咨询为我解疑释惑的师长们,感谢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鼓励和建议的文友们,更感谢天天坚持为我推送作品鞭策我不懈怠的“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主编宋俊忠先生!没有你们的帮助,这部作品或许无法顺利完成。
最后,我想说,吴伯箫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文字、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世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李皓
2025.04.12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