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芝盛生平事迹
张泽武 采访整理
张芝盛(1913年-1951年),民国时期金门乡德里村人。

张芝盛是张朝林的长子,民国时期洛宁县金门乡(今陈吴乡)德里村人,张逢溪的堂兄。张芝胜生于1913年,为人正直,勤劳能干,待人忠诚,遇事敢言,见义勇为。民国中期,张芝胜被大队长张清连、金门乡乡长张建中所看重,请到乡公所当警卫员。
1944年5月,日军侵占洛宁。陈吴村张庭槐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安排张芝盛把德里村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参加抗日活动,因此张芝盛被任命为洛卢人民自卫军第四抗日支队所部中队长。张芝盛所部多次与日军作战,以胆大心细,善用谋略,机动灵活,作战勇敢,声名远扬。日军数百人进攻中益寨,张芝盛率领游击队和大队长雷振宇(大原雷寨村人)部坚守,拼死战斗。在中益寨守寨战斗中,日军数倍于游击队,游击队浴血奋战两昼夜,战果辉煌,终于击退日军进攻。
张芝盛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死,冲入日军阵地,救出大队长雷振宇,右腿被日军打断,以致落下终身残疾。在抗日战争期间,张芝盛任国民党抗日支队中队长率领地方百姓及抗日武装势力,流动作战,声东击西,不断阻击日军,痛歼小股日军、伪军,坚定了洛宁县地方百姓抗日决心,为洛宁地方抗日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芝盛出任第四抗日支队所部中队长时期,他联络游击队中的进步青年张文周(陈吴村人)等人,把游击队带到西山底一带准备参加八路军闵学胜部队,后因闵学胜部队北撤,未能成功。
陈吴地区第四抗日支队长是陈吴村张善志,副支队长是下王召村张笃恭。张庭槐,陈吴村人,曾任第四抗日支队大队长。
张庭槐为救两个弟弟张庭光、张庭芳,曾将张芝盛的名字送给日军,说是游击队要归顺日军。这只是张庭槐为救两个弟弟的权宜之计,张庭槐并没有告诉张芝盛这个事情,也没有形成既定事实。
张芝盛在月山原养伤期间,张庭槐命令张聚辰(德里村人)带人抄上陶峪村抗日军人(八路军)杨自强的家,因为张芝盛是大队长,抄家的人就把抄来一头黑驴送到他家。张芝盛的父亲见此,大骂不休,要去打他。第二天张芝盛派人把黑驴送还给杨家,赔礼道歉。这件事当时后来经过洛宁县政府公开处理,公开赔偿,低头认罪。
1947年8月初,洛宁县城解放的第二天,地方政局不稳,张芝盛不顾自己生命危险,冒雨渡过洛河,前去接应解放军。当张芝盛听说堂弟张逢溪、曲书城随军回到洛宁,四处打听他们行踪,亲自前往洛宁县城欢迎,并带领他们回到陈吴村,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帮助共产党建立了陈吴地区地方政权。
洛宁县城解放时,解放军只消灭了国民党军一部分主力部队,地方上还保存有大量的地方武装力量。洛河南岸的国民党地方武装没有参加战斗,武装力量完好无损,准备负隅顽抗,形势十分危急,共产党在洛河南岸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建立政权,面临困难重重。
张芝盛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四处活动,亲自前往游说国民党武装领导人张庭槐、张笃恭等人,劝说他们认清当前形势,放下武器,配合人民政府,归顺共产党,不要与人民为敌,做历史的罪人。张芝盛与副区长张同升一起去见张庭槐,劝说他归顺政府有关事宜。张庭槐等人以民族大义为重,表示愿意放下武器,将自己手下队伍交给人民政府领导。
最终促成张逢溪与张庭槐见面,商谈归附事宜,最终说服张庭槐同意归顺人民政府,将手下地方武装交给人民政府。张庭槐将他心爱的二十响手枪送给张逢溪,作为见面礼。洛宁县第七区(陈吴地区)基层政权才顺利开展工作,走上正轨。
张芝盛苦口婆心游说张笃恭无果。在七区(陈吴地区,后改为洛南县一区)基层政权建立后的第三天,洛南县武装大队准备剿灭三官庙张笃恭支队,张芝盛利用自己熟悉的地理优势,告诉张逢溪,亲自派人做向导从沙坡垴山间小道出其不意,一举击溃张笃恭支队,取得了初战告捷,稳定了陈吴地区的动荡局面。
当时还有国民党地方残余势力准备负隅顽抗,张芝盛通过同族关系游说金山庙村地方武装头目张振铎,亲自带他到西寨子村区政府和张逢溪会面,让他归顺政府,放下武器,避免了和人民政府武装发生战斗。后来张振铎本性难改,又当了还乡团头目。
在收交地方枪支方面,张芝盛动员德里村张兴仁率先把手枪交出来,这支枪就是二十七补充兵训练处的那个连长留下的那支手枪。在他的积极带动下,老百姓纷纷把民间保存的枪支主动上交给洛南县一区地方政府。
在解放初期,国共两党在拉锯式游击战中,张芝盛为了革命事业,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洛阳敌人占领区收运食盐、枪支弹药等紧缺大批战备物资,供应洛南县政府所需。洛南县政府退守架子岭一带,张芝盛侦查敌情,为县政府传送情报,多次受到县区领导的表扬。张芝盛还参与了剿灭国民党县长黄海容的许多侦查工作。
在解放初期,张芝盛利用他的社会影响,为政府购买枪支子弹等军需物资,为建立稳固地方政权,为人民政府作过许多积极有益的工作,实属难能可贵。
1951年10月在陕州极左思潮影响下,洛宁县“镇压反革命”扩大化时,张芝盛被人栽赃陷害杀害德里村长张同聚,被逮捕入狱,陕州地委下令限期枪决。张芝盛在陈吴村被公审后镇压,打死在下王召村北边。当时,有人谎称张同聚母亲病重,将张同聚骗走,让其回山东家乡探母,后来,张同聚安然无恙,从山东回来了,此事终于真相大白。但张芝盛已死,事已至此,这桩冤案终究无法挽回。

解放之初,洛宁县地方新生政权初建,人心不稳,国民党残余势力多次袭击乡公所、村公所、农会等基层组织,为了稳定地方局势,陕州地委下令镇压了一大批国民党时期有影响的地方势力实力派人物,以除后患。陕州地委派人下来,主持有关事宜,当时身为洛宁县长的张逢溪涉亲回避,根本说不上话。陕州地委指令,三天内就地枪决,借此声势威摄地方。张芝盛因为在国民党时期担任过国民党抗日支队中队长,在地方有一定影响,是重点对象。又加上被栽赃陷害,有几条人命,因此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镇压已是在所难免。张芝盛生逢乱世,朝代更替之际,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平反冤假错案。原任洛宁县长的张逢溪多次向洛宁县政府写信、亲自回来,多次向历任县领导申诉哥哥张芝盛被镇压冤案,为其写申诉材料。张芝盛的儿子张江文将申诉书递交给洛宁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求为其父张芝盛平反,落实政策。终因时过境迁,人事变更,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一年前,张江文带着永远的遗憾离开人世,终其一生,也没有看到为其父张芝盛平反。苍天易老,岁月无情。历史的风云,最终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实在令人惋惜长叹!
资料来源:
1. 张逢溪代其侄子张江文写的《申诉书--为我父亲张芝盛被镇压冤案请求平反》申诉材料。
2.《洛宁县志》、《洛宁县党史》、《洛宁县文史资料》
3.在德里村、下王召村、金山庙村调查采访资料。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