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中的人间烟火气
王业松
最近,读了江苏高邮籍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1920-1997)的散文精选和散文食事两书。书中所写家乡的事,所用家乡的语言,让我感到十分亲切。使我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两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写了人间烟火气。不管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写饮食、写人情往来,都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正如作者所云:“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作者被称为美食家,他在写家乡高邮的炒米时,引用了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对炒米的说法:“天寒地冻时著,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 老温贫之具”。作者自有吃法,吃泡炒米时,除一小碟酱生姜外,“最好滴几滴香油,或者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
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写到远近闻名的高邮双黄鸭蛋,作者说,至于“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作者对清代才子袁枚并不喜欢,但提到袁枚对高邮鸭蛋的赞誉“腌蛋以高邮为佳”时,就乐以在文中引用了 。作者也瞧不起北京的咸鸭蛋,说“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作者写了端午节孩子挂鸭蛋的习俗。这些家乡生活烟火,作者津津乐道,显得对家乡高邮的浓浓感情。作者爱屋及乌,因为热爱家乡而在北京也很喜欢一碗高邮的咸菜慈菇汤,也“想念家乡的雪”,因为家乡在下雪天才喝咸菜慈姑汤。作者写了用鸭蛋黄炒豆腐的苏北名菜,叫“朱砂豆腐”,我虽是苏北人,但孤陋寡闻,至今未吃过。
作者写了荠菜、枸杞头和马齿笕的吃法,无不透出人间烟火,让人闻到这些野菜的清香。
作者在书中回忆在西南联大为学生时吃过的云南昆明的美食,有过桥米线、汽锅鸡、饵块、火腿月饼、玉麦粑粑、洋芋粑粑等的制作方法和吃法。作者1993年写的《昆明的吃食》中写了昆明几家老饭馆,有东月楼,映时春等,当读者读到饭店堂倌高声重复客人点的菜时,仿佛听到了店小二的吆喝声,闻到映时春饭店饭菜的香味,看到饭菜冒出的热气。
作者在1992年写的《鱼我所欲也》中写到了各种鱼,有海鱼和淡水鱼,如石斑、鳜鱼、 鲥鱼、刀鱼、鮰鱼、黄河鲤鱼、虎头鲨等,还写了在淮安吃过的全鳝席,其中有软兜长鱼和“火烧马鞍桥”(即红烧鳝段)。作者曾在淮安中学读过一学期,吃过食堂做的白汤狮子头,作者说:“我觉得最能存其本味”。
抗战时期,作者在昆明住了七年。作者在1989年写的《寻常茶话》中,写了他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时几乎天天泡在茶馆里的情况。人们在茶馆除了喝茶,还聊天、看书、写文章,说“老舍先生一天离不开茶”。作者还写了在苏州东山“雕花楼”喝茶、在湖南桃源喝“擂茶”等平常生活。
作者在《我的家乡》中写了京杭大运河畔高邮御马头一带的船上正在做饭,作者“闻到了一阵阵炊烟的香味”,还听到了一个女人喊女儿“回来吃饭”的“高亮的悠长声音”。
作者写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虽然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但也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声和算命瞎子吹的短笛声。
作者在《七载云烟》中,写了昆明大西门一带龙翔街的烟火气:“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这是来往滇西的马锅夫卸货、装货、喝酒、吃饭的地方”。作者说:他“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
《汪曾祺散文精选》最后一篇散文《夏天的昆虫》,其中写了蝈蝈、蝉、蜻蜓和刀螂等,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让孩子们“对自然发生兴趣”,也是让读者对人间烟火有个感受并发生兴趣。
作者写了亲情中的烟火气。
作者在散文中,写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写了《我的家》、《我的家乡》无不带看浓厚的烟火气。
作者在《寻常茶话》中,写了他祖父用紫砂壶泡龙井茶的喝法,写了家乡人“喝早茶”的习惯,写了他家里房梁上挂的干菜、干的粽叶,“靠墙有一坛‘臭卤’,面筋、百叶、笋头、笕菜秸都放在里面臭”。
作者在对西南联大的沈从文、金岳霖、老舍和闻一多等教授的怀念中也都透着人间烟火气。
烟火气最具有人气,最接地气,最贴近生活,最贴近百姓,最贴近社会。作者在与《人世间》作者梁晓声谈文化时,梁晓声说:“吃东西也是文化”。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夏,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调入北京,1964年,参与《沙家浜》改编。逝世前一年,1996年12月,被推选为中国作协顾问。逝世前两个月,1997年3月12日,还写了《闻一多先生上课》和《面茶》散文。可谓是活到老,工作到老,奉献到老。他主张“一个人的胃口要宽一点、杂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如此”。主张生活中“一定要爱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汪曾祺对文学创作也有独到之处,在《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这两句名言,使岳阳楼名闻天下。但范仲淹并未到过岳阳,也没看过岳阳楼,岳阳楼的景色是想象的,“出于胸臆的”,可是比许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他说:“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
汪曾祺多篇作品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我与汪曾祺同是苏北人,同是中文人,同对写作的爱好。我与汪曾祺先生有着共同的情感,都想用自己一支淡笔抒写人间烟火,抒写世上真情。
2025年4月2日(人物图片来自作者提供,其它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