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苗》(小小说)
作者:石国华(北京)
岁月流逝,往事在眼前。今日浮云,漂浮在脑海。
在春天,在长江之滨,鄱阳湖边的湖口县,绿色原野展现出原野的气派,知青们活跃的气氛就像是活泼的校园。绿色的稻田像鄱阳湖的波澜,翩翩起舞,波浪涛涛。知青们的热情如校园的氛围,热闹非凡。虽然离开学校下放来到这个湖边的棉湖农场,但学生的热情没变,学习的热情没改。仍然喜欢学习,写诗歌散文。
“嘿,怎么还不交稿啊?”
“哦,我今晚修改一下就交给你。”
知青队长光华为活跃知青的业余生活,就编辑一个诗刊《春苗》,像学校一样,活跃知青们的生活。
棉湖农场依靠在鄱阳湖边围垦三百亩的农田,专门设立的农场。
知识青年们都是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仍然是学生模样,心情和精神状态都是学生一样,但生活比起读书时更加艰难,体力劳动也繁重了,也不习惯农村生活了,想家了。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过着学生时代的生活,光华作为队长,就安排学生们按时出工,休闲时间,就打球,下棋,开心快乐业余生活。同时,创办了《春苗》诗刊散文集,印制成册,开展晚上朗诵诗会活动,大家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激活,提高,生活充满了活跃热情和氛围。
农村非常贫穷,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就是靠煤油灯,作为夜晚照明的灯光,生活非常不习惯的,也是非常艰难的。
《春苗》是诗歌散文集刊,由知青点的五十多位知青撰稿,都是高中毕业生,由于诗刊的设立,丰富了知青的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农场的领导和公社领导们的赞扬,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为此,大家积极投稿,参加活动。
“诗歌是自由诗,不强调诗律和格式啊。”光华告诉投稿知青们。
“散文是抒发情感的,可以把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和个人情感,都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写出来,让大家开心快乐。”光华在讨论会上说的。
“知道了,今晚就交给你。”投稿知青们回答。
鄱阳湖畔风景秀美,湖水浪涛翻波澜。远看一望无际的湖面,微风吹拂激情浪花,就像天女散花的模板。走在湖边围垦的堤坝上,犹如走在风景秀美的田园,一边是鄱阳湖水,清澈透明,波浪闪光;一边是三百亩稻田,春夏天似绿海飘荡,秋天是金黄色的海洋,铺满了稻田丰收景象。
在这片美景下生活和劳动,充分显示了年轻人的朝气和希望。
为了活跃知青们的生活,光华队长特意编制了《春苗》诗歌散文集,利用业余时间排版,印制。知青们利用休息时间撰写诗歌散文。
一 审稿
美丽的风景和勤劳的工作,就是写作中最好的素材。
每天迎着朝阳出工,伴随夕阳收工。与农民一起,扛起锄头铁锹,到农田劳动。带着草帽,穿戴劳动的服装,在稻田中与农民们一起,辛劳苦干。
晚上,休息时间,光华就组织大家学习,撰写诗歌散文,消遣时间和提高热情。所以,在创办《春苗》期刊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积极参与,每天都写稿件,与学生时代的热情和风貌一样,没有改变。
《春苗》编辑组收到了二十多首诗歌和五篇散文,光华一篇一篇的审稿。
诗歌以赞颂知青劳动生活和鄱阳湖畔的风景为主,自由诗体,潇洒活泼,充分展示了知青们的精神面貌,年轻人的热情和共同生活的乐趣。
“鄱阳湖畔风景美,湖水清澈浪翻天。鸟飞鱼跃鲜花靓,犹如仙境在人间。”
“遥望湖景浪涛涛,渔鸥飞跃似秋千。微风吹拂凉爽爽,汗流辛劳乐开颜。”
“广阔天地有作为,青年豪情尽展现。挥动双臂开天地,献身拼搏创辉煌”
但是,五篇散文都是有针对性的主题,重点描述和发泄心中对农村劳动的辛劳和不满。
