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作家:杨志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汉中洋县人,现旅居青岛。
采访时间:人间最美四月天
采访人:伍宏贤
作家简介:杨志鹏老师,系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青藏高原有过12年军旅生涯,1986年转业至大型文学双月刊《现代人》,1989年受聘青岛开发区新闻中心,2002年获青岛市改革开放首届百位优秀引进人才表彰;著有长篇小说《百年惶惑》《世事天机》《百年密意》《庚子记忆》《汉江绝唱》及长篇纪实散文《行愿无尽》等数百万字作品。《百年密意》获第三届路遥文学奖入围奖,《汉江绝唱》人选作家出版社2023年“年度好书”榜单,另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及省市文学奖。《世事天机》《庚子记忆》《百年蜜意》有法文、瑞典文和台繁体版出版。
曾创意、策划、组织由星云大师、巴金、冰心、余光中、吴冠中、关山月、张仃、朱乃正、李锡奇等海内外数千位文学艺术家参与的“中国百家艺术瓷画大展”“中国作家签名艺术瓷瓶”“中华艺术千禧展”等五大文化产业经典范例,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曾创意、组织、开发的青岛小珠山“一切智园”、陕西汉中天汉文化公园人文景观群等大型文化艺术风景区,以现代摩崖石刻等艺术形式,展现佛教文化的独特旅游视点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杨老师好!您倾注心血,调动自己的文学储备能量,在《唱河渡》之后,重磅推出长篇小说《汉江绝唱》,被称为“汉江史诗”。请您谈谈这部作品的文学成就及其意义。
答:谈不上什么文学成就,只是因为伟大的母亲河汉江的缘故,这部作品受到文坛和广大读者的关注。我只能引用北京研讨会上评论家们的观点来回答你的提问:专家们认为《汉江绝唱》“填补了中国文坛关于江河文明的空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汉江绝唱》是一部人文地理的百年史诗,人与自然相互纠缠的汉江传,一部英雄书写的小说,写给汉江的一封情书。三千里汉江的变幻莫测与中国时代风云变幻相互映衬,融入秦巴大山的美景、汉江航运的变迁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遗风,展现出向伟大中华文学传统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以及久违的经典小说的神奇叙事与诗意。”“专家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认为《汉江绝唱》是一部具有文学史价值的优秀作品,人物塑造立体丰满,品性各异、性格鲜明、有血有肉。”

二、《汉江绝唱》发表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好评如潮。请谈谈您对《汉江绝唱》与《唱河渡》两部作品的情感联系与内在关系。
答:这两部作品都是写汉江的。应该说,《唱河渡》是《汉江绝唱》的序曲。创作完《唱河渡》后,我感到意犹未尽。本书的责任编辑、作家出版社编审、水墨艺术家兴安先生认为我应该再写一部关于汉江的作品;学者、作家余世存先生看了《唱河渡》后直接对我说:“你应该写一部汉江传。”朋友的建议激发了我意犹未尽的创作热情,于是便有了《汉江绝唱》。
三、杨老师,您为何如此执着于汉江,接连创作出这样一部题材的长篇小说?
答:因为我在汉江边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十九岁参军才离开故乡。岁月如同一块磨刀石,磨平了许多东西,唯独关于汉江的记忆深入骨髓。我在《汉江绝唱》后记中讲述了自己与汉江的生死之交,因此必须将对汉江的感情彻底释放,方能对得起这条伟大的河流,也让自己安心。
四、汉江是汉中人民的母亲河,黄金峡是洋县人民心中长流不断的河流。作为一个游子,您心目中的母亲河究竟是什么样子?
答:由于汉江的地理位置,其航运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江河文明时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沟通中原与西南、串联南北交通与物流的重要渠道,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显著。尽管这条河流在恩泽两岸人民的同时,洪水泛滥也曾制造苦难,但汉江在我心中不仅是神圣的母亲河,更是一种顽强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
五、您在创作《汉江绝唱》前做了哪些准备?创作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答:我忘了是哪位作家说过,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如同在沙漠中跋涉。既然是沙漠跋涉,就要做好出发前的充分准备——包括食物饮水、指南针、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跨越无人区的精神准备。这部作品动笔前,我翻阅研究了大量关于汉江的历史文献,并多次到黄金峡采风。创作过程中,我得到了汉中文化学者、文史专家黄建中的鼎力相助,以及洋县作家协会、农民作家汉江太公楚勇等众多朋友的支持。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2022年4月,杨志鹏在汉江黄金峡锅滩上,与司红听渭门村太公楚勇讲述当年行船闯滩
六、《汉江绝唱》中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您最满意的是哪几个角色?是如何赋予他们独特形象的?
