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长河中的科学史诗——马学林《赞诺贝尔奖》十首诗词的跨时空对话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10日
( 一)古典容器的现代精神灌注
1. 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东方智慧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理性之间,马学林以十首格律诗词构建了一座横跨千年的精神桥梁。这组创作于2025年4月10日的诗篇,以诺贝尔奖为经,以中华诗词为纬,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格框架中,展开了一场科技史诗的盛大书写。
2. 在七律《下平声/一先韵》中,"物理探微穷宇宙,文坛铸鼎立峰巅"两句,暗藏传统诗学对仗密码:"探微"与"铸鼎"形成动宾结构的镜像,"穷宇宙"与"立峰巅"构成空间维度的两极。这种对仗不仅符合《文心雕龙》"丽辞"美学,更将牛顿力学与曹丕《典论》的"文章经国"思想熔铸一炉。而"医林济世仁心厚"中的"仁心"二字,既呼应《黄帝内经》"医乃仁术"的古训,又暗合诺贝尔遗嘱中"造福人类"的核心精神,实现儒家伦理与普世价值的诗意共振。
(二)科技意象的传统文化转译
1. 马学林深谙《文赋》"赋体物而浏亮"的创作法则,在《鹧鸪天》中创造性地将量子力学转化为诗学意象:"穹苍解密量玄跃"之句,"玄跃"既指量子跃迁现象,又暗合《道德经》"玄之又玄"的哲学思辨。这种双关修辞在《山花子》"经济方程镌玉璧"中达到高峰:纳什均衡的数学模型被赋予"玉璧"的礼器属性,博弈论的现代理性与《周礼》"以苍璧礼天"的古典仪式形成超时空对话。
2.《满江红》下片"文学刃,雕冰界"堪称意象炼金术的典范。"刃"字取《文心雕龙》"文笔之鸣凤"的锋锐,"冰界"化用司空图《诗品》"如月之曙,如气之秋"的冷冽,将文学创作的理性与感性矛盾统一于刀锋意象。这种转化在《沁园春》"诗雕冷鉴"中进一步升华,"冷鉴"既是文学批评的明镜,又暗喻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标准,形成"以器载道"的美学闭环。
(三)声律密码中的时空折叠
1. 作为精通《联律通则》的楹联大家,马学林在声律设计上展现惊人造诣。《翻香令》中"人寰波涌渡天舟"的"波涌-天舟"意象群,通过"平仄仄平"的声调起伏,模拟航天器突破大气层的物理震颤。而在《念奴娇》"缚得苍龙金殿"句,"缚得"(入声)与"金殿"(平去)形成声调对冲,暗喻核能控制中约束与释放的矛盾关系。
2.《五律·下平声/八庚韵》的声韵布局更具深意:"量子窥天奥"(仄仄平平仄)与"星光照世清"(平平仄仄平)构成标准的粘对关系,这种声律的严谨对应着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数学美感。尾联"最羡和平鸽"(仄仄平平仄)突然打破平衡,以"鸽"(入声)的短促收音,暗示和平事业的未完成性,堪称声律哲学的精妙注脚。
(四)颁奖仪式的文化重构
1.在《沁园春》"遥瞻炸药铭幽"的时空叙事中,马学林重构了诺贝尔奖的颁发场景:"星河鼎沸"既指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金色大厅,又化用《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的天文意象。这种将颁奖仪式升华为宇宙庆典的笔法,在《七律·上平声/四支韵》"更爱和平燃圣火"中达到高潮:古希腊赫斯提亚圣火与北京奥运火炬在诗意空间交融,完成人类文明圣火的跨文化传递。
2.《满江红》结句"看人间、智慧破云霄,银河矮"更展现出惊人的空间想象力。"银河矮"三字既符合柳永体仄收要求,又暗含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弯曲理论——人类智慧已能改变宇宙尺度,这与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古典浪漫形成千年唱和。
(五)和平精神的诗学升华
1. 十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和平鸽"意象,在马学林笔下经历了三重蜕变:在《七律》中是"金鸽贵"的物质符号,在《五律》进化为"振玉声"的声波载体,至《沁园春》终成"橄榄萦楼"的建筑图腾。这种演变暗合诺贝尔和平奖从个体表彰到文明建构的历史进程。
2.《念奴娇》下片"橄榄枝新绽"的植物意象,既保留古希腊奥林匹克传统,又注入现代生态意识。当"诗淬冰锋"与"医悬壶魄"并置时,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实验室场景,但丁创作《神曲》的书斋景象,在"和平白鸽"的羽翼下达成精神共识,这正是诺贝尔遗嘱中"促进民族友爱"理想的诗化呈现。
(六)形式与内容的量子纠缠:古典格律中的现代性突围
1. 在《沁园春·赞诺贝尔奖》中,"智炬焚霄"以苏轼体的雄浑开篇,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褶皱转化为"撞碎金瓯"的视觉奇观。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量子纠缠,在马学林笔下形成独特的诗学张力。其七律"测海量天窥物妙"中的"窥"字,既延续杜甫"会当凌绝顶"的登临传统,又暗合量子力学的观测效应,在平水韵的平仄框架里,实现经典物理到量子力学的诗学跃迁。
