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爱德教育在横岗街道康乐路一欣口腔旗舰店多功能厅主办青少年财商培养实践课,如何破解青少年“手机扫钱”认知困局。该讲座由高级家庭财商教育指导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爱德爱心大使瞿晓老师主讲,爱德教育爱心大使淇淇老师主持。
瞿晓老师围绕“从零花钱到科学消费观”青少年财商培养与实践课展开话题………。这场聚焦青少年财商教育的公益活动,通过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与沉浸式互动体验,为家长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财商教育必修课”。
触目惊心:青少年财商现状亟待破局
活动现场公布的2024年中国青少年金钱观调查报告数据令人深思:72%的小学生认为“钱是手机里扫出来的”,68%的中学生月零花钱超500元,但83%不会记账,更有92%的青少年首次接触网贷源于游戏充值。瞿晓老师通过“为什么勤劳努力却依然贫穷”、“天之骄子为何深陷校园贷"等灵魂拷问,直击当前青少年财商教育的痛点。
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财富认知危机。瞿晓指出,移动支付的普及让青少年对金钱的物理形态愈发陌生,68%的中学生月零花钱超过500元却缺乏基本的记账习惯,而网络游戏充值引发的网贷问题已成为社会毒瘤。中国消费者报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呈现“兴趣驱动、冲动盲目”特征,大额财产处置能力堪忧。
深度剖析:财商教育三大认知误区
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财商培养困境,瞿晓老师总结出三大误区:一是“树大自然直”的放任心态,二是“存钱即财商”的片面认知,三是“炫富与哭穷”的极端教育方式。她强调,财商教育绝非简单的理财技巧传授,而是涵盖财富认知、资源管理、风险防范的综合能力培养。
财商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必修课,更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生存技能。瞿晓老师以自身15年财商教育经验为例,分享了“零花钱规划三步法”:明确支付范围、建立记账习惯、设置储蓄目标。现场家长王女士深有感触:以前总觉得孩子太小,现在才明白财商培养要从认识人民币开始。
创新实践: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本次活动设置的“财富桌游”体验环节备受关注。家长们通过模拟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决策,在投资、消费、风险事件中学习财富管理。瞿晓特别设计的“零花钱分配表”和“家庭财务会议”模板,为家长提供了可操作的教育工具。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爱德教育持续推进家庭教育青少年财商教育“我的人生我规划”系列活动以来,已覆盖数百名家长和学生,通过财富桌游、财务计划书等实践项目,将财商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体系。据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福田区等先行区域已构建“校内课程+校外研学”的财商教育模式,通过证券交易所参观、金融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金钱观。
政策护航:财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021年,教育部明确将金融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2024年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更要求平台限制未成年人消费额度。深圳作为全国金融中心,2023年启动的“青少年财商教育”项目已形成标准化课程体系,累计培训专业讲师上百人,开发涵盖小学至高中的财商教材。
财商教育是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专家指出,财商培养应从“认识货币起源”、“理解劳动价值”入手,通过跳蚤市场、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财富观。活动现场发放的《青少年财商教育指导手册》,为家庭提供了从幼儿启蒙到青春期理财的全周期教育方案。
专家呼吁:打破“重智轻财”教育怪圈
智商决定成绩,情商决定人际关系,财商决定生存质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平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强调,青少年财商教育需构建“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协同”的立体化网络。著名家庭教育指导师、爱德教育创始人王娅萌老师表示,爱德教育将在所有进驻的社区持续开展“财商进社区”活动,有可能联合金融机构打造青少年财商实践基地,让更多孩子受益。
随着“双减”政策深化,深圳多所学校已将财商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宝安区教育局试点的“班级银行”、“废旧物品义卖”等活动,通过模拟经济行为培养学生理财能力。一位家长在活动反馈中说道:这堂课让我意识到,财商教育不是教孩子赚钱,而是教会他们尊重劳动、理解责任。
结束语:
从“手机扫钱”到“科学消费”,这场持续90分钟的财商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当青少年在桌游中体验财富管理的乐趣,当家长在互动环节反思教育方式,改变正在悄然发生。正如瞿晓老师在活动结束语中所说: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培养他创造财富的能力。爱德教育的这场实践,或许正是破解青少年财商困局的关键一步。
本次活动由爱德教育与横岗一欣口腔旗舰店联合主办。
摄影:刘爱平
编辑:刘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