答:在几十个人物中,褚瑞生是我最倾注情感的角色。他是汉江精神的代表,更是汉江图腾的符号。这个人物原型在我采访黄金峡船工(尤其是楚勇)时逐渐清晰。此外,吴点点、孟云朵、刘甘露、杨翠屏四位女性形象也令我欣慰。歌德曾说:“伟大女性引领我们前进!”女人是世间美与爱的象征,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一个民族对待女性的态度,决定了其文明程度。”因此,我竭力塑造笔下的女性角色,希望她们的爱为纷争的世界带来平和与温暖。吴点点是女圣,她的爱纯粹而神圣;孟云朵是女神,是那个时代的一束光;刘甘露是女仙,是男性渴望却很难触及的向往;杨翠屏则是集女儿、妻子、母亲角色于一身的汉江女性,体现了无所不在的伟大牺牲精神,值得后代子孙永久铭记。这些形象的诞生源于长期的素材积累与艺术升华。
七、我们还想了解您在创作《汉江绝唱》时的具体困难,包括主题确立、人物关系处理、写作手法选择等。尤其是以亡者视角倒叙生死命运及河流兴衰的繁复构思,对作品成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叙述视角是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选择。好的叙述视角能异军突起、引人入胜,平铺直叙则易使读者疲乏。《汉江绝唱》借助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亡灵视角,以灵动的时空穿越完成故事结局。文学创作需厚积薄发——长期的生活积累与精神汲取(不仅限于阅读),更需思考与体悟。所有人物与情节推进都建立在积累与感悟之上,一旦动笔,情节与人物命运便自然流淌。写作者需尊重生活逻辑,而非用观念编造故事。
八、《汉江绝唱》的出版引发文学界对其冲击下届“茅奖”的期待。您如何看待这种声音?对汉中文学发展有何寄望?
答:作品的诞生如同孩子出生,他是独立个体,父母只能关注与养育,若强求其获得人生“荣耀”,在我看来是糟糕的想法。写作是作家的天职,敬字如神、尽职尽责方为本分。至于汉中文学,这支强劲队伍本就是文学陕军的重要方阵。作为从这片土地走出的游子,我期待更多优秀作品将汉中的历史与文化推向世界。
九、《汉江绝唱》出版后的沉寂期里,您做了哪些工作?是否有新的创作计划?能否透露一二?
答:因与出版社有约,休整一段时间后,我除了整理修订即将出版的30万字纪实散文《心地繁花》,还完成了一部50万字长篇小说。该书以青岛百年历史为背景,从德国租界到日本入侵,从抗敌到内战,揭示殖民统治下民族血性与家族血脉的生死传承,并解密国民党政权败退华北最后一个海上据点——灵山岛引发的家族命运巨变,展现百年中国的风云激荡与沧桑人生。目前正在最终修订,书名暂保密。
采访手记:走近杨志鹏先生
对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展开采访,我内心总有种“蚍蜉撼大树”的忐忑。但即便心怀紧张,我还是向汉中籍作家杨志鹏先生迈出了这一步。
就在我沉浸于阅读他发来的访谈文字时,一则喜讯映入眼帘——杨志鹏先生的纪实散文《心地繁花》正式出版发行。令人惊叹的是,获知杨老师创作这部作品的信息,还不到10个小时。信息源自他对我访谈第九问的回复:“因与出版社有约,休整一段时间后,我除了整理修订即将出版的30万字纪实散文《心地繁花》,还完成了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刹那间,“文学复印机”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不禁心生疑惑:杨志鹏老师为何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创作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的作品,每一部都震撼人心?他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么丰富的文学素材?这些疑惑与好奇,反而坚定了我走近这位文学大家的决心。于是,我迅速拟定采访提纲,在一个暖阳明媚的春日午后,怀着期待将提纲发给了杨老师。
很快,我收到了杨老师的回复:“好的,我抽时笔答好发你。”看着这简短却有力的文字,我不禁动容。杨老师是如此随和,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我这次略显冒昧的线上访谈。这一刻,我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原来,大作家并非遥不可及,难以接近。他愿意分享自己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艰辛与喜悦,将宝贵的经验和创作感悟传递给更多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家乡的文朋诗友。
杨志鹏老师,衷心地感谢您!
名故乡雪、故乡云。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新诗高地执行主编。作品散见《诗歌月刊》《诗林》《诗词》《绿叶》《时代文学》《长江丛刊》《中原文学》《青海湖》《鸭绿江》《奔流》《都市》《海燕》《浙江诗人》《中国汉诗》《中国诗人》等百余种刊物。入选多个诗歌年鉴。多次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精选”。现居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