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派调研手记:科技创新与文化进步
胡春雨
中西民族发轫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着不同的文化气质,譬如中国人尚和西方人尚争,中国人尚合西方人尚分。在政党制度选择上,是多党合作还是多党竞争,与各自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密切相关。泱泱中华拥有五千多年治理经验,不可能沦为源于希腊、希伯来文化的西方文明复制品。中华民族自古追求天下一家,通过民主协商而非门户相争的方式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体现了固有的文化气质。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走进科技园看见了生动的实践,加深了对其深刻内涵的认识。
从历史经验看,整个人类发展史与科技进步相表里,例如耜耕农业推动了史前文化的飞跃,冶金术的引入奠定了青铜时代的辉煌。在中华元典中,《中庸》云“来百工则财用足”,自古把招徕人才、发达产业作为主要施政目标;《考工记》被补入《周礼》成为十三经之一,社会进步从来离不开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器以载道”、“器以藏礼”,体现了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统一,乃科技文明的永恒主题,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民族特色,其根本目的是以人类智慧的力量创造美好的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今日科技创新留下深刻启迪。近代以来,正是科学探索、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结合催生了工业革命,导致现代化在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率先于西方发生,全面改造了世界的面貌,其中的历史规律值得深入思考。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主题也是民族意志,现代转型与复兴伟业互为因果。实现这个目标,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除了恢复一切国粹之外,还要去学欧美的长处”,一个民族首先要在精神上站起来,“外国人的长处是科学……因为这种科学进步所以人力巧夺天工,天然所有的物力,人工都可以做得到”,其间“因为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有了很好的根底和文化,所以去学外国人,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学到”,用科技之力改造中国赶上时代,从而“驰骤于世界经济之场,以化彼族竞争之性,而达我大同之治”,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可见,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物质技术与精神力量,是复兴伟业不可或缺的两面,文化与科技的协调发展应是现代化的基本课题之一。
走进科技园,看到了现代科技企业的真实场景,令人感慨现代科研之专、产业分工之繁,从不同角度发达产业、创造财富。我恍然想起在泰山见到的魁星:他似乎代表着人类灵性的跃动,手拿毛笔仰望天空,我想那是无限的人文追求。今日魁星还应手拿一把科技的利刃,揭示宇宙的奥妙。《尚书》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一切仍是中华文化“生生之德”的本题,并非征服自然而是“赞天地之化育”:助长生命、成就生命,无论企业的成长还是民生的福祉。朱子所谓“天者,理而已矣”,这一切不过是“自然合理”,中国人素来拥有理性精神,只是侧重于关注人类自身。科技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但足以被中国拥有,让扎根人类本质的心性文明与解析客观世界的科技文明相得益彰。
回顾我区,因城市近代化转型而诞生,曾是新技术新产业的集散地,具有深厚的工业文化传统。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能否在变局中开新局,科技创新乃关键变量。漫长的历史沉淀,为我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源,例如丰富的名士文化、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先民的伟大智慧,承载着独特的城市记忆,同样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加持,以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面貌回归现实生活,通过科技进步与文化资源的双向赋能,服务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
(本文系在民主座谈会上的发言修改)
黄帝四七廿二年季春思农于山左鹊华堂

胡春雨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