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早茶的诗意交响——马学林《夸吴忠早茶》十首诗词赏析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11日
吴忠早茶,这一碗氤氲着黄河水汽的八宝茶汤,在诗人马学林的十首诗词中完成了从日常饮食到文化图腾的升华。这组创作于2025年4月11日的作品,通过律诗与词牌的交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构建起一座多维度的文化坐标,将塞上江南的饮食密码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学表达。
(一)文化基因的史诗重构
1. 马学林以十首诗词构建的《夸吴忠早茶》系列,实为一部浓缩的吴忠饮食文化史诗。诗人将茶碗中的八宝茶升华为文化符号,在"黄河绿柳新芽翠"(七律)与"贺兰云影落砂锅"(山花子)的意象碰撞中,完成对吴忠早茶文化基因的诗学解码。这种解码既非简单的风物罗列,亦非空洞的赞美堆砌,而是通过"八种甘香融古道"(满江红)的时空叠映,将茶汤的氤氲热气化作历史长河的蒸汽,在"丝路星霜沉盏底"(山花子)的沉淀中,让读者看见茶碗里漂浮的不仅是桂圆枸杞,更是千年丝路的文明碎片。
2.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驼铃"意象,从"驼影摇铃送月移"(七律)到"闻道驼铃归晚照"(山花子),形成独特的声学图谱。这种穿越时空的铃声,既是对茶马古道历史记忆的召唤,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隐喻回响。诗人以"瓷海犹闻驼铎响"(满江红)的听觉通感,将茶器化作共鸣箱,使茶席成为连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声场,在"九转瓷鸣"(沁园春)的韵律中,完成对吴忠作为民族交汇点的诗意认证。
(二)时空折叠的审美创造
1. 组诗展现出惊人的时空折叠能力。在《沁园春》中,"沸醒烟霞"四字即完成晨光与历史的双重觉醒:既是当下茶汤沸腾唤醒清晨,又是文化记忆复苏激活时空。这种折叠术在"一席回茶名塞上"(七绝)中达到极致,通过地理错位的艺术处理,让回乡风沙在茶席上交叠,创造出"半盅可载江南梅雨"(沁园春)的微缩宇宙。诗人笔下的茶碗成为霍格沃茨式的魔法器物,既能容纳"万里风尘"(沁园春),又可沉淀"卌载鬓边霜"(满江红),在"天地壶藏"(沁园春)的收束中,完成对时空维度的诗性超越。
2. 这种折叠美学在《五律·下平八庚》中呈现为"古渡烟霞染,新街笑语盈"的蒙太奇并置。古渡头的历史烟霞与现代街市的笑语欢声,通过茶香的中介获得共时性存在。诗人用"三巡见岁祥"(五律·七阳)的品茗程序,将时间切割为可触摸的文化切片,让读者在举盏之间,既能啜饮"汉唐"(五律·七阳)的古意,又能品味"新时代的晨光"(五绝·六麻)。这种时间炼金术,使吴忠早茶超越了饮食范畴,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时间胶囊。
(三)民族融合的味觉书写
1. 组诗对民族融合的诠释,突破传统政治叙事框架,独创"味觉共同体"的诗学范式。在《七律·六麻》中,"八宝馨香融合族"的表述,将民族交融具象为茶汤中各种配料的相融相生。枸杞的红艳、芝麻的醇香、冰糖的清甜,在沸水中翻滚成"八种甘香"(满江红),这种味觉的共和恰是民族关系的诗意转译。诗人更以"汉助回风茶叶骄"(七绝·二萧)的巧妙措辞,消解主客界限,让茶香成为超越族裔的共同语言。
2. 这种味觉政治学在《山花子》中臻于化境。"塞上风沙融枣酪,一春烟雨暖心窝"的对仗,将地理气候的差异消弭于味觉体验。北方的风沙被枣酪的柔滑驯化,江南的烟雨化作冰糖的清润,最终在"似情歌"(山花子)的味觉共鸣中达成和解。诗人用"舌尖上的统一战线"(七绝·七阳),证明饮食文化才是最深层的共同体意识建构。
(四)形式创新的格律实验
1. 在传统诗词形式框架内,马学林进行了大胆的现代性实验。《沁园春》下阕"似江南梅雨。半盅可载,阳关羌笛,塞上飘香"的句式处理,打破常规四字句的板滞,通过跨行与留白,营造出茶香在时空维度中蔓延的流动感。这种形式创新在《满江红》中表现为"红果艳,芝麻绽。冰糖脆,春醪软"的蒙太奇剪辑,四个特写镜头的快速切换,复现了揭开茶碗瞬间的视觉冲击。
2. 对传统意象系统的改造尤为显著。在《五绝·六麻》中,"晨光佐早茶"的拟人化处理,将自然现象转化为餐饮仪式参与者;《七律·四支》"玉盏浮香绕画墀"的古典意象,与"驼影摇铃送月移"的边塞风情并置,形成审美张力的奇异和谐。这种古今意象的混搭,在《山花子》"沸黄河"的夸张中达到顶点,将茶汤沸腾与母亲河奔流进行超现实联想,创造出震撼的视觉通感。
(五)文化自信的诗学建构
1. 组诗最终指向文化自信的深层表达。在《七律·八庚》"历经千载事,大众万春荣"的结句中,诗人将早茶文化提升为文明延续性的见证。《沁园春》"晨光里,有八珍沁腑,寰宇壶祥"的收束,更将地域饮食升华为人类文明的精神滋养。这种自信不是虚妄的自夸,而是建立在"廿载风沙融枣酪"(山花子)的历史积淀,以及"一席清茶慰莽荒"(沁园春)的现实功能之上。