一天,光华收到一份投稿,描写知青生活和下放农村的感受。由于与原来在家里生活状态完全不同,吃饭非常艰苦,每天的劳动非常辛苦,更没有欢乐的氛围。于是,就通过写散文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光华在审核完原稿后,找来作者交谈。
“你怎么这么大的脾气,发泄心中的不满?”光华问。
“这是我的感受和体会,每天都这么辛苦,没有生活乐趣,没有学习环境,更看不到发展前途。”作者回答。
“我们是知青,是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农村锻炼的,不是来享受的。”光华严厉的说。
“白天劳动,晚上就写点诗歌散文,就是消遣和业余生活,这就是乐趣啊。”
“每天太劳累了,晚上就想休息,睡觉,哪有时间和心思写诗歌散文。”
“这就是锻炼啊,我们现在年轻,就是要在艰难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光华说:你抓紧时间修改一下你写的散文,删掉发泄心中不满的部分。
光华在审核中,看到了一篇描写一件在郊野抓鸡的故事。有几个知青为了改善生活,就在郊野抓鸡回来,在自己的房间了偷偷地炖汤和炒鸡丁。为此,农民来到农场反映知青偷鸡的事件。本来就是不合法的行为,但知青们高兴,就是为了表述自己的行为,还写成散文,给大家看看。
光华立即认识到,这篇散文有很大的不合理性,不能宣扬这种违法行为,也会产生很坏的影响。因为这本诗歌散文集要呈送给公社领导们阅读,如果看到这样的行为,就会受到批评的。
光华找来作者,要求修改,不能写这个行为。
在审核另外一篇散文时候,光华看到了一篇咒骂公安局行为的散文。描写了在农场操场上发现了一头四个月大的小牛被杀事件。杀牛在农村是犯法行为,县公安局高度重视,派专人来农场立案调查。
散文叙述的非常简单,说到,在一天早上,在农场操场上,一头四个月大的小牛被杀,只剩下一头骨架,全部肉都被剥离的干干净净。公安局的人推测这是人为行为,杀牛后剥离牛肉炖吃了。所有的知青们都是怀疑对象,需要一个一个的询问。有几个原来表现不好的知青,被抓到公安局,严肃拷问。搞得农场的知青们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为此,作者把这个状况用散文形式写出来了,表达心中的不满。光华当时就把作者找来谈话。
“小刘,你的这篇文章属于特例,把杀牛案件描写得太严重了,太可怕了。”光华与作者小刘说。
“杀牛事件确实是大事,影响了我们农场的名声,也为知青们心里留下了阴影。”
“但是,经过半个月的调查,公安局查清了,不是知青杀牛,是被狼吃了。”
“我们可以写出事件的过程和公安局的调查情况,但不能责怪公安局,这是他们本身的工作和责任,更不能咒骂他们,这样会造成不良影响。”光华与作者小刘交谈后,要求作者修改。
经过一个下午的谈话和整理,知青们已经投稿的二十多篇诗歌散文,就可以安排印制了。
二 额外事件
夏天,天气炎热,正是湖面涨水的时候。
光华所在的农场稻田与居住地相隔一条河。平时,走在桥上就过河了。但是,在涨水季节,过河的桥被大水淹没了,就只能临时编制一个大木排,依靠一根六毫米粗的钢绳拉着过河,每天过路人都是乘坐木排,拉钢绳,就过河了。
最惊险的一幕是,在一次大暴雨即将到来的时候,天色昏暗,暴风横扫,河水暴涨,喘急。知青们只好提前收工回家。在过河乘坐木排的时候,发生了意外翻排事件。
正常的运行是人们排队一个一个的登上木排,保持木排的平衡,就可以顺利过河了。但是,这次发生了意外。在大家登上木排的瞬间,由于依靠在堤坝一端的部位没有垫住在堤坝上而悬空了,当人多和急忙上木排的时候,造成了木排不平衡而发生意外。
靠近堤坝一端的木排受重力压迫被压入水中,而位于水中的一端高高翘起来,本来用来牵引过河的钢绳刚好位于人的腰部。此时的不平衡,在钢丝右侧的八位女知青被钢绳全部挤下了喘急的河水里,一个个掉进了湍急的河流中。顿时,在喘急的河水中,八位女知青在拼命的挣扎,哭喊救命,上下浮动,场面十分危急!十分紧急!十分危险!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情况,光华刚巧在木排的左侧没有落入水中,一面让没有落水的人赶紧将木排边沿的落水人拉上木排,一面让会游泳的人跳入河水中救人。
