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作者:憨子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①。毒虫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不搏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⑤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⑦,和之至也⑧。知和曰"常"⑨,知常曰"明",益生曰祥⑩,心使气曰强⑪。物壮⑫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①、含,涵养;赤子,婴儿。②、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螫:蝎、蜂之类用毒刺刺人,这里泛指毒虫伤人。③、据,占据,这里指兽类攫取食物。④、攫鸟:攫,鸟兽脚爪抓取食物;攫鸟,猛禽,例如鹰隼一类的鸟;搏,搏击,鹰隼用爪击猎物。⑤、牝牡,音:pìn mǔ,原意指阴阳。泛指与阴阳有关的如雌雄、男女等。⑥、朘,音zu,男性的生殖器。朘作,生殖器勃起。⑦、嗄:嘶哑的声音,这里指嗓音嘶哑。⑧、和之至也:和,和合。指阴阳二气合和的最佳状态。⑨、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⑩、益生:纵欲贪生。益,同“溢”,引申指超出、过度的意思;生,很、甚、极其,如生恐(方言。很怕;很担心);生疼(很疼,特别疼);祥:凶灾;妖异,如《孙子·九地》有“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⑪、强:逞强、强暴。⑫、壮:长成年,长大,壮年。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阴阳和合达到极致的缘故。认识阴阳和合的道理叫做懂得规律,懂得规律的叫做明白事理。过度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规律(道),不遵守规律就会很快地死亡。
〖解读〗
老子在本章里教人应该做到阴阳合和,即做到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和谐。他告诉人们:“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即认识到矛盾双方应该和谐统一就叫做懂得规律,懂得要遵守规律按规律办实事就叫做明白事理。
本章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老子以“赤子”即新生婴儿比喻道德涵养深厚的人,他们具有新生儿的纯真柔和,其精神充实饱满达到极致(精之至也),其阴阳和谐统一达到最佳(和之至也),因而各种艰险困难都不能阻止他的成长。第二个层次从前面的比喻中引出人应该学会正确处理矛盾(阴阳),使其和谐统一。他警告人们,如果走极端,纵欲逞强,那就是不守规律,不守规律就会害人害己,早早夭亡。
请注意,老子这里说的“赤子”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初生婴儿,而是代表依据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新生事物,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那就是“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由此,第二个层次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来说,就是人要站在新生事物一边,尊重和支持新生事物,按照新生事物的成长规律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透过看似柔弱的“赤子”即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这在今天可能稀松平常,但老子是在2500年前,那个时候除了老子,还有谁这样看了?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对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老子特别注意的事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即“和”。套用现代哲学的说法,在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中,老子以统一为主要方面,特别强调人要特别学会做到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并且极力将和谐统一做到极致(和之至也),这样就会百毒不侵。老子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观点,显然与当代人所注重的“斗争哲学”相反,他强调:“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就是说,矛盾壮盛的一方远远超过柔弱的一方,这不符合矛盾双方应该和谐统一的规律,于是事物就会转化向衰败,老亡。
想想看,改革开放之前曾经盛行的以对立性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在哲学观点,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观点,其极致的表现就是将国民经济弄到崩溃的边缘,老子“知和曰常”的哲学观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说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有一个典型人物很值得一提,他就是曾经的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胡耀邦。
1992年9月,湖南某地的一个老农民因病辞世,同为农民的乡党给他写了这样一幅挽联:“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作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 挽联中的“皇兄”就是逝者胡耀福,“赤子”就是他的弟弟,曾任中共总书记的胡耀邦。但胡耀邦的“赤子”并不仅仅表现在两袖清风上,更多的表现在他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上。试举数例。
胡耀邦的爱说实话是很出名的,常常像个孩子一样口无遮拦,怎么想他怎么说,出了名的毫无防人之心,也不主张有防人之心。如在动辄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年月,他不止一次地对许多青年人说:“人能活到一万岁吗?这种口号很不科学嘛!”“我们不能提倡盲目地迷信个人。”谁都知道在那个年月说这样的话是很危险的,所以有同志建议他:“说话要注意点,你现在不是一般老百姓了,言多必失。”但他却说:“我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一个共产党员,我在党内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你不能剥夺我。”为这个他吃了不少亏,但至死都没有改正。
胡耀邦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平反冤假错案。
在胡耀邦逝世时,中共中央的讣告中特别提到:“1978年他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表现出非凡的实事求是的胆略和勇气,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注意这里的措辞是“非凡的实事求是的胆略和勇气”,这是指他顶住“两个凡是”派的压力,提出了“两个不管”的原则:“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哪一级、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有人问他:“毛主席批的怎么办?”胡耀邦理直气壮地回答:“照样平反!”
在他的主持之下,不仅坚决的对文革中出现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也对文革之前的历次运动乃至解放前的错案进行平反。平反规模之大,平反人数之多,涉及人数之广都是空前的。据说当时有人认为平反的人太多了,胡耀邦反问这些人:“错整人家的时候怎么不嫌多?”
人们熟悉胡耀邦粉碎四人帮后的平反冤假错案,但少有人知1964年他主政陕西200多天时的硬扛极左路线。那时,全国“以阶级斗争为纲”,陕西的政治空气是“阶级斗争无时不有时时有,无处不有处处有,无事不有事事有”。就是在这种极左氛围中,胡耀邦作为西北局第二书记兼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大会小会讲的都是先把生产搞上去,让人吃饱,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是第一要务。他坚决地制止了陕西社教运动中的捕人,双开和夺权,为被打成“投机倒把分子”9500多群众复查,使陕西恢复一点农业生产元气。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受到执行极左路线的西北局和陕西省委的严厉批斗。后来虽被叶剑英元帅和张宗逊、张爱萍两位上将以到西安“视察军事工作”的名义强制用军机送他回京“养病”,但却被“暂停”一切职务。
胡耀邦生前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做完人、圣人,难啦!但是,做真人、好人、善人、正直的人,是可以由自己当家作主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坚持原则,他既不怕得罪老朋友,也不怕与党内老革命家的意见相左。
1985年,一份涉嫌一名政治局委员儿子案件的请示报告送到他面前,他毫无顾忌地批道:“各级领导机关理应协助公安人员依法办案。”在他的协调下,公安人员在那位政治局委员到中央书记处开会时,前往其家进行搜查取证。搜集到大量人民币现金等赃证的办案人员带走了其犯罪的儿子。这一严肃无情的执法,一下子震动了整个中南海,也第一次震动了中国领导的最高层。后来又有一些高级干部的子女被绳之以法,为此他收到的求情通融电话很多,但他没有一件予以通融的,为此得罪了不少长期有着很好关系的同志,更得罪了那些子女有问题的老领导。
在胡耀邦纪念馆大厅墙壁上,镌刻着经胡耀邦改过并书写的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心在人民,念兹在兹,不管如何发达身居何等要职,终其一生他始终是一个“利归天下”的“真人、好人、善人、正直的人”。正如老子所说,他“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肉身失去,金刚不坏的精神却永驻人间。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退休后精力转向文学方面,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