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惊叹岁月匆匆(通韵)
于金奎(宁夏石嘴山)
光阴荏苒惹嗟呼,已过春晴四月初。
梦浅晨曦惊雀鸟,蹊闲岭畔诵诗书。
无妨寺塔红霞落,有感眉梢瘦影孤。
每日心情能释惑,谦和养性忘沉浮。
2025.4.10.
诗评
《七律·惊叹岁月匆匆》诗评
这首作品以岁月流逝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自我心境的剖白,展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与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全诗结构工整,情致委婉,于平淡中见真意,兼具抒情性与哲理性。
一、章法严谨,脉络清晰
首联“光阴荏苒惹嗟呼,已过春晴四月初”以直白的感叹起笔,点题“岁月匆匆”,奠定苍凉基调。“惹嗟呼”三字将抽象的时光具象化为可感的情绪,自然引出后文。颔联“梦浅晨曦惊雀鸟,蹊闲岭畔诵诗书”转写日常:晨曦中浅梦被雀鸟惊醒,闲蹊岭畔独自诵书,画面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暗含诗人在时光流逝中坚守自我的意趣。颈联“无妨寺塔红霞落,有感眉梢瘦影孤”形成情感跌宕:寺塔红霞的壮丽与眉梢瘦影的孤寂相映,“无妨”与“有感”的转折,既写自然之永恒,亦叹人生之短暂,景语与情语交织,张力十足。尾联“每日心情能释惑,谦和养性忘沉浮”收束全诗,以“谦和养性”化解时光之叹,从感怀走向释然,传递出淡泊自守的人生哲思。
二、意象绵密,情韵悠长
诗中意象多取日常景物,却皆含深意。“晨曦”“雀鸟”“蹊闲”“岭畔”勾勒出清幽的晨读场景,暗示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寺塔红霞”以宏大景象反衬“瘦影孤”,形成时空对照,深化岁月无情、人生孤寂的感喟。“眉梢瘦影”四字尤妙,既写外在形貌之清瘦,亦隐喻内心的孤独,含蓄而耐人寻味。尾联“释惑”“忘沉浮”则以理性收束感性,展现诗人在时光淬炼中的精神升华。
三、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而不失清朗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于平淡处见功力。如“梦浅”二字,既写睡眠之轻,亦暗示时光易逝、好梦难留;“诵诗书”三字看似寻常,却暗藏诗人以诗书自遣、对抗岁月虚无的深意。颈联“无妨”二字尤显豁达,与“有感”形成情感对冲,避免了一味沉湎于伤逝,体现出诗人对情绪的克制与调适。通韵的使用使全诗朗朗上口,虽未严格遵循古韵,却贴合现代汉语的声韵美感。
四、微瑕与探讨
若论细节,“蹊闲岭畔”稍显平直,“蹊闲”可更凝练(如“野蹊”“幽蹊”);“诵诗书”稍欠诗化,若以“理残编”“哦旧句”等语代之,或更见含蓄。此外,颈联“寺塔”与“眉梢”的对仗稍宽(前者为地点,后者为身体部位),若能在词性上更工稳,当增严谨之美。但整体而言,这些细节不掩全诗之胜,反显诗人“不以辞害意”的创作追求。
结语
此诗借岁月之叹,抒人生之悟,既见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亦显对精神境界的坚守。从“嗟呼”起,以“忘沉浮”终,情感脉络完整,思想内蕴深刻,堪称一首兼具文学性与哲思性的佳作。诗人于宁夏之地观照普遍的人生课题,使作品超越地域局限,引发读者对时光与自我的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