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割不断的情怀(大结局)
——老同事40年重逢话当年
铁13师·刘光清
趣 事
那是1982年寒假,临近春节。之前初三一女同学纪某受家长之托约我去她家,我欣然答应过。但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如今放寒假了,有充盈的时间,一来领略一下山区的风光;二来春节来临,带一点山货(冬笋之类的)回家过年,何乐而不为。

这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吃罢早饭,我约了华明海、周才东一同前往。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路了。她家地处学校的北面,沿着雄百公路前行5公里左右。由于第一回去,路途不熟,只能由纪同学带路前往。路上有说有笑,沿途一路森林陪伴,美不胜收。毕竟深冬季节,以往翠绿的树木,此时已成了玉树琼枝。走在森林里,十分幽静,没有了小鸟的欢叫声,也没有了穿过森林的小河哗啦啦的流水声,只有脚步踩在厚厚的沙地上的吱吱声。偶尔有几辆743矿的油罐车擦肩而过,尽管蒙受灰尘侵扰,但我们依然不在乎,心情一样惬意。翻越一座山又一座山;绕过一道弯又一道弯,终于到了。从公路下来走一段田埂路到了她家。只见单家独院,地势低洼,新盖的土坯房。纪同学说:“我家是矿山搬迁户,从老屋搬到此处,尚未装修,非常简陋,老师们不要介意。”
奇了怪!父母不在家,接待我们的是她的姐姐潭溪小学代课老师。见我们进来,纪老师从厨房出来笑容满面地与我们打招呼:“老师们好!”她的妹妹对我们三人分别作了介绍。“欢迎三位老师光临寒舍。”她沏好茶,端来刚做好的豆饼、米花糕之类的年料供我们品尝。我扫视眼前的小纪老师:1.6米的个儿,年龄20出头,着一身学生装,灰色的确卡上衣,套白色裤,看上去十分质朴,但清新不俗,身姿曼妙,皮肤白嫩,宛如一朵初绽的荷花,亭亭玉立;那双漆黑明亮的眼睛,仿佛能传递一种情感;一头乌黑飘逸的秀发让人一见倾心……
毕竟初次见面,彼此都有些腼腆、尴尬,说话小心翼翼。于是沏好的茶喝了一口又一口,仿佛时间停滞似的,只有彼此的眼神在交织。从她的眼神中能揣摩她的心灵,发现她许多美好的秘密……还是华明海开了金口:“纪老师,村小有多少学生?有没有住校生?辛苦不辛苦?”谁都知道这些全是客套话,纯粹就是无话找话。
看看时间,临近中午11点,小纪老师让我们自个用茶,她起身准备午餐。不一会,小小的方桌端来了各色菜肴,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瓦锅早已炖好的那道菜——香菇炖鸡。揭开盖,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尚有几道小菜:冬笋炒腊肉、蒸板鸭、鸡蛋饼等。忙活了一上午的小纪老师从厨房出来,擦擦手,解开胸前的围裙,笑呵呵来到我们面前:“三位老师,山区条件有限,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招待你们。”随手用汤勺往我们碗里盛鸡汤,每人一碗,鸡汤里添加一“芋头蛋”。说我们山区人接待客人的一种风俗是。山区人自家养的土鸡:香、甜、醇一应俱全。品着小纪老师亲手做的鸡汤那个暖心,那个舒心……我们一边吃,一边夸纪老师厨艺好,待人热情。话音刚落,又是满满的一勺添到碗里,让我们猝不及防……那顿饭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滋养。
下午2点,我们说要返回学校,第二天回老家。临走时,纪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山区土特产(冬笋、香菇之类的)分成三份用竹篓装好递给我们。问价钱,她一概拒收,说是他们一家人的心意。掂量掂量足足有10斤,这可是上乘之货哟!当时运到上海,据说2元一斤,而我们的工资一个月才30几元,可想而知……提着沉甸甸的年货,蕴含纪家人的深情厚谊。无不慨叹:这次"家访”不仅是一场物欲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满足,如同鲜花绽放一般,以至心花怒放,乐不可支……

离开时,她站在家门口目送着我们,眼神透着一丝丝不舍。她静静地向我们招手“再见啦!老师们,有空再来!”声音柔和,仿佛带着磁性、带着眷恋。我们回应道:“再见,有空来学校聊,感谢你们一家人的热情相待。”
我们上了路,沿着公路向上一步一步登上了山顶,转身遥望山下:她依然站在那,一步不肯离开,仿佛这样就能让离别不那么难受。我们也向她挥着手,心里默默说着:“有空再来。”这场景就像送亲人去远方一样让我们动容,心里不是滋味……
爬过一座座山,绕过一道道弯我们终于累了,于是在一块草垛里休息,在大自然的陪伴下,呼吸着新鲜空气,肆无忌惮地倾聊。聊的话题当属这次家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家人热情好客;小纪老师如此的美丽,要身段有身段,要气质有气质,性格温柔,有涵养有女人味。于是嘀咕起来:由谁谁谁去追她。后来不知谁说干脆三人同时竞争(笑话)。大家表示同意,于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哈哈大笑)。
正当话题推向高潮时,周才东突然冒出一句:“她家是招上门女婿。两姐妹,没有男丁”。“什么?当上门女婿?”不禁一怔,我和华明海。摆摆手。“不行!不行!堂堂人民教师当上门女婿,这也太没面子!”沉默片刻,周才东补充说:“你们想过没有?纪家人如此热情,醉翁之意不在酒!父母故意躲开,让年轻人自由发挥。”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她的妹妹每逢星期六都要嘟囔一句:“刘老师去我家玩”。联想当初,教办刘主任对我说过村小有一女教师长得很漂亮,人挺好,很温柔,原来就是她……
然而,回过头来再想,这次“家访”,纪家人可是倾注了心血,做足了功课:早早杀好鸡炖好汤,准备丰盛的午餐;备好上乘的年货送我们;小纪老师言谈举止,堪称完美;临别时,她依依不舍,含情脉脉。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眼下纪家人如此待我们,小纪老师又如此地献殷勤,如果我们三人之中没有一个表现表现,挺身而出,纪老师或许一定很难过,很伤心,甚至……思来想去,如何是好?不知是谁出此下策:“抓阄”(抽签)。一不做,二不休,荒唐的闹剧拉开了序幕……最终周才东不辱使命,荣幸地当上了“上门女婿。”
婚姻是讲缘分的,若干年后她与一个比她小5岁的结成伉俪,同为帽子峰中学的老师。那时,我们三人早已调离……

