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华翰墨碑林真好
文/刘孟领
2024年4月2日,我们在巨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高登伦及文化馆长鲍西刚同志的陪同下,高高兴兴的参观了巨鹿"爱华翰墨碑林",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倍增精神。
踏入碑林公园,好像进入一个被绿意与繁花浸透的梦境。灵动的春风,穿过层层枝叶,带来草木抽芽的芬芳。桃花、杏花、梨花争相开放,粉白诱人的花瓣在枝头摇曳生姿,树下那金黄的蒲公英、油菜花星星点点与嫩绿油光的草芽相互映衬,引来蝴蝶和蜜蜂在花丛间忙碌穿梭,为公园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奏响了春天的旋律,谱写着春天的乐章,鼓舞着人们心怀希望,奋力前行。
高局长指着古郡巨鹿妙严殿石碑的刻字,一字一句的读出了声:“大观二年秋,河决旧堤,流行邑中,寺之所存塔与罗汉阁尔。水即东下,退淤之地高于二丈。”《宋史》卷93河渠志三·黄河下记载,公元1108年秋,黄河决口,滔天洪水将巨鹿全境淹没,洪水裹挟的泥沙将整个县城淤埋于地下两丈有余,县城最高建筑三明寺仅存塔尖和罗汉阁。灾情于农历八月十九日由工部奏报朝廷,朝廷下旨救灾抚恤并将县城“诏迁高地”。至今900年前,北宋年间发生的毁灭性水灾一目了然,永远铭记!
鲍馆长向我们介绍了抗日铁证石碑——当时的伪县长为讨好日本侵略军一个队长,在队长升职之际给队长镌刻了一通石碑。活生生的日军侵华的碑石墨宝告诉我们,丧尽天良的小日本无理侵占中华宝地的滔天罪行。
我们看着八国联军闯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石碑,立刻明白其深刻含义:“勿忘国耻!”难忘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到圆明园内到处放火,圆明园以及附近的静宜园、清漪园、唱春园、静明园等处宫殿和建筑,烧成了一片废墟。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在“民族之魂”和“勿忘国耻”碑域,我们看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诗词的珍贵墨宝,看到了许多民族英雄的真实手迹,还看到那些名人名言碑刻,或如魏碑体的气象雄穆,或像柳公权的骨力洞达,或似赵孟頫的工整秀丽,或若董其昌的清丽俊雅,也仿佛张旭、怀素的狂放不羁,真草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这种真挚的书法镌刻魅力是拓片和字帖永远无法比拟的。中华墨宝碑文的一笔一划,都是那么的清晰和自然,真有习百日字不如看一日碑的感觉。
还有“古郡沧桑”碑域,铭记下古巨鹿的辉煌历史。据《尚书》记载,5000年前,唐尧禅位给虞舜,就是在这个地方。大禹治水大陆泽后,天下分为九州,巨鹿为冀州之域。秦始皇雄霸天下,巨鹿为全国36郡之一。而今,巨鹿总面积63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3万。在这个四季分明、人杰地灵的宝地上,现在的支柱产业金银花,装备制造、生物健康、新能源产业和服务业闻名全国,巨鹿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典范县”、“河北省创新型建设试点”……
观看生机盎然的巨鹿县爱华翰墨碑林,就不得不说革命家庭出身的离休干部左宝珍。
左宝珍,他历时十年、自费捐资36万元,千方百计走村串巷,收回散落民间的古碑古石86件,种植树木3000多棵,建成了占地15亩的远近闻名的碑林公园。他考虑到永久保存碑文墨宝的重要性,于2010年8月将其栉风沐雨、呕心沥血建成的碑林无偿捐献给了当地政府。巨鹿县政府领导大力支持,又投资100万元树立石碑200多方,为群众提供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被人们尊称为“当代新愚公”!
左宝珍,受革命家庭的熏陶,从小就坚定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他的爷爷冒险掩护八路军,被誉为爱国老人。他的父亲是老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的大伯为八路军当向导,被日军炸成重伤。他的姑姑勇敢的承担起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重担……抗战时期,他家中12人共赴国难,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本人七岁就加入了抗日儿童团,被誉为“模范团员”。
祖国解放后,左宝珍青壮年时期,曾从事教育、青年、民兵工作24年,与他们有深厚感情,他先后被团省委和邢台军分区授予“河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知识青年积极分子”、“学雷锋和硬骨头六连标兵”等称号。
左宝珍,永远不忘共产党的恩,也不忘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他家里建了“家史陈列室”,他总会在家人团聚时,把死难亲人的照片挂在墙上,让子孙缅怀亲人,铭记历史。正是基于这种信念,他倾尽家产,建了“爱华翰墨碑林”,向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大批的古石古碑,极大的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爱国薪火,生生不息!许多人看着这些千年前的文字深陷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正与书者对话。
时光,苍老了人的容颜,却抹不去心底的记忆。1991年,左宝珍离休后,他坚定地在自己有生之年建了这座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碑林,呼吁青少年铭记历史,激发青少年热爱国家。他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碑林永记!
我不由自主地说——
[爱]不忍释万点红,
[华]采艳丽各争鸣。
[翰]林子墨花开雅,
[墨]迹未干古郡情。
[碑]刻千秋吟静客,
[林]林总总秀丹英。
[真]情实感意难尽,
[好]语如珠颂华声。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