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歌丝语》文:牧夫
麻辣烫
伏羲故乡的小城
为吃一碗麻辣烫
坐飞机乘高铁
天南地北三十万人日涌
祭祀伏羲大典的舞者
走街串巷跳着祭祀曲
为麻辣烫的食客伴舞
庄严神圣的传统文化
抵不过一碗麻辣烫的价值
我听到了伏羲无奈的咽哽
斋饭
酒肉穿过胃肠
斋饭铺张排场
碟叠着碗儿叮当
一听听露露杏汁香
红烧肥鱼塞满口囊
筷起筷落好一阵忙
众相生肥头油亮
和尚尼姑同桌的你
个个满脸阳光
幸福的生活胜似在天堂
不知佛在没在心中留下
释迦老祖可知否
正午万千膜拜敬您的人
早已碌碌饥肠
招聘
寺院招聘的广告
在弥勒佛殿前微笑着
把人来人往的进香客招摇
首座5万
监查2万8
知客1万8
典坐1万6
方丈助理1万5
实习和尚8千
丰厚的月薪实在不少
本科生研究生
大学英语六级优先
上班需戒酒色
下班后不干预私生活
任你酒色逍遥
佛还会把你罩

食客
荒唐实荒唐
美女带伟哥开房
邀来院长情人品偿
一片伟哥服下
好一场大战
锣鼓喧天
战马嘶鸣尘土飞扬
阴气冲天昏地五百合
阳气落荒
伟哥再服
却道天凉好个秋
宝刀卷刃
命悬银床
报警
急救
醒来见有警察
误知纪捡捡察下场
院长一时意乱心慌
忙交待贪污受贿三千万
祸起萧墙
换了纪捡捡察又是一阵忙
终落得
大地一片白茫茫
豆沫
一筐黑面馍
一碗豆瓣酱
母亲为我们改善生活
做了一锅豆沫
离乡逾久
馋虫时时地挠着我
从舌尖上的记忆中爬出
于是我做了一锅豆沫
虽然材料都一样
可是再也喝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嗟来之食
很小很小的时候
母亲给我讲了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还给我讲了
闻一多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从此我知道了气节这个抽象的词汇
直到眼观大街小巷乱舞的魔鬼
我才懂得了气节内含的意义
优雅的沉伦
慵懒的小镇
有小桥
有流水
没有大喇叭喧嚣
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每天听鸡打鸣
即起打扫院庭
三三两两的商铺开着门
有需要的人自由进出
院内门外拿着手工的男人女人
看孩子满脸皱纹的老人
邻里间拉着家常
买点新鲜农家种的菜
升起人间烟火
饭后散着闲步
尽享着优雅的沉伦
附:水深不语点评
先前,我一直不明白牧夫老师的“短歌丝语”系列是如何写得“若即若离,既在天边,又在眼前”的,既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又产生了无可言说的“深度”。
今天拜读了牧夫老师这组“短歌丝语”才琢磨明白,原来牧夫老师应该是在“无我之境”的写作状态下落笔成诗的,而且他的“无我之境”已经出神入化,难怪我评起来一直都特别棘手。
这组“短歌丝语”以当前社会热点为主题,每一首皆充满现实批判意义,令人为之振奋。通篇所表达的文字犀利,明指暗喻,直指当下,让我肃然起敬。
牧夫老师的散文诗不仅可以有春趣花浓,童真乡愁,小情小调,还有一股当下文坛奇缺的“正气和气节”,正如君子平日养精、养气、养神,养剑气于丹田,一旦到了需要亮剑的时候,即可一剑光耀十九州,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知道最近有碗麻辣烫火了,为了这一碗美味,无数人不远千里奔赴甘肃麻辣烫“顶流”的老家天水。要知道,这里是伏羲的诞生地,有“羲皇故里”“中华之源”之称,这里也是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出土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三国时期这里曾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智收姜维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这里……可是,现如今的人们疯涌而至,不是为了重温敬仰祭奠伏羲及地方宝贵的历史文化,而是为了吃碗麻辣烫。我读着本期散文诗之“麻辣烫”,感受着牧夫老师的一声叹息:“庄严神圣的传统文化,抵不过一碗麻辣烫的价值,我听到了伏羲无奈的咽哽”。一语道破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冷淡和缺乏的敬畏之心”,令人唏嘘不已!!
牧夫老师的一首“斋饭”,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跟着父母去青岛的湛山寺吃过几次斋饭,那时候的寺院清雅古朴,师傅们也是一脸虔诚和慈悲,极少有胖和尚,香客们也是衣着朴素,素穆有礼,吃斋饭的时候,没有大声喧哗的,也没有浪费粮食的,吃多少打多少,每一个人打完饭都会对师傅合十谢拜……今天读完老师的“斋饭”:毫不客气的说,事实确实如此!本该是一方净土,本该清淡寡味的斋饭,却被“肥头油光”的和尚尼姑们搞的像热闹的酒席,“酒肉穿过胃肠,斋饭铺张排场,露露杏汁香,红烧肥鱼塞满口囊”……难怪牧夫老师要发出灵魂质问:“不知佛在没在心中留下,释迦老祖可知否,正午万千膜拜敬您的人,早已碌碌饥肠”……如今的普渡众生只是一块遮羞布罢了。
我不得不佩服牧夫老师对社会热点的敏锐观察,一首“招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看待如今的“佛法圣地”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问题”。
现如今,“卷生卷死”的求职环境让太多年轻人身心俱疲,而寺庙工作大多都是朝九晚五周末双休,那种没有压力赚钱及“任你酒色逍遥,佛还会把你罩”的幸福感,谁懂?只是啊,牧夫老师的“招聘”,让我不得不反思:该看破红尘的地方,怎么条条皆是世俗呢?
牧夫老师不愧为是讲故事的高手,一首“食客”把我们带进了一场“激情床上动作大片”,可谓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你死我活的。由“一对狗男女的苟和”开始,因为“院长的做贼心虚”而“不打自招”又引出了另一起“官场贪污案”,令人哭笑不得,又痛恨不已!整首诗用词锋芒利落,暗喻巧妙,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官场“以色上位”“男盗女娼”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的文字是有力量的,是正义的,敢于直指丑恶,勇气可嘉!!
本期的“豆沫”如一股清流,牧夫老师只要一写“关于母亲”的一切,总是带着温馨和暖意,也带着一丝乡愁,“黑面馍豆瓣酱”是多少人童年的回忆和味道……那年那月,母亲为了孩子们改善伙食,做了一锅豆沫,那叫一个香啊,“离乡逾久,馋虫时时地挠着我”,于是老师也做了一锅豆沫,却再也喝不出小时候的味道……是啊,难忘的是“妈妈的味道”,是记忆中的童年,是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情和乡愁……
“嗟来之食”以两则母亲讲的经典故事开篇,慈母育儿的温馨画面跃然纸上!牧夫老师连同他的诗词散文之所以能引人共情共鸣,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文人该有的态度和气节,皆是因为自小得以母亲的“言传身教”,故,才有了作者“从此我知道了气节这个抽象的词汇,直到眼观大街小巷乱舞的魔鬼,我才懂得了气节内含的意义”。这是一段颇为精彩的结句,发人深省,也暗喻目前关于很多人“气节丧失”,毫无底线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
“优雅的沉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小镇市井图”,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人们安逸的生活着,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攀比,没有人群喧嚣,有的只是平常琐碎的小日子,看似“沉沦”,却是如此优雅,悠闲……这是一首非常治愈的小诗,平静,祥和,无争,如世外桃源般的安逸,令人向往!牧夫老师“优雅”一词,将“沉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意义: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优雅的沉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