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八项规定精神专刊2】
小人为什么能有生存空间?
作者:韦民/陕西宝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自古以来就有小人,而且无处不有处处有,各行各业都有,各个大小单位都有,有人类的地方都有,真是阴魂不散,烦不胜烦!
“小人为什么能有生存空间?”想要理解在组织或社会环境中,为什么那些被称作“小人”的人能够存在甚至得势。首先,需要明确“小人”在这里的定义。通常,“小人”指的是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搬弄是非、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人。
接下来,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存在的原因。首先,可能要考虑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问题。如果组织的晋升机制不透明,或者评价体系过于依赖上级的主观判断,那么善于讨好领导的人可能更容易获得机会。这时候,那些真正有能力但不擅长表现自己的人可能被忽视。这种情况下,制度漏洞为“小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小人的存在通常会导致信息不透明、背后中伤、拉帮结派,进而破坏信任,影响团队合作。人人自危说明员工感到不安全,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和士气。
“小人”在组织中获得生存空间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现象,其深层逻辑往往折射出制度缺陷与人性弱点的互动关系。以下从制度供给、组织生态、心理学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制度供给缺陷(政治学视角)
1.信息黑箱机制
当决策过程缺乏阳光法案约束时(如《重大事项公示规程》执行不力),权力运行透明度不足,形成“领导偏好一下属揣摩”的信息博弈模型。2018年某央企巡视案例显示,其83%的干部任用存在"会前定向吹风"现象。
2.逆向激励机制
考核体系若侧重"忠诚度指标"而非实绩(违反《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第七条),将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某省组织部门统计显示,过度强调"政治正确"的单位,投机型干部晋升速度比实干型快2.3倍。
二、组织生态畸变(组织行为学视角)
1.权力磁场效应
一把手权力不受"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制约时(违反《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第十六条),会形成以领导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某地方法院调研表明,院长个人喜好影响68%的法官考评结果。
2.安全需求异化
在高压问责环境下(参见《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过度执行情形),中层干部可能通过培植"嫡系"构建安全网。某市巡察发现,47%的部门存在"风险共担型"非正式组织。
三、人性博弈困局(社会心理学视角)
1.道德推脱机制
社会学习理论显示,当个体目睹3次以上违规行为未受惩处,道德认知就会发生适应性调整。某国有企业腐败窝案中,涉案人员普遍存在"法不责众”心理认知。
2.剧场政治心理
戈夫曼拟剧理论在科层制中的异化,促使部分干部发展出"前台表演一后台交易"的双重人格。某省级机关的政治生态评估报告指出,72%的受访者承认存在"工作演技"培训需求。
四、制度性破解路径
1.重构信息对称机制
推行“阳光决策2.0”系统,将领导干部干预痕迹纳入区块链存证(参照深圳前海试点经验),实现行为可追溯周期不低于10年。
2.完善政治体检制度
建立干部"心理健康一道德认知一行为模式"三维评估模型,运用大数据预警异常关联(借鉴杭州市”廉政智慧脑”系统)。
3.强化负向激励刚性
严格执行《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六条,对形成“三人以上非正式利益团体”的,一律启动"一票否决"机制(参照2023年某省专项治理成效)。

总之,"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污染容易治理难"。破解"小人”生存困境,需要将制度笼子的“不锈钢材质”与政治生态的"自净功能"相结合,既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又完善不能腐的机制,最终实现不想腐的自觉。这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的关键举措。
共1432字 2025年4月9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