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美贸易逆差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中美关税大战的文章,没想到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关注,阅读量居然超过了2万。评论区里不少人问我一个问题:为啥中美之间会有这么大的贸易逆差?今天我就再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谈一谈我自己的理解。这些观点未必正确,仅供参考。俗话说,事越争越清,理越辩越明,世上就怕只能有一种声音。
所谓贸易逆差,就是两国之间的进出口不平衡。具体来说,美国从中国买的东西远远多于中国从美国买的东西。根据数据,202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大概是3829亿美元,尽管比前几年下降了不少,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双边贸易逆差之一。
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格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制造优势
首先最核心的,是中国制造的“性价比”实在太高了。为什么?因为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劳动力丰富,工资相对低廉。而且中国的产业链极其完整,从最上游的原材料到最下游的组装出货,一条龙全搞定,效率极高、成本极低。
比如一个不锈钢锅,美国造一个可能要40美元,中国造一个10美元就够了,质量还不差。那美国老百姓去超市看到这两个锅,选哪个?当然是中国的。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锅碗瓢盆、小家电这些产品上,甚至在汽车、高铁、桥梁、船舶这些大宗工业品领域,中国制造也越来越有竞争力。
而在西方国家,人工贵得惊人。一个工人干一天的工资,可能顶得上中国这边一个月。企业一算账,这成本受不了,就纷纷把工厂搬走,去亚洲、去墨西哥、去越南,最多的还是搬去中国。搬久了,国内制造业空心化了,啥都不生产,只能靠买。
这种“制造业空心化”就是美国几十年追求全球化、金融化的副作用。他们自己选择了走这条路,现在又怪别人抢了饭碗,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二、仿制与学习带来的成本优势
第二个因素,是技术模仿和成本压缩。
我们都知道,做研发是很烧钱的事情。比如一家美国公司,花十年时间投入几十亿美元搞出一款芯片或者电动汽车,光是请工程师就要花无数人力物力。但中国企业呢,看到这款产品火了,马上进行模仿改良,绕开专利,甚至直接“山寨”,成本就低很多。
比如电动车行业,特斯拉投入巨资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目前中国电动车市场百花齐放,比亚迪、蔚来、小鹏、哪吒等等企业,快速复制、改进,生产出性能不错、价格更低的电车,迅速在国内外市场抢占份额。现在欧洲卖得最好的电动车,不是特斯拉,是中国制造的。
欧洲人一看:完了,传统车厂被打得满地找牙,德国大众、法国雷诺、意大利菲亚特,全都吃不消。于是也开始加关税、搞补贴、查补贴,跟美国学起了“贸易保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企业在成本和效率上有压倒性优势,而这背后有一部分是因为少了高昂的研发投入。
当然,这里面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现在的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在真刀真枪搞技术,比如华为、比亚迪、隆基绿能等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只是,整个产业快速追赶的阶段里,模仿还是主流手段之一。
三、华人移民推动消费进口
第三个我认为很少人提到,但其实很关键的,是在西方国家生活的华人群体,尤其是从事跨境贸易的这群人,实际上加剧了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
我们想想,一个商品从中国生产,怎么进入美国市场?当然需要有人下订单、找厂家、搞清关、铺渠道。而这个“人”往往就是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商人。他们熟悉美国市场知道什么畅销,也懂中国供应链知道哪里可以拿到便宜货。凭借语言、文化和人脉的双重优势,大量跨境贸易就这样诞生了。
比如一个美国超市,牙刷、拖鞋、挂钩、收纳箱,全是中国货。这些货是谁弄进去的?大多是华人公司。这些公司规模可能不大,但数量庞大,效率惊人。尤其是疫情之后,跨境电商又爆发了,Temu、Shein这些平台,背后多少是中国供应链加海外华人团队的配合。
而反过来看,在中国从事美国商品贸易的西方人其实很少。一方面语言不通,另一方面环境不熟,甚至对中国的商业逻辑理解有偏差。所以进口少、出口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四、消费结构决定采购结构
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美国老百姓太能花钱了。
中国人有储蓄文化,挣一块钱可能存三毛;美国人是挣一块钱花一块五,哪怕刷信用卡也要先爽再说。这种消费观带来的结果就是进口大国定位,他们买的多,特别是日常用品、衣服、电子产品等等,都来自中国。
再加上全球货币体系还是以美元为主,美国人买别人的东西不需要换汇,直接印美元就可以;中国人买别人的东西反而要去换美元,这也导致了出口更有吸引力。
总结
所以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几十年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结果。
中国靠人口红利、产业链完整、模仿学习和灵活贸易策略,走出了“世界工厂”的路线,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而美国走的是去工业化、重金融服务、强化消费的道路,导致自身制造能力下降,只能买买买。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一种“分工合作”:你生产我消费,互相依存。但一旦这种依存变得“单边”,一方觉得亏了,另一方觉得正常,矛盾自然就出来了。
现在,美国想减少逆差、保护本国产业,中国也想转型升级、扩大内需。两边都想“从出口驱动转向内循环”,这时候就需要新的平衡点。未来是竞争,也是博弈,更是调整。
最后强调一句,这些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如果你也有不同的理解,欢迎留言交流,我们一块儿探讨。事越辩越明,声音越多,才是这个世界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