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湖史话(四):教育简史
洩湖不仅是蓝田西川的商业中心,也是其教育中心。从封建时代的社学,到共和国时代的高中,都设在洩湖。
元时实行村社制,要求村庄50户为一社,设社长1人,“以教农桑为务”。每社设学校1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时令子弟入学,称为社学。其教学内容以封建道德为主,兼有农桑、律令及冠婚、丧、祭礼节。据明隆庆《蓝田县志》记载,当时全县24个里“皆设有社学,后尽被侵废”。
清雍正七年(1729),知县李元升奉文复设四乡社学,北乡社学即设在 洩湖镇和故京里。
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吕懋勋根据地方士绅请求,又设四乡义学。义学始于汉代,是由私人或地方出资兴办的免费学校。当时北乡义学设于洩湖镇和阿氏庄。
从清末到民国10年(1921),蓝田县仅有1所高等小学校一一东街小学,不能适应初等小学毕业生升学的需要。民国10年(1921),西区民众乘县政府归还地方公债之机,筹资联办了巩村高级小学。此后东区办起普化、白玉两所高级小学,南区办起崇光高级小学,北区也办起洩湖高级小学。民国17年至23年(1928~1934),蓝田县教育局对县立高、初级小学实行奖惩法,对私立高、初级小学实行补助法,民国24年(1935),省教育厅派员整顿学校,改原有县立各小学为补助小学。
鉴于蓝田北区私塾较多,新型小学只有一所,洩湖绅士贾英轩、薛雅轩和兀雁臣等人,经过一番协商,决定自愿捐资兴办一所本村小学,并得到了探亲归来的洩湖镇知名人士王肃斋(即王儒钦)的回应。王时任陕西警备第二旅参谋长,亦每有兴学的设想。1934年,王召集兀彦峰,以及李养初、张保书(华胥镇阿氏村人)等人商谈,设想建立一所区办高等小学,并为之成立了建校委员会。 王带头捐出三百个银元,十多位建校委员和其他殷实之家纷纷响应,很快就筹集到伍佰元,作为建校基金。
建校委员会利用洩湖街头民团驻地大房十间、厦房四间作为校舍。1935年春进行开学准备,修缮旧房,购置教具,物色教员。1936年正式开学,聘冯家村人冯子周为首任校长,另有教职员工六人。建校委员会转为学校理事会,每年初开会一次,选出常务理事3至5人,随时议诀相关事宜。经费来自于募捐、洩湖市场附加费,以及联保机构中可以利用的其他款项。后来学校扩建,因经费困难,冯子周带头拆了冯家村的庙宇。
学校初名“骊阳小学”,1937年改为“进德小学”,为高小二年制。每年招收一个班,每班学生30到50人不等。1937年学校同洩湖镇初小合并,成为完全小学。接收初小所在地城隍庙大房六间、厦房两间,将庙宇大院作为操场。这是北区成立较早的完全小学。直到1939年,华胥油坊街在城隍庙原址上才建立了北区另一完小。
1939年学校改称“蓝田县北区区立洩湖镇小学”。
该校的成立,解决了蓝田县城北区洩湖、华胥、冯家村农家子弟的读书问题,点燃了村民们的教育热情。捐资兴学的风尚在洩湖村蔚然成风,成为一种宝贵的传统。该校也为北乡教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毕业学生,大多数担任北区各初小教师,解放后,多数担任高小骨干教师。少数毕业生继续深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新中国建国后,该校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洩湖镇中心小学。
当时为了改变农村的面貌,政府号召大办农民夜校扫盲(洩湖村在老爷庙就兴办了扫盲识字班),同时大力普及小学教育。小学毕业生不断增加,而初中数量有限,1953至1954年期间,政府还进行了一轮教育整顿,大幅度减少了中学招生数量,造成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学的压力骤增。
1958年,在大跃进的浪潮中,蓝田县洩湖中学成立,原名蓝田县第六中学,属全日制三年制初级中学。1959年2月,正式更名为“蓝田县洩湖中学”。1966年12月,更名为“蓝田县红光中学”。
1970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成为主旋律,全面推行五四学制,小学定为5年,中学改为4年,初中、高中各2年。
当时提倡农村学生就近入学,"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的原则。本年12月,红光中学又恢复了洩湖中学原名,并晋升为二年制高级中学,随后,又重新成立了洩湖初级中学。
1978年洩湖中学改为三年制高级中学。2015年晋升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
注:参考了杨少敏老师相关文章,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