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上海,一场以“拥抱长三角·携手新鲁南”为主题的产业协作推介会,将山东鲁南经济圈与长三角的深度合作推至聚光灯下。这场活动不仅集中签约143.8亿元项目,更释放出山东以鲁南四市(济宁、临沂、枣庄、菏泽)为“桥头堡”,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信号。从产业互补到交通互联,从创新协同到生态共建,鲁南正以“南向突破”重塑山东区域经济版图,为南北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山东的“南下”战略绝非偶然。早在2024年初,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便明确提出支持鲁南四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与徐州共建淮海经济区,并规划京沪高铁辅助通道、临沭至连云港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打通地理阻隔。这一布局的背后,是山东对区域发展格局的深刻洞察:鲁南四市总人口超3000万,但长期受限于省内“济青双核”辐射不足,唯有向南对接长三角这一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引擎,才能破解发展瓶颈。而长三角的产业外溢需求与鲁南的制造业基础、资源禀赋高度契合,例如济宁的新材料、临沂的商贸物流、菏泽的生物医药,均与长三角的产业链形成互补。
此次推介会的成果,印证了这一战略的可行性。鲁南四市一举推出33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800亿元,涵盖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其中,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凭借完善的配套吸引南京中泰高分子材料公司投资12亿元;临沂依托商贸物流优势,推动长三角资本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菏泽则以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为切口,打造跨区域产业链。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同步提出“全域对接”思路,既强调德州、鲁南等地的先行先试,又要求全省统筹基础设施与创新资源,例如规划“八纵六横”高铁网、扩建菏泽机场,构建1小时通勤圈,强化与长三角的物理连接。

协同创新成为鲁南“南下”的核心抓手。济宁、临沂、菏泽正与上海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例如,济宁依托内河航运优势,与长三角港口联动发展多式联运;临沂借力上海科创资源,升级商贸物流数字化平台;菏泽则通过长三角市场渠道,扩大农产品与医药产品辐射范围。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不仅为山东传统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力,也为长三角企业拓展了低成本产能布局与内陆市场空间。
山东的此番布局,既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响应,亦是对自身发展逻辑的重构。2024年山东GDP达9.86万亿元,经济总量与产业门类为其“左右逢源”提供了底气:向北可承接京津冀科创资源,向南可联动长三角市场活力。鲁南的“南下”探索,正是这一战略的缩影——通过地理区位的“中间优势”,将南北两大经济极的要素转化为自身增长动能。若此举成功,鲁南或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为内陆地区对接沿海高端资源提供范本。
鲁南与长三角的协同能否持续深化,取决于两大关键:一是交通与制度性开放能否真正实现“无缝衔接”,二是产业链分工能否从“互补”跃升至“共创”。若山东能破解这些课题,鲁南经济圈的“春天”,或将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