2.《鹧鸪天》"穹苍解密量玄跃"一句,通过"解密"与"玄跃"的声调对仗(去入-平入),在晏几道体的婉约中植入薛定谔方程的不确定性原理。这种音韵的量子叠加,使"沧海擒龙核力骄"既具《庄子》"屠龙术"的古典意境,又指向核聚变装置"东方超环"的科技现实。马学林在第八部韵脚的镣铐中起舞,完成传统词牌与现代科技术语的基因重组。
(七)时空维度的克莱因瓶: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的诗意折叠
1.《念奴娇》上阕"炸药初鸣"与下阕"星河鼎沸"形成时空折叠,通过苏轼体的"大江东去"气韵,将诺贝尔遗嘱的羊皮纸卷与斯德哥尔摩的极光盛典并置。这种蒙太奇手法在《满江红》中达到极致:"万斛珠光"既喻诺贝尔奖章的金质光辉,又暗指《山海经》"珠树"神话,使柳永体的婉约词牌承载起人类智慧史诗的重量。
2.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百年"意象(《沁园春》"百载薪传"、《七律》"百年殊誉"),构建起诺贝尔奖120年历程的时间纵轴。而"万国衣冠"(《沁园春》)与"寰球共举觞"(《五律》)的空间横轴,在格律诗词的二维平面展开四维时空坐标系。这种诗学建模,使《山花子》"九霄摩"的垂直维度与《翻香令》"渡天舟"的水平维度,共同编织成人类文明的立体网络。
(八)意象炼金术:科技符号的诗性转化
1. 马学林在《鹧鸪天》中创造的"量玄跃",将量子隧穿效应转化为《周易》"或跃在渊"的哲学意象。这种跨维度的符号转换,使"核力骄"既保留"骄"字在词林正韵中的音韵特质,又赋予核能开发以人格化特征。组诗中反复出现的"龙"意象("苍龙锁甲""缚得苍龙"),既延续《易经》"潜龙勿用"的文化基因,又暗喻托卡马克装置对核聚变能的驯服。
2.《沁园春》"方程裁斗"的炼字术堪称典范:"裁"字承袭杜甫"剪裁妙处非刀尺"的诗学传统,"斗"既指北斗导航系统,又暗合《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的天文意象。这种双重编码,使科技概念在古典语境中获得诗性重生。《翻香令》"素手挽春流",将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科学过程,转化为《洛神赋》"流风回雪"的美学意象,实现实验室与诗歌殿堂的能量交换。
(九)声律密码:平仄格律中的科学理性
1. 在《沁园春》终校稿中,"倩方程裁斗"的"倩"字(去声),既满足领字仄声的词律要求,又暗藏科学研究的委托机制。这种声律与义理的双重契合,在《七律》"医林济世仁心厚"中达到完美平衡:"厚"字(去声)既符平水韵,又喻医学伦理的积淀深度。马学林对入声字的运用尤为精妙,《满江红》"凝血彩"中的"血"(入声),以短促音效模拟血小板凝聚的微观过程。
2.《五律》系列通过"金章闪耀荣"(平起平收)、"量子窥天奥"(仄起平收)的平仄交替,构建起类似DNA双螺旋的声韵结构。这种格律设计,使《赞诺贝尔奖》组诗形成独特的声学拓扑:《鹧鸪天》的明快节奏对应量子跃迁,《沁园春》的绵长气韵暗合时空曲率,在声音维度重构诺贝尔奖的认知图谱。
(十)文化基因的再激活:从青铜铭文到数字碑刻
马学林的考古学背景,使其在《沁园春》"玉虬"意象中融入良渚玉琮的纹饰记忆,将诺贝尔颁奖典礼的水晶吊灯群,转化为《山海经》"烛龙衔火"的神话再现。《满江红》"铸鼎燔云乱",既指诺贝尔奖章的铸造工艺,又唤醒商周青铜铭文的文化基因,使科技荣誉获得文明考古学的历史纵深。
这种文化DNA的剪辑技术,在《山花子》"经济方程镌玉璧"中达到新高度:纳什均衡的数学公式,被赋予甲骨文刻辞的仪式感;《翻香令》"律程铭鼎",则将计算机代码的二进制逻辑,转化为钟鼎文的金石美学。马学林通过诗性编程,在数字时代重建"诗书传家"的文化操作系统。
结语:格律长河中的文明对话
1. 马学林这组作品的价值,远超传统"科技+诗词"的简单叠加。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与《诺贝尔遗嘱》的双重照耀下,诗人以格律为舟楫,载着量子物理的波函数、经济模型的均衡点、青蒿素的分子式,航行于唐诗的平仄江河与宋词的阴阳格律之间。这种创作既是对"李杜诗篇万口传"的古典致敬,更是"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现代宣言。当"诺奖虹霓贯斗牛"的诗句在平水韵中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更是人类智慧共同体的诗意证词。
2. 这组跨越十年创作周期的诗词,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古典河床上,冲刷出科技文明的三角洲。当《沁园春》"再造寰球"的结句在十二部韵脚中收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诺贝尔奖的百年荣光,更是汉语诗歌自我更新的基因突变。马学林以退役军人的纪律性坚守格律防线,又以考古学家的洞察力发掘文化层积,最终在北大的人文传统中,完成这场横跨三个世纪的文明对话。这些诗词如同文化虫洞,让屈原的天问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在平仄中相遇,证明真正的诗歌从来都是时空的征服者。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