经过紧张激烈的拼搏,冒着自身的危险,奋力将一个个姐妹救上了安全的方舟。
这是一件特大事件,公社领导非常重视,专门找知青队长光华谈话,高度称赞这次救助行动,要大力表彰。为此,公社安排专人撰写了赞扬稿件。这次,听说光华要印制《春苗》诗歌散文集,就要在《春苗》上印制出来,作为宣传手册。为此,临时增加了印制内容和稿件。
“光华,公社书记要求将这次翻排事件和救人事件的新闻印制在《春苗》诗歌散文集上,宣传和赞扬此次行为。”公社宣传员说。
“好的,我们临时增加版面,统一安排印制,放心。”光华回复。
公社宣传员本次专程来农场就是为了将这份新闻稿安排印制的,公社书记派他专程送来的。他还告诉光华,公社吴书记说了,为了安稳知青们的情绪,鼓励和支持知青们的积极性,工作热情,还要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让知青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内心的感受,畅谈下放农村的经历和体会。
光华非常感谢领导们的关心和赞扬,表示一定做好工作,让知青点成为全县各知青点的样板。
三 爱情的花蕾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既是艰苦奋斗的天地,也是年轻人交流感情和友情的花园。
夏季的一天,大家都在湖水中游泳,游玩。
突然,一位女知青被河流冲走了,下沉了,跟她一起划水的知青看不到她了。还以为她先上岸了。但岸上的知青们也没有看到她,这才在湖面上搜索查看。突然,在离开这里二十多米远的水面上,看到一个人在水中挣扎,一会儿沉入水中,一会儿浮起来,非常艰难的挣扎求生。
在这万分紧急时刻,站在岸边的男知青德秋立即跳入水中,以最快的速度游到女知青身边,双手托起她,让她能够敞开呼吸,并能够透气。
水还在流动,向下流动。俩人还是被水流冲走。
万分紧急!万分危险!
岸边其他的知青们看到这样的情况,立即沿着河边,向下游奔跑。当时,立即有两位知青跳入水中,这样在水中就有三位男知青共同救助这位落水的女知青。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把女知青救助上岸了。
真是危险啊!
大家即感到危险,感到惧怕,但又感到高兴和欣慰。
这是一个特殊的事件。
知青农场的领导们也是高度重视,对此表示高度关注。告诫大家要注意安全。
同时,知道了这次要印制《春苗》诗歌散文集,就安排一位知青写一篇赞扬文章,表扬知青们的救助行为和救人的品德。
“光华,这是一件非常动人的救人事件,我们不但要表扬,还要通报给公社领导们看看,请他们给予表彰。”农场领导说。
“是的,高书记,我们一定编辑成资料,上报到公社书记和团委,表彰和宣传这种救人的精神。”光华回复。
这次救人故事,激发了这位落水的女知青与前往救助的男知青的感情,俩人的交流更加多了。同时,女知青特别喜欢学习,更是特别喜欢学习英语。这位男知青也是喜欢学习,写作诗歌散文。在慢慢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俩人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参加高考,同时考取了大学,顺利,圆满的走上了人生新的道路。
四 印制
七十年代,印制设备还是使用原始的印刷机,还需要一笔一笔的在蜡纸上刻字,再在油印机上一张一张的印刷,最后装订成册。
晚上,在一盏煤油灯下,诗歌编辑部的三位知青,队长光华,朱莉和董颜冰三位知青。刻制印刷钢板,在印刷机上印制,装订成册。
一般情况下,会印制100份,分别送发给每一位知青一份,再分别送给农场和公社的领导,县团委和相关领导。由于这是在县里各知青点的样板,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积极支持。为此,棉湖农场获得了县团委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并获得了省学雷锋积极团体的奖励,并参加了在省里召开的全省学雷锋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我们今晚开始刻钢板吗?”, 编辑部朱莉问光华。
“今晚开始吧。”光华说。
“需要准备什么吗?”