冏 事
那是1986年9月。初秋的粤北,依然赤日炎炎,当地人称之为“秋老虎”季节。这天正逢星期六,忙了一个星期的我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忽然新调来的校长姓侯出现在我的跟前:“刘老师,听说你在部队掌握一门技术——游泳,水性很好,不仅泳速快,还能玩出多种花样,仰泳、蛙泳、自由泳、潜泳等。趁今天下午休息能否给我们演示一下。”我推辞说:“今天家里有事需要赶回去,改天吧”。“还早,游一阵回家也不晚”。见校长祈求的眼神,我也就答应了。随同去的还有七八个教师。走出校门,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照在大地上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河边的小树都被晒得低下了头,树叶像热得打了卷,树梢纹丝不动,仿佛被热浪钉在画框里,只听到鸣蝉撕开凝固的空气嘶哑嘶哑的叫声。还好,路途不远,10来分钟到了目的地——帽子峰大坝:大坝长50米,下面是一口潭,
波光粼粼,水波荡漾。大坝落入潭中的水发出咆哮的声音,溅起朵朵浪花,水花四溅。潭中深浅不一。各自做了准备运动后,先后下到水里嬉戏。我则受到侯校长的特别关注:“刘老师,你会潜水吗?”我说,会呀!“你能从这头潜到对岸吗?”我说:“试一下吧。”于是,我屏住气潜入水里,像蛟龙一样,30米的水距20秒不到便在河对面崭露头角。侯校长见状拍手称快,连连夸我“厉害!厉害!”就在这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随同来的张熙群老师在潭中陷入漩涡,进退不得,身不由己。一时慌张,在水里手舞足蹈,拼命挣扎发出“哇!哇!”的求救声。越慌手脚越不听使唤,渐渐沉到水底……见状,岸上的老师们,像慌了神似的,异常紧张纷纷寻找竹竿、浮沫等。情况万分危急。说时迟那时快,潜水后体能下降的我,容不得半点犹豫,迅速朝溺水者的方向奋力游过去,当时,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拼劲,20米的距离,几秒钟游到他的周边,“扑通”潜入水中,睁开双眼四处搜寻溺水者。很快在2.5米深处发现了他。此时,我非常明白漩涡救人必须在水底下施救,于是一只手拉着他的头发,另一只手在水里拼命地伐呀!伐呀!伐了20米左右,抬起头露出水面……张老师得救了,老师们一块巨石落地了。大伙连忙扶他上了岸,坐在一块石板上的他呆若木鸡,脸色苍白,眼中充满恐惧,一句话不说,整个人惊魂失魄的样子……真是上帝保佑!上帝保佑!不然的话……
唉!没想到帽子峰中学这个偏僻的山村学校,短短几年积淀了这么多耐人寻味、不同寻常、惊心动魄的优美故事。

不得不慨叹:这次聚会不仅仅是一次饱含深情的老友相会,更是一次意义非凡,异乎寻常的心灵交汇。它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将曾经并肩战斗的老友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回放时代的激情岁月,追忆过往的青春年华。
沧海浮尘,芸芸众生。从帽子峰中学走出去的老同事无愧为智慧的天使,人生的闪耀,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成为高级教师、教育专家、学者,以超越自我的智慧与能耐推动历史前行。时光匆匆,岁月如歌,而今我们已经光荣退休进入暮年。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暮年,是一段金色的回忆,是一曲悠扬的挽歌;暮年,是生命最深沉的篇章,是一段悠扬的旋律;暮年,是心灵的港湾,是时光的沉醉。让我们在波澜壮阔的人生舞台上,留下最美的足迹;在岁月的诗行中,找寻那份清淡与释然;在风雨兼程的行程中找寻那份安宁与静谧。
希望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我们的情感血浓于水;我们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幸福安康!
晚宴在往事,情意绵绵中进行,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0点,门外服务员还等待着下班呢!于是,老友们的聚会在暖暖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江河行地久,日月经天长。这天晚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岁月的沧桑,可以洗去我们的青春和烂漫,却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醇厚的同事情老友情!无论人生怎样变化,我们的情谊,就像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浓,越品越香!
(全文完)

作者简介:刘光清,1955年9月生,中共党员,南雄市教育局退休干部;70年代服役于铁道兵13师,退役后参加高考,毕业于韶关教育学院中文系;站过讲台,当过公务员;擅长公文写作,90年代常有文章在地方报纸、杂志发表,在省级电台播报;2015年退休后,热衷于书法,多次获全国大赛“金奖”或“一等奖”;2020年下半年有幸加入“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铁道兵文化网”等,投稿上百篇,全部获登,其中三篇文章分别获建党百年、3.8征文、难忘战友情“二等奖”“三等奖”。2021、2023、2024年度先后被评为“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优秀作者;2024上半年晋升为专栏作者;出版散文集《从军旅中走来》;《往事悠悠》正在出版之中。
槛外人 20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