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的文学采撷
——读王冬《人在旅途》
龚文瑞
我和王东是忘年交。他是个很阳光、自信的人,也是一个很热情的人,他对文学充满热情,对文友也很是热情。前几年我们通过浦东作协的一次座谈会认识以后,便长期有了微信联系。之后参加过一次他关于上海外资银行的讲座,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令我很欣赏,今天参加他的《人在旅途》读书分享活动,我更是感慨。
王冬年纪不大,行走的路却不少。一般来说,作家的视野有多辽阔,写作的题材便有多宽泛;作家的思想有多深邃,作品的品质便有多精致。而往往写作的广度与深度,则决定了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成熟与否。令人欣喜地是,王冬正呈现这样的写作趋势。从书中可以发现,他怀惴着美好,一次次地走向诗和远方,去天一阁观书,去都江堰看坝,去大学城寻梦,去忠义祠默哀,去武侯祠探幽,去常州泰州问史……他的脚步行稳致远,他的书写细微精致,既有黄浦江的海派浪花,又有苏河湾的书院声响,既有台岛的小城故事,又有京城的南锣鼓巷……宛若是一幅浓缩了中华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织在一起的精妙画作。
当然,王冬去过的地方,我有一半多的地方去过,比如香港台岛、珠海、四川都江堰、武侯祠、北京南铜锣巷、郭沫若故居、湖南花明楼、江西上高……全国只有宁青藏三省我未去过,其他省份的重要的自然或人文景点我都去过。与王冬一样,我也是一个热爱行走、经常置身在旅途中的人。所以,从行走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共同的步履,走过共同的地方,面对过共同的风景,有过共同的感受。
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我们共同去过的一个地方——江西上高,上高在高安的上游,上高是养猪、吃猪肉的大县,县城一天宰杀一百头肥猪,上高人吃辣厉害,红辣椒炒青辣椒。从南昌进上高县城,要经过几座大山,山势雄峻,当地人告诉我,上面是上高会战的主战场,日军和国军在这里拼死一战,双方有几万军人战死在这里,尸骨分不清,便混葬在一起,后建忠烈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很多日本老兵和他们的子孙来此。这里成了战争双方共同凭吊往事的地点。我不下五次经过此地,却一次也没有上过山,而王冬则真正地抵达忠烈祠,王冬的行走比我更踏实,他有零距离的现场感,他见着并录下了总指挥罗卓英壮怀激烈的诗。
人生说到底,就是一次生命行走的过程。我们一次次地从故乡出发,从这里到那里,眼中满是风景,心中无限感慨,总有想说想写的欲望。现实是,人在旅途所见所闻的物事人,并不是人人想写就写的出来或写的好,像王冬这样每到一处都能把行走中所见所闻的风月物事,用文学的样式凝练成文字,且书写的如此有质感的人,并不是多数。如此的行走,可谓扺达了一处处风景,亦抵达了一个个文学的彼岸,可谓是人生旅途的文学采撷。
看过王冬的《人在旅途》,知道他是一个喜欢在大地上行走的人。他在都市的喧嚣中穿行,在一个个名人故居流连,他在异乡的土地上踏步,在一座座亭台楼阁徜徉,他一路感受四季风吹,一路欣赏人文景观,一路享受美好风光,也一路生发人生感想。他往往能够抓住某个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点,记录与叙述的同时,嵌入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情感,书写成一篇篇有着生命记忆、人生体察、生活感悟的文章。
我总结王冬的散文——以细腻的叙事阐发朴实的情怀,以清新的语境彰显宏阔的背景,作家行走的现场感、叙述感、融入感体现充分,俨然是一个对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人生哲学做了真正诠释的人。他通过《人在旅途》,给人们打开了一扇文旅之门,他把一个本属于他个人的偌大视野里的千里江山图,以在场者的生命样式奉呈给了世人阅览。
最后我要说,王冬以其《人生旅途》及其之后源源不断的文章,显示他己经是一位正在走向成熟与优秀的散文作家。我以为,一个乐于行走、勤于思考、善于写作的作家,肯定会是一名好作家,他写出来的作品一定是会为人所喜爱的。最后,祝王冬在丰饶如斯的大地行走与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写作中,创作出更多更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