2. 诗人用"舌尖醒处是吾乡"(七绝·七阳)重新定义乡愁,将味觉记忆作为文化认同的基石。当"八珍沁腑"(沁园春)超越地理界限,当"香融塞上家"(五绝·六麻)消弭族裔差异,吴忠早茶便从地方饮食升华为中华文明包容性的诗意象征。这组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提供了创造性范本——在茶香袅袅中,我们看见了文明传承的新远景。
(六)时空折叠的诗学建构
1. 组诗以精妙的时空折叠术,在茶盏中重构了吴忠的文明肌理。《七律·六麻韵》中“黄河绿柳新芽翠,古道青杨嫩叶嘉”二句,以植物年轮的意象将当代的生态建设与秦汉戍边将士植柳固沙的历史记忆叠印,使早茶文化获得了千年时空的纵深感。《沁园春》下阕“驼铃曾系游缰”与“丝路星移”的时空并置,让茶马古道的铜铃声穿透当代茶席,在茶烟中完成历史基因的当代激活。
2. 这种时空艺术在《山花子》中臻于化境:“雪浪翻时琥珀磨”将茶汤沸腾的动态瞬间,与贺兰山积雪消融的地质运动并置;“丝路星霜沉盏底”让商旅风尘凝结为茶料中的枸杞红枣,使丝绸之路的宏大叙事在茶盏方寸间获得微观呈现。诗人通过这种时空压缩技术,将吴忠早茶锻造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容器。
( 七)民族融合的味觉政治
1. 组诗深谙饮食文化的政治诗学,在《五律·八庚韵》“八珍融曙色,四海见民情”中,将各族茶料的配伍升华为民族关系的隐喻。枸杞的红、芝麻的黑、冰糖的透,这些色彩符号在《满江红》下阕形成视觉交响,恰如费孝通“各美其美”的生动注脚。而《七绝·二萧韵》“汉助回风茶叶骄”的表述,巧妙改写了传统诗词中的夷夏之辨,以“助”字凸显文化互鉴的平等姿态。
2. 最具突破性的是《五绝·六麻韵》:“晨光佐早茶,八宝美奇葩。一碗回乡味,香融塞上家。”这里“回乡味”与“塞上家”的并置,解构了地域与族群的固有边界。当冰糖的甜润消解了塞北风沙的粗粝,当八宝茶的配伍原则成为多民族共处的文化法则,饮食行为便升格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实践。
(八)器物书写的文明密码
1. 组诗对茶器的凝视构成独特的物质文化诗学。《七律·四支韵》“玉盏浮香绕画墀”中的宫廷器皿与市井饮食的错位搭配,暗示着早茶文化对阶层界限的消融。《满江红》“塞上瓷鸣”以声学意象激活了瓷器背后的文明史——颤动的丝绸与鸣响的瓷器,将茶席转化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陶瓷之路的历史回响。
2. 在《沁园春》中,“九转瓷鸣”与“寰宇壶祥”形成微观宇宙的意象闭环。诗人以天地方壶的哲学构思,使吴忠茶器成为容纳黄河文明、丝路精神的文化场域。这种器物书写在《山花子》“贺兰云影落砂锅”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砂锅不仅承载茶汤,更倒映着塞上山河的魂魄。
( 九)音韵格律的文化调适
1. 诗人在传统格律中注入了边塞文化的基因重组。《五律·七阳韵》严格遵循“仄仄平平仄”的古典范式,却在“驼铃摇曙月”的意象碰撞中迸发出现代性张力。《山花子》采用李璟哀婉词调,却以“沸黄河”的雄浑气象完成对五代词风的塞上重构,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张力恰如吴忠早茶对江南茶道的北方改造。
2. 在音韵选择上,《七绝·七阳韵》采用开口呼的阳韵,与“琥珀光”的视觉通透感形成通感效应;《满江红》选用第七部的宽韵,适应了从“贺兰雪线”到“江南烟雨”的空间跳跃。这种音韵策略暗合了吴忠作为多元文化缓冲带的地缘特征。
(十) 新古典主义的当代转型
1. 组诗展现了新古典主义书写的当代转型。《沁园春》“漫煮时光”化用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却注入“丝路星移”的科幻色彩;《七律·四支韵》“驼影摇铃送月移”在唐边塞诗框架中,嵌入了现代光学知识的“影移”观察。这种古今语法的混搭,在《五绝·六麻韵》“香融塞上家”中尤为显著——传统诗家语“香融”与现代社会学概念“家”的碰撞,创造出文化认同的新表达式。
2. 最具突破性的是《满江红》结句“待涤尽、卌载鬓边霜,身心暖”,将个人生命史(卌载)与集体记忆(涤尽风霜)熔铸,使古典词牌获得了表现现代性体验的新可能。这种创作实践,恰如吴忠早茶对传统茶道的创新——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完成适应新时代的味觉革命。
结语:这组诗词如同吴忠早茶中的八宝配伍:律诗如红枣枸杞奠定文化根基,词作似玫瑰冰糖增添现代风味。在瓷与茶的碰撞中,在韵与味的交融里,马学林以诗人之笔,将地方饮食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方剂。当茶烟升起时,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塞上江南的晨光,更是一个民族在味觉记忆中寻找身份认同的文化旅程。这碗穿越时空的吴忠早茶,终将成为中华文明基因库中独特的文化密码,在诗与远方的交融中,持续释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学能量。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