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轩——逆境中的文化坚守者
文/周忠
在咸阳有位可敬的文化老人,刘文轩笔耕不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场关于热爱与信仰的盛宴。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咸阳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不堪回首的童年与求学的曙光
刘文轩,咸阳市秦都人士,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民国年代。那个年代,民不聊生,兵匪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父亲在四十岁时才有了他这个长子,孩子的到来点燃了这个贫困家庭的希望,却也背负着时代的沉重。童年的记忆里,是战乱的硝烟、饥荒的阴影和生活的艰辛。然而,命运在1949年迎来了转机——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共产党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推行全民教育,让无数像刘文轩这样的孩子有了走进学堂的机会。
年幼的刘文轩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凭借聪慧与勤奋,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家境贫寒的他,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初中正逢困难时期,家庭无力支付生活费和学杂费,爱才如金的老校长为了让他继续学业,学校为他提供了半工半读的机会,他兼任打铃工,用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半工半读成就了他,也让他学习成绩下滑,因为语文满分,二中坚决录取他。高中时期,校长很欣赏他,给起提供每月超过最高助学金9元的15元补助,仅一个学期,他就退掉每月6元,理由是不能让其他贫困同学失去上学的资助。他节约开资,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1966年,高考因历史原因取消,刘文轩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到工厂劳动,直到1968年回乡务农。
从村会计到校长,乡村教育的坚守者
回到家乡,大队珍惜这个才子。刘文轩凭借扎实的文化功底,担任了大队会计。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他是远近少有的“文化人”,也因此被推举为村上民办学校的校长。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他用自己的知识点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成为无数学生心中的“引路人”。他的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他常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我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走出乡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许多学生考上了县城的中学,甚至有人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刘文轩的名字,也因此成为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他在教学管理上的贡献,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国家不失时机的将他转为公办教师,调到城里的中学继续担任学校领导,直到退休。他的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至今仍与他保持联系,感念他的教诲。
车祸与重生,逆境中的顽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在公交坐,祸从天上来。2002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刘文轩的人生轨迹。那天星期六下午放学后,他乘坐公交车去朋友家,那个时节,当地公路还不发达,设计缺欠显现,途中经过一个三角交互路段,公交车与一辆大卡车相撞,酿成大祸,六死十余重伤,全车人无一幸免。刘文轩的妻子当场去世,而他被送往医院时,医生认为他已无抢救的必要,将他放在楼道等待生命终结。吉人自有天相,命运再次眷顾了他。在该科室住院部当护士的侄女发现了他微弱的生命迹象。在侄女的恳求下,科主任决定进行抢救。昏迷几天后,刘文轩奇迹般地苏醒,但他被诊断为高位截瘫,从此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双手和腿脚也因神经损伤而变得不灵活。
面对突如其来的多重打击,意志坚强的刘文轩没有向命运低头,他要顽强的活下去,为他的亲人学生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他没有选择放弃,他要与命运抗争,应当站起来。刘文轩忍着失去爱妻的悲痛,开始了漫长的康复之路。每天坚持理疗,忍受着身体的剧痛,他一点点地恢复着。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拼搏,他终于能够重新站起来,尽管他的腰永远无法挺直,双手也无法像从前那样灵活,步履蹒跚,行动不便,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
笔耕不辍,文化传播的坚守者
身体的残疾,行动受限并未击垮刘文轩的意志。他深知,自己虽然无法再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但依然可以用文字传递思想、传播文化。于是,从2012年起,他开始了笔耕不辍的写作生涯。他用不灵活的手指,在智能手机上用拼音打字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文化的坚守。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无数读者在逆境中保持希望与勇气。
刘文轩的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乡村、城市生活的深情回忆,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更有对国家发展的热切期盼。他的文章多次发表在地方报刊和文学杂志及其网络上,成为当地文化界的一股清流。他常说:“文字是我的另一种生命,只要我还能写,我就要继续传播正能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心不改,报效社会的赤子之心
刘文轩的一生,是对“初心不改”的最好诠释。无论是作为乡村教师,还是作为文化传播者,他始终将报效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着无数人。他的学生、朋友以及读者,都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与奉献。
如今,刘文轩已经80岁高龄,依然坚持写作。他的书房里,堆满了手稿和书籍,墙上挂着他与学生的合影,以及他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他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写下去。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让他们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在逆境中勇敢前行。”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刘文轩这位从民国苦难中走来的老人,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奉献。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身体的健全与否,而在于内心的坚韧与对理想的执着。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逆境中坚守信仰的史诗,也是一曲关于生命价值的赞歌。他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丰碑,屹立在时代的洪流中。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心中有信仰,有对生活的热爱,就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