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敬超,男,汉族,今年75周岁,住洛宁县东宋镇马村,系明工部尚书宋礼第二十二代世孙,阴字辈。
其家位于渡阳河南岸,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他育有四女一男,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可谓吃穿不愁,其乐融融的幸福家庭。
然而,在2000年的冬季,妻子于西坞西坡根处拾得一个弃婴,致使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被打破。事情的原委如下:
在寒冬腊月,途经西坞西坡根的敬超媳妇,蓦地听闻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她纳罕,在这荒僻之地,周遭不见半个人影,怎会有小孩的哭声传来。放眼探寻,猛然发觉路边低洼处有一花色布团,那声音似乎正是从此处传出。敬超媳妇赶忙加快脚步,行至跟前一瞧,不禁大惊失色:只见一个女婴,手脸皆有冻伤,略显溃烂,身上倒是裹着几件花衣裳。心地善良的敬超媳妇心生怜悯,弯下腰抱起孩子,朝着隔河而居的自家匆匆赶去。
回到家中,妻子向丈夫敬超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匆忙打开那包裹了好几层的花衣服。这一看,夫妇俩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一个女婴,眼神迷离,脑袋总是歪向右侧肩膀作为支撑,否则无法直立,并且显得不太机灵,有些木讷呆滞。
这该如何是好?丢弃她吧,毕竟她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不丢弃吧,显而易见,她是一个天生残疾的孩子。怎么办!敬超夫妇陷入了两难的困境,难以抉择。

宋敬超,1950年出生,成长于新中国的怀抱,沐浴在红色旗帜下。他出身名门,深受优良家风的浸染,秉持着以善为本的信念。
其先辈以忠国恤民为准则,清正廉洁、公正无私,为国家和人民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伟业。作为后人,宋敬超理应效仿传承,多行善举,多为百姓谋福祉。于是,宋敬超毫不犹豫地决定:走!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检查,瞧瞧究竟有无病症。
东宋镇马村距县城二十余公里,是渡阳河川最偏远的村落。然而,夫妻二人不辞辛劳,克服重重困难,将女婴送至县医院。
经过各项指标检测,最终诊断为:弥散性脑损伤。虽有康复的可能,但希望渺茫。 面对这般现实状况,宋敬超夫妇该如何抉择,着实让他们犯了难。舍弃不忍,留下艰难,究竟该如何是好。宋敬超向来性格开朗豁达,富有助人为善的良知,他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留下!绝不能让这条小生命在自己手中消逝。
这个留下的抉择,给宋敬超招致诸多艰难与困扰。况且,这并非短暂的困扰,而是一个需历经数年艰辛方能使孩子成长的漫长历程。许多人并不认同敬超的这一决定,觉得他愚笨、憨傻!明明孩子生理缺陷严重,医院也已给出定论,他却偏要往这个坑里跳。
他人避之不及之事,宋敬超却毅然决然地作出了收养的决定。儿女们均已组建家庭、事业有成,而老夫妇也已年逾五十。每日,孩子的吃喝拉撒皆需照料。宋敬超这位大男人,细致入微、极具耐心地为孩子喂水喂奶,清理排泄物,换洗尿布,其呵护之周到,堪比亲生母亲。他不让孩子挨饿受冻,还时常为孩子洗澡晒太阳,购置整桶的奶粉……


弃婴旧照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流逝着。孩子在时光中渐渐成长,然而天生脖子无力,只得搭在右肩上,头部才不会如布浪鼓般胡乱转动。
孩子三四岁时,依旧站立不稳,走路仿若鸟飞,如飘叶般摇晃,说话也含糊不清。即便面对这样的孩子,宋敬超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寻求帮助。幸得政府补贴,孩子的腿、脚得以手术,总算能够自行站立行走。经过药物治疗以及敬超夫妇的耐心教导,孩子也能够表达情感。
后来,孩子还结了婚,并先后诞下两个可爱聪慧的小女孩。原以为这女孩拥有家庭后,便能过上正常生活,敬超夫妇也觉得好事终于做到了头。
谁曾料想,此女孩命运坎坷,上苍似乎总与她作对,难题不断。婚后那几年的安稳时光转瞬即逝,厄运再度降临。
家住中河乡赵册村对面行草洼村的李姓丈夫,不幸被胸肌瘤所困扰。尽管历经多方医治,却终究无力回天,年仅33岁便溘然长逝。半年之后,公爹亦驾鹤西去,着实是厄运连连。曾经充满温馨的家庭,现今仅余年逾花甲的婆婆,以及身患残疾的儿媳。如此境况,这婆媳二人着实不知该如何应对。
后来,幸得政府优抚政策,这两个小姐妹每月的生活总算有了基本保障。李姓婆婆租住在中河街,接送小姐妹接受学前教育。每逢节假日,母女三人总会前往姥姥、姥爷宋敬超家小住。
当有人看见那讨人喜欢的小姐妹,打趣问道:“长大了跟谁亲呀?”
姐妹俩总会不假思索地应道:“跟姥爷亲!”问话之人笑了,敬超也笑了,擦着眼角那喜悦的泪花,敬超心中默念:哎,总算没白养你们母女三人。你娘是我抚养长大的;你们俩也没少让我费心,没少一匙一筷地给你们喂食。
这两个小姐妹,眉清目秀,肌肤白皙,身姿纤细,显然是两个美人胚子。老天虽给你们母亲诸多缺陷,却赐予了你们极为完美的容貌。
敬超傻吗?不,他不傻!他只是秉持着先人善良助人的品性,尽了为人应尽的善举。
如今的宋敬超身体健壮,步伐矫健。虽说微驼的脊背显示他已步入老年,但依旧精神抖擞。他还时常为村里做些公益之事。敬超人品好,村里许多人都乐意与他交往,他人脉广,朋友多。
敬超不仅心地善良,还积德行善,积善之家福泽多!愿敬超一家幸福美满!

作者简介:宋元春,男,生于1957年,回族镇王西村人,乡土文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