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夏区文化路中学
支持单位:江夏区妇联
省朗协语言研究与实践基地
作者:化雪老詩 诵读:张健 谢莉 田乐熙
音乐合成:江丽芳 编辑:杨建松
胡兰畦(1901~199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门酱园公馆街,由于家庭富有,她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1920年冬,她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不久就考入川南师范学校,成了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学生。5月4号那天经恽代英介绍她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几个月后,她还与汉口女杰杜黄一道发起并组织了四川妇女联合会。1924年作为四川女界的代表,她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联第六届大会。1926年春,她满怀革命理想,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这里她结识了周恩来和李富春,还有何香凝与宋庆龄,得到他们的鼓励后便前往北伐前线,适逢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正筹建女兵队,她毫不犹豫欣然赴考,并成了该校首批231名女兵中的一员。入校后,她学习认真,训练尤其刻苦,枪法很准,所以在跟随叶挺出城平叛夏斗寅叛乱时,在纸坊个字山的战斗中表现极为突出,不仅带领一个班参加了战斗,还击毙了敌人的一个机枪手。正是因为骄傲的战绩,她与游曦、赵一曼、胡筠被誉为军校女兵中的“四杰”。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也悍然解散了武汉中央军校。在中共的争取下她所在的这一期学生提前毕业,并被改编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年底她脱去军服,代理了汉口市特别党部妇女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而且还兼任着湘鄂赣妇女运动指导委员,结果却被蒋介石通缉。

1930年,她以江西省救济院孤儿所兼妇女教养所主任的名义抵达德国,住进了何香凝、廖承志母子俩的寓所,还经成仿吾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且被编入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翌年7月,经组织批准,她陪同宋庆龄回国奔丧,但返回柏林时却组织被开除了党籍,理由是她“护送国民党大官回国”。

为此,胡兰畦上诉到共产国际,这才得以恢复党籍,但却没有得到党证,所以回国后还是无法与组织接上关系,不得已只好以民主人士身份开展革命活动。
1932年12月,胡兰畦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反法西斯大会上发言,愤怒地控诉了日本侵华的罪行,结果被德国警察逮捕了,直到一位是议员的德国友人担保才免遭政府驱逐。第二年春,她还是因为控诉法西斯,被希特勒关进了大牢。获知后的宋庆龄和鲁迅等人,以“民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向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提出抗议,3个月后受尽折磨的她才得以获释。到了巴黎后她将自己在狱中的境遇写成文章,在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陆续发表,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在德国女牢中》。因为文笔犀利,揭露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彻底,这些文章立即被译成俄、英、德、西4种文字,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为此,留苏的中国学生肖三还给她写了一封信,邀她作为中国作家列席由高尔基主持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

1934年8月26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外的消夏别墅宴请各国作家代表和嘉宾。晚宴上高尔基特地把胡兰畦安排在自己右边第一个位置上,而左边第一人则是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莫洛托夫。开席前,高尔基强烈谴责了蒋介石,他说:“让我们大声疾呼,谴责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和叛徒的罪恶”,还用手指着胡兰畦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人。”宴会上,高尔基还给在座的莫洛托夫写了一张纸条说:“她不能回去,照顾她住一些时候。”翌日,在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莫斯科市苏维埃政府还是在普希金广场附近还给胡兰畦分了一套住宅。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病逝。作为高尔基生前特别欣赏和喜爱的中国女作家,胡兰畦被选入高尔基治丧委员会。在举行葬礼的那一天,斯大林、莫洛托夫、奥尔忠尼启则、卡冈诺维奇等抬着高尔基的灵柩,胡兰畦和高尔基的儿子、儿媳一起手捧着他的遗物为高尔基执绋。
1936年7月,胡兰畦回到上海。在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后,她自告奋勇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补习学校中招募了大量女青年,成立了一个“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1937年10月5日,胡兰畦带着这支队伍,到淞沪会战的宝山和罗店前线,冒着枪林弹雨做战地宣传鼓动和战地救护工作。上海沦陷后,她所在的服务团随军辗转到达南昌。此时,项英、陈毅等新四军的主要领导正在南昌组建新四军,党组织决定在服务团中建立一个党支部,原来的9名共青团员全部转为共产党员,这个支部则由胡兰畦的老朋友陈毅直接领导,不与地方党发生横向联系。


1939年夏,胡兰畦来到陪都重庆。蒋介石任命她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并派她到第三、六、九战区工作,她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女将军。胡兰畦利用国民党少将这个特殊身份,为共产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9年初,胡兰畦只身穿越火线到达武汉,并涉险赶到金口,协助完成了策动河南省主席张轸起义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成了此后历次政治运动的牺牲:“三反”、“五反”时,她是“贪污分子”;她不认识胡风,“反胡风集团”时她又被打成“胡风分子”;“反右”斗争中则被打成右派,并下放农村进行了多年的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平反后才重新入党,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晚年尽自己的所能为“老年事业”做了许多贡献。她在回忆录里说:“我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


作者:化雪老诗,中学教师,江夏文化学人。

诵读:张健,江夏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妇联主席,江夏区妇联第四届执委、江夏朗诵工作部成员、湖北省朗诵协会会员。

诵读:谢莉,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现任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8)班语文老师及班主任,曾获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市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校优秀班主任、校优秀学科组长。

诵读:田乐熙,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8)班学习班长,曾获武汉市钢琴比赛二等奖、江夏区朗诵比赛二等奖,校三好学生。

音频合成:江丽芳,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年级主任,优秀教师,江夏区百优班主任,区“新长征突击手”,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劳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2024年荣获“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荣誉称号。《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三年阅读录逾一亿九千多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