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火辉映下的诗性礼赞——马学林《赞奥林匹克运动会》组诗的多维审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9日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自1896年复兴以来,已成为超越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的全球盛事。在中国当代诗词创作中,以奥运会为题材的作品虽不鲜见,但如马学林这般以十首不同体式诗词进行系统抒写的尚属罕见。这组创作于2025年4月9日的作品,通过七律、五律、鹧鸪天、山花子、翻香令、念奴娇、高山流水、满江红、沁园春等传统诗词形式,构建起一座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学纪念碑。本文将从意象系统的建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时代精神的诗性表达三个维度,解析这组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一)奥林匹克意象系统的诗性建构
1. 马学林这组诗词最显著的特征,是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奥林匹克意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圣火"与"五环"作为核心意象反复出现,如"圣火燃情,五环连世"(沁园春)、"五环圣火耀云霄"(高山流水)等表述,在十首作品中出现了十六次之多。这种高频重复并非创作力的匮乏,而是有意为之的强调手法。通过意象的反复强化,诗人将奥林匹克最显著的视觉符号转化为文学符号,使其成为贯穿组诗的精神线索。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圣火的描绘往往伴随着动态化处理:"燃情""飞炫""耀古祠""越海霄"等动词的运用,使静止的符号获得了生命的跃动,暗示奥林匹克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2. 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诗人的艺术思维形成了有机联系。在《念奴娇》中,"冰上翩鸿,雪风驰电"的竞技意象与"和平薪火,破暗燃辉燦"的象征意象自然衔接;《满江红》里"龙腾虎跃"的动态意象与"荣光灿"的视觉意象相互映衬。这种意象的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奥林匹克精神获得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态。
(二)传统词牌与现代主题的创造性融合
1. 马学林这组作品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成功实现了传统诗词形式与现代体育主题的融合。诗词形式不仅是表达工具,其本身也参与意义的构建。诗人精选的十种体式,各具声情特点,与不同层面的奥运主题形成微妙呼应。
2. 七律的庄重典雅适合表达奥林匹克的历史厚重感。《赞奥林匹克运动会》(下平声/一先韵)中"古会传承千百年"的悠远感,与七律平仄相间的节奏相得益彰;而"精神激励人寰敬"的崇高表述,正需要七律中两联对仗的庄重形式来承载。五律的简练明快则用于捕捉奥运会的精彩瞬间,《赞奥林匹克运动会》(下平声/七阳韵)中"争锋拼技艺,携手共荣芳"的凝练表达,与五律"二二三"的节奏韵律天然契合。
3.在词体选择上,诗人更展现出敏锐的文体意识。《鹧鸪天》上下片结尾的三字句"拼绝艺,竞风骚"(上片)、"耀九皋"(下片),其短促有力的节奏恰如体育竞技中的关键动作;《山花子》过片"汗铸金徽凝碧血"的转折,对应着赛事中胜负转换的紧张时刻;《翻香令》中重复的"赞歌讴",则模仿了观众欢呼的复沓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沁园春》的运用,苏轼开创的这一长调气魄宏大,诗人借此展现奥运会的壮阔场景:"见冰峰飞速,雪风逐电;群英破壁,豪气吞丘"四个四字句的排比,如电影蒙太奇般呈现不同比赛项目的精彩画面,而"纵千钧一瞬"的领字运用,更强化了赛事关键时刻的紧张感。
4. 在格律方面,诗人严格遵循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但在意象选择上大胆创新。"雪杖惊飞玉宇涛"(鹧鸪天)将现代冰雪运动装备"雪杖"融入传统诗词意象系统;"汗铸金徽凝碧血"(山花子)用"金徽"指代奖牌,既符合词牌格律要求,又准确传达了现代体育竞技的荣誉象征。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实践,为传统诗词形式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样本。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学表达
1. 超越体育本身,马学林的这组诗词更承载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诗性思考。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代世界,诗人通过奥林匹克这一意象,构建了一个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
2. 和平理念是这组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七律》(下平声/一先韵)中"和平鸽舞同天贺"的直接表述,《山花子》"万国旌摇同日月,止兵戈"的殷切期盼,都明确传递了奥林匹克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旨。诗人特别善于通过对立意象的统一来表现这一主题,《满江红》中"四海群英争夺斗"的竞争场景与"同命运,齐心愿"的合作精神并置,《沁园春》"汗浸征袍,血熔金冕"的个人奋斗与"和平共此球"的人类关怀共存,这种辩证表达深刻揭示了竞争与合作、个体与整体的奥林匹克哲学。
3. 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诗人给予了多角度诠释。《念奴娇》"更快更高英众聚"的直接引用,《沁园春》"更多高手,心凝寰宇"的拓展发挥,都体现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在《高山流水》中,"四海挽手同翱"的意象构建,将中国传统"和合"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创造性结合,展现出文化交融的广阔视野。
4. 诗人还特别关注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文化平等价值。《七律》(上平声/四支韵)"携手辉煌日月垂"的意象,暗示东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鹧鸪天》"旌旗万国共天娇"的表述,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尊严。这种文化多元主义的视角,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赛事赞美,升华为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礼赞。
结语:当代诗词创新的一个样本
1. 马学林这组《赞奥林匹克运动会》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为当代旧体诗词创作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让传统文学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组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深入把握题材本质,构建层次分明的意象系统;精心选择传统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超越具体事件,提炼具有普遍价值的人文精神。
2. 当代诗词创作常陷入两难困境:或拘泥传统而缺乏时代气息,或追逐新潮而丧失文体特质。马学林这组作品表明,解决这一困境的途径在于"守正创新"——坚守诗词的本质规律,创新表达的内容与技巧。如《沁园春》中"艳红旗漫卷,热泪盈眸"的描写,既符合长调收束的体式要求,又融入了现代影视艺术的画面感;《鹧鸪天》里"冰刀划破昆仑月"的想象,既延续了边塞诗的壮美传统,又赋予了冰雪运动新的诗意表达。
3.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现代人类的宗教",寄托着人类对自身潜能的不断探索与对美好世界的永恒向往。马学林以十首诗词构建的文学奥林匹亚,不仅是对这一盛事的礼赞,更是对中国传统诗学现代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跨越时空的诗性对话,或许正昭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某种可能路径。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