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东渐通考
文/冷剑无双
夫咖啡者,本生埃塞俄比亚高原,经天方大食传之欧罗巴,终渡重洋而来中土。考其入华始末,实为三百年中西交通之缩影。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著《职方外纪》,首现"可非"之名,然未详其用。崇祯十年(1637年),英船"伦敦号"泊虎门,货载咖啡豆半担,岭南士人叶权观之,讥曰:"黑若焦炭,煮如汤药,唯红毛夷自煎饮。"此乃华夏士绅初识咖啡之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关奏报荷兰贡"黑酒十坛",太医验作无毒,然贮之内府。时粤商多混咖啡豆于胡椒,谓之"黑胡椒"。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献烘豆十二箱,斯当东记云:"华人蹙额,唯勇者尝半匙。"内府录作"西洋提神散",束之高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既开,英商怡和洋行于广州十三行设"黑茶馆",银壶瓷盏尽仿西洋。潘仕成记:"富贾持匙搅饮,价倍龙井。"此实华地咖啡馆之滥觞。沪上外滩则有"虹口咖啡",申江竹枝词咏叹:"胡茄羌管斗新声,咖啡一盏夜三更",然市井百姓鲜有问津。
光绪十五年(1889年),《造洋饭书》刊行,详述烘焙之法。张氏味莼园创"中式咖啡",佐以陈皮冰糖,康有为晨饮三杯,自题楹联:"黑汤涤肠迎旭日,黄卷照胆对青灯。"戊戌之后,梁启超于《时务报》盛赞其效,沪上文士始渐风行。宣统年间,张园茶座每杯售银二角,摩登仕女争相尝新。
民国肇造,津沪街头咖啡馆林立。永安公司于1919年引进意大利蒸汽机,时称"铁牛喷香"。鲁迅夜饮公啡,谓"苦若人生,醒似刀剑"。1927年日记载:"遇雪峰饮黑汁如墨,竟夕论战。"越五年,蔡希陶在云南试种告成,开本土种植先河。至甲申岁(1944年),陪都沙坪坝校园咖啡馆达四十三家,冯至诗云:"黑色的智慧在杯中旋转,警报声里啜饮时间。"
及至改开,海南兴隆万亩咖啡园勃兴。1991年上海衡山路老馆重张,白发琴师犹奏《夜来香》。今观寰宇,云南普洱豆香飘四海,瑞幸门店星罗棋布。摩登之士晨持纸杯疾行,星巴克与茶社隔街相望。尤可道者,新派庖厨融贯中西,创"茶咖"之奇:西湖龙井入拿铁,碧螺春香萃美式,大红袍烟熏配摩卡,竟成国潮新风。岭南有"鸳鸯"者,红茶咖啡调以炼乳,香江食肆传承六纪;蜀中创"盖碗卡布",以青花三才盏盛意式浓缩,竟得柏林设计金奖。
太史公曰:观咖啡东渐三百年,始为蛮夷异味,终成国民日饮。鹤林玉露生有云:此非唯味觉之变,实见华夏开阖之度。然今茶咖合璧之妙,尤见文明化合之奇。昔陆羽《茶经》言"精行俭德",今人调咖啡而存茶魂,岂非《易》之"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盖茶之清幽,咖啡之醇厚,犹水墨与油彩并美,昆腔共交响谐鸣。然则《礼记》云"甘受和",惟守中和之道,使胡豆汉叶各尽其妙,方为大同真谛也。
【作者简介】:殷晓剑(冷剑无双) 男。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番茄小说网签约作家,桃花源文轩有声平台诗协会员,江苏省盐城市荷兰花海文学社会员。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