“还是用原来使用的蜡纸,钢板和印刷机吧”,
“在会议室吧。”,
“还是我们三个编辑部的人吧,你告诉董颜冰吧,让她一起来。”
光华与朱莉交谈后,就这样安排了。
晚上,在会议室,有一盏煤油灯,光华,朱莉,董颜冰,三人就趴在桌子边,认真刻着钢板。
光华在认真审阅知青们的投稿,朱莉和董颜冰在认真刻制钢板。
“今晚有多少份诗稿?”,朱莉问道。
“今晚总共二十份诗稿,5篇散文。”光华说,
三个人就认真的工作了。
直到晚上十一点,刻制钢板工作才结束,就进入印制了。
“今晚刻钢板已经完成了,进入印制吧?”光华问,
“我们准备印制多少份?”董颜冰问。
“我们按照需要,印制100份吧。”
“每本二十张纸,需要两千张纸,查看一下,纸张够吗?”
“够了,我们有两千张纸。”
农场因为受大水的猛涨,堤坝垮塌了,300亩稻田被全部淹没了。为了生活,公社领导安排农场搞副业,制作红纸业务。因此,作为印刷这次诗歌散文集,就有了纸张来源。
“那就好,我们开始印刷吧。”
三个人就这样开始印制了。
忙了一个多小时,在晚上十二点钟左右,就全部完成了《春苗》诗刊的印制工作,明天就可以分发给知青们阅读了。
这就是知青点的业余工作。
五 宣传
《春苗》印制成册后,光华分别发给了每一位知青阅读。同时,赠送到公社书记和各位领导们阅读。
公社书记看完《春苗》诗歌散文集后,非常高兴,认为这就是知青生活的写照,是表现了知青生活的真实过程,值得推广学习,还要向县里领导汇报,作为本县各知青点的学习样板,并安排参观学习。
公社书记当即要求公社团委牵头,组织召开宣传推广活动,认真学习这份《春苗》,培养其它知青点的知青们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好好劳动,锻炼成长。
“光华,你把《春苗》诗歌散文集再印制一百本,我要组织召开推广会。”公社团委书记说。
“好的,我们再重新整理,按时交给你一百本。”光华回复。
“柳书记,需要对诗集散文和诗歌重新增加或者减少
吗?”光华问
“既然领导们高度重视,也为了达到宣传效果,我想对现有的内容做些调整,增加或减少。因为还有好多优秀的故事和事件,要借这次活动,宣传和推广。可以吗?”
“可以的,本公社有一百多位知青,除了你们农场外,还有四十多位上海来的知青,也要他们了解知青生活情况,安心生活。”柳书记说。
“好的,我一定做好。”光华说:我们知青点这几年来,都坚持学习活动,知青们撰写了好多诗歌散文,并在省级刊物上发布。
柳书记把《春苗》送到县团委领导阅读,同样也得到了领导们的重视和赞扬。在本县范围内,全面学习和参观学习,起到了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的石钟山,古今闻名,历久不衰。宋朝注明诗人苏轼的《石钟山记》在这里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这次,棉湖知青点的先进事迹和《春苗》诗歌散文集,将为县里的知青点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样板,也是为石钟山增加了光彩。
石国华,中共党员,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下放知青,曾担任国企高管,外企首席代表,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工作。热爱文学,喜欢诗歌散文写作,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