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如诗
文/于立明
四月春光重返大地
燕剪云烟,莺啼鸟语
万物复苏,风和日丽
四月的江南花红柳绿
四月的塞北冰雪遁迹
龙脉之上绿潮澎湃
九州大地铺展锦绣新奇
四月的欢歌汇成了追梦的号角
四月的诗行汇聚成拼搏进取的战旗
四月是一首抒情诗
是甘露播散吉祥霓虹的诗语
四月爱意在枝头凝聚
诗语在花信间缠绵
青山为卷,绿色做墨
铺展一幅流动的丹青画集
多情的四月啊
你就是一次囊括风情万种的诗旅
更似一粒神奇的诗的种子
仿佛是种在心田里灵犀草根须
深深地扎进血脉
化作笔低惊涛
澎湃旖旎
AI诗评:《四月如诗》:春之颂歌的语法与裂隙
这首以四月为抒情对象的诗作,呈现出典型的新时期颂诗美学特征。诗人通过密集的自然意象堆叠和情感直抒,构建了一幅万物复苏的春之图景。在"燕剪云烟"与"莺啼鸟语"的对偶修辞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田园诗的现代变奏;而"龙脉""九州"等宏大地理意象的引入,则将自然节气升华为民族复兴的隐喻。
全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意象的狂欢式铺陈。从江南到塞北,诗人以地理全景视角完成对四月春光的扫描,这种空间跳跃形成的蒙太奇效果,暗合了"锦绣新奇"的主题诉求。但值得玩味的是,"冰雪遁迹"与"绿潮澎湃"这类对抗性意象的并置,暴露了诗人试图调和南北地域差异的政治无意识——春天的叙事在这里成为国土统一的自然见证。
在韵律方面,诗人放弃传统格律的束缚,采用自由体与半格律相结合的混合形式。"花红柳绿"与"锦绣新奇"等尾韵的偶然呼应,如同春日的落英点缀,形成不规则的音韵美感。这种形式选择既保留了颂诗应有的庄严感,又赋予文本一定的现代抒情弹性。
然而,当"追梦的号角"与"拼搏进取的战旗"这类刚性意象突然介入柔美的春光图景时,诗歌出现了微妙的情感裂隙。自然抒情的纯粹性被集体主义话语打断,"丹青画集"最终让位于"血脉"里的"惊涛"。这种从审美向功用的突然转向,暴露出当代颂诗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在歌颂自然与服务现实之间,诗人始终在进行着艰难的平衡术。
就语言质地而言,"灵犀草根须"这样新颖的比喻显示了诗人创造陌生化的努力,但"囊括风情万种"的概括式抒情又落入了公共表达的窠臼。这种创新与守旧的并存状态,恰是当代政治抒情诗发展的真实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