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爱德教育在南湖街道文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办一场聚焦“数字原住民成长困境”的教育沙龙——“孩子屏幕依赖的真相与破局策略”专题讲座。家庭教育指导师、爱德爱心大使钟倩老师,以“爱与懂的双向奔赴”为主线,结合数个真实个案,为20多位宝妈揭开青少年屏幕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提出“21天亲子共成长”计划,这一创新解决方案,为深陷“电子设备管理焦虑”的家长们点亮破局明灯。 破题:从“游戏成瘾”到“需求解码”
讲座伊始,钟倩通过一组对比数据引发思考:当62%的受访家长将孩子每日使用电子设备超1.5小时定义为“成瘾”时,却仅有18%的家庭能准确说出孩子近一周的情绪变化。与其纠结于屏幕时间的数字攻防,不如追问行为背后的情感缺口。她展示的青少年心理画像显示,游戏沉迷常与现实社交挫败、家庭情感忽视、自我价值感缺失形成“三角关联”。
现场播放的亲子互动情景剧里,初中生小宇躲在房间反复挑战游戏关卡的场景,映射出“父母加班时的手机托管”、“成绩下滑后的语言暴力”、“兴趣班间隙的碎片时间”等典型养育场景。钟倩指出:当孩子在现实世界难以获得即时肯定、情感共鸣和自主掌控感时,虚拟世界便成为最便捷的补偿机制。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成长需求的错位表达。
破局:从“管控对抗”到“共频陪伴”
针对家长最关心的“如何有效干预”问题,钟倩提出“三维破局模型”:首先建立“家庭数字契约”,通过召开“家庭议会”让孩子参与制定屏幕使用规则,将“家长禁令”转化为“共同约定”;其次构建“现实替代系统”,推荐“20分钟亲子运动圈”、“家庭故事夜”、“技能微挑战”等低门槛互动形式,用高质量陪伴填充心理空隙;特别推出的“21天父母陪跑营”计划,通过每日15分钟专属亲子时光、正向激励清单、家庭屏幕停用仪式等模块化设计,帮助家庭重建情感联结通道。
真正的教育不是争夺屏幕控制权,而是成为孩子现实世界的“高吸引力磁场”。钟倩现场演示的“情绪温度计”等实用工具,让家长们掌握解码孩子行为的“心理钥匙”。当有家长问及“是否要完全禁止游戏”时,她强调:堵不如疏,与其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不如引导孩子建立“游戏即工具”的认知,在亲子共玩中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和抗挫折意识。
破圈:从“家庭困局”到“系统建构”
本次活动作为文锦社区“护苗成长计划”中的重要一环,首次引入党建引领“家校社”协同模式。后续将联合向西小学开展“无手机亲子周末“、“家长赋能工作坊”等系列活动。该社区党委负责人表示:在数字时代,帮助家庭建立健康的技术使用生态,需要构建:理解+支持+赋能'的完整服务链。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屏幕行为,更要修复背后的家庭互动系统。
这场持续90分钟的讲座,不仅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在数字时代守护童年”的集体觉醒。正如钟倩在结语中所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父母的目光里看见自己的价值,在真实的互动中感受成长的力量。当我们学会用“心理显微镜”用微观察读懂孩子,用“成长脚手架”支持孩子,那些曾被视为“危机”的屏幕挑战,终将转化为亲子共同成长的契机。
据悉,21天父母陪跑营即日起接受报名,将于4月15日启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家庭提供定制化指导服务。这场始于屏幕却超越屏幕的成长之旅,正在深圳南湖之畔悄然开启新的篇章。
本讲座由文锦社区党委、爱德教育驻社区工作室联合主办,爱德教育爱心大使胡娟霞老师主持。
编辑:刘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