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作品 "《金故武德将军韦公碣铭》初探"中,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 洛宁韦氏先祖韦仪 "金故武德将军"的称谓毫无疑问,确实无疑。 在这里要详述韦仪"抗金英雄说"的基础伪作《抗金英雄韦仪》的由来,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分析。
一、 洛宁韦氏先祖韦仪 "抗金英雄说"的由来
洛宁韦氏迁居洛宁八百多年以来,对于先祖韦仪 "金故武德将军"的称谓是统一的,任意一块祖碑关于先祖韦仪"金故武德将军"记载也是一致的,洛宁韦氏族人认为自己是金武德将军子孙的认知长期以来也是一致的。然而,近年来在韦氏族人中却出现了先祖韦仪是"抗金英雄",说先祖韦仪是金国将军是错的,先祖韦仪几百年来受了委屈,要为先祖正名,要修改祖碑,将上面的"金故武德将军"改成"宋故武德将军",要将金朝和伪齐的年号改成南宋的年号,甚至要将"抗金英雄"刻到碑上!这种说法甚嚣尘上,甚至某知名主播也道听途说,公开称韦仪是"抗金英雄"。
那么韦仪 "抗金英雄"的说法是从何而来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经过探究,我们发现韦仪 "抗金英雄"说的直接来源于伪作《抗金英雄韦仪》,而这篇文章又源自文章《金故武德将军韦仪生平考释》里面不成熟的推测。那么《金故武德将军韦仪生平考释》说韦仪是抗金英雄的根据是什么呢?
为了从源头分析这种说法的证据,笔者将《金故武德将军韦仪全文》打印了出来三份,每份四号字, A4纸94张,可以说是"大美洛宁"最长的一篇文章,也对作者下的大功夫深表佩服。经过仔细阅分析发现,这篇文章阐述说韦仪是"抗金英雄"的基础有几个:

1. 文中的 "本郡广锐军"是岳飞加入过的北宋禁军"广锐军";
2. 文中 "广锐军范总领"是北宋名臣"范致虚";
3. 文中 "广锐军曲统制"是抗金将领"曲端";
4. 文中 "统制耿嗣宗"是抗金的"耿嗣宗";
5. 文中 "叛贼杨伟"是抗金将领翟兴的部下"杨伟"。
由此,认为韦仪参加的战役都是抗金的,韦仪是抗金英雄,文章其他部分都是说的《金史》《宋史》中的广锐军、范致虚、曲端、耿嗣宗、翟兴与杨伟,甚至还有其他引申出来的李仙彦等人的事,还相关的金国与南宋的战事、官吏制度、盟约等。
二、 说韦仪是 "抗金英雄"的基础不成立。
1. "广锐军"是不是北宋的"广锐军"?韦仪投军的"广锐军"是谁的军队?
北宋的广锐军是西北禁军,靖康之难( 1127年)去向不明。经搜索《宋史》《金史》《三朝北盟汇编》,均没有广锐军在靖康之难时的明确去向。反复探索,北宋的广锐军在靖康之难时有可能是在西北防区抵御西夏,因为他们是边防军,这是其职责所在,后随着北宋的灭亡自行溃散。还有一种可能是参于了太原保卫战被金兵击溃,不过在史料中也没有记载,没有实证。再有一种可能,是被范致虚调集勤王在汴京保卫战中被灭,不过这也没有实证。再假设,如果韦仪投军的军队是被范致虚调集的广锐军,那么在1127年参加的战事就应该是太原保卫战,或者潼关之战、邓州千秋镇大战、汴京保卫战等,而非碑文中记载的"定虢州"之战了,还是大胜。在这些战役中,广锐军作为以骑兵为主的劲旅应该有突出的表现,而在史书中范致虚领导的战役没有一点关于广锐军的记载。这些充分说明,韦仪投军的"广锐军"与北宋的光锐军不是一回事。
那么韦仪投军的 "广锐军"究竟是谁的军队呢?经过研判,这个"广锐军"很可能是伪齐政权沿用北宋禁军番号的军事组织,方便招兵而已,不过也没有实证。
2.碑文中"广锐军范总领"是史书记载的"范致虚"吗?

史书记载的范致虚,在靖康元年(1127年)是"陕西宣抚使",而非"总领",也没有记载说范致虚总领过广锐军。史书对于范致虚的记载是一个刚愎自用,被金军将领高世由嘲笑"致虚儒者,不知兵,遣斥候三千,自足杀之",是一个典型的"草包将军"。
另外,根据《宋史 •范致虚传》记载,靖康二年元月汴京陷落,这时候范致虚在千秋镇驰援汴京,1月到2月之间被阻击范致虚陕西援军的金军击溃。从这个史实上看,韦仪1127投军的广锐军绝无可能是范致虚的军队。范致虚的军队也不可能在天会五年(1127年)四月去平定虢州,在北宋被灭国的情况下范致虚这么一个高级官员会保举一个刚参军的大头兵韦仪为"保义郎"。
从另一方面说,韦仪一个刚投军的大头兵也不可能与 "陕西宣抚使"这样一个大官有交集。因此,碑文中的"范总领"应该与"范致虚"无关,是一范姓的基础军官。
3.说碑文中的"曲统制"抗金将领"曲端"也不成立。

从《宋史 .曲端传》可以看出,首先,曲端不是广锐军,也不是范致虚的部下。1126-1131活动轨迹清楚,没有任何打虢州之类的经历 。韦仪从军后接受训练的时间大概是 1127年四月以前,而这个时候曲端在镇戎防御西夏入侵,当时的职务是"知镇戎军兼经略司统制官", 镇戎是今天的宁夏固原, 不可能去训练刚入伍的新兵韦仪。
4.说碑文"杨伟"是"翟兴的叛将杨伟"也证据不足

根据《宋史 •翟兴传》记载,抗金名将翟兴在绍兴二年(1132)三月被叛将杨伟杀害,而韦仪与叛将杨伟作战的时间是"天会六年"(1128年),两者时间对不上,应是同名。
5.碑文中"耿嗣宗"说是"抗金将领耿嗣宗"也证据不足。
关于耿嗣宗,《三朝北盟汇编》一百三十六卷中记载,建炎四年( 1130年)耿嗣宗败金人于卢氏县,究竟是打败了金人,还是被金人打败也不可知,不过很明显的是1130年,与碑文记载的天会六年(1128年)时间上也没有交集。所以,碑文中记载的"统制耿嗣宗"与《三朝北盟汇编》中记载的耿嗣宗没有关系,只是同名而已。
那么由广锐军、范致虚、曲端、翟兴、耿嗣宗等牵扯到的一系列抗金战事也都证据不足。
另外,从天会五年( 1127年)到天会六年(1128年)两年之间,韦仪从一个大头兵被提升为从七品的"武功郎",可以说是战功卓著。从常识而论,常败之军,比如1127——1128年的宋军,当时北宋被灭,与金国作战的军队战况惨烈,官多兵少,如果韦仪参加的是北宋的广锐军,那么下场只能是被击溃,何来火箭式升官呢?而新组建的军队,兵多官少,如果士兵表现突出升官应该是很快的,从这方面说这两年韦仪参加的是宋军的可能性也不大。
即便退一百步说,韦仪参加过抗金的战事,那么与金人打过战就能说是 "抗金英雄"吗?显然是荒谬的,《抗金英雄韦仪》这篇文章是杜撰的伪作。说韦仪一个"金故武德将军"是"抗金英雄"是被强加在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