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诗性的双重叩问:高考制度的多维透视——读郭培友《高考思考》与《七律·高考思考》
编者按
郭培友《高考思考》与《七律·高考思考》从理性剖析与诗性抒情双重维度,聚焦高考这一社会命题:既揭示其作为阶层流动通道的制度价值,也直指教育资源不均、“唯分数论”等现实病灶。文章以“火车票”比喻解构学历符号意义,以“场内外”场景还原个体情感,在肯定高考历史作用的同时,提出优化资源分配、多元录取等改革路径,强调其作为“人生起点”而非“终点”的定位。
在教育公平与改革深水区的当下,这种兼具理性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思考,为审视高考制度提供了立体视角——既需守护其底线公平,亦要推动向更包容的育人体系演进。愿本文引发对教育本质与社会正义的更多关注。
理性与诗性的双重叩问:高考制度的多维透视——读郭培友《高考思考》与《七律·高考思考》
明渊庆泽
郭培友的《高考思考》与《七律·高考思考》如同一组棱镜,在教育公平的光谱中折射出制度理性与人文诗性的交相辉映。前者以社会学的冷峻剖析制度肌理,后者以文学的温热触摸时代脉搏,共同构成对高考这一社会装置的深度解码。这种跨文体的思考并非简单的视角叠加,而是在理性思辨与情感体验的张力中,揭示高考作为“社会公平调节器”的复杂面向。
一、制度理性的解构:从“筛选机制”到“资本博弈”的深层悖论
《高考思考》对“文凭是一张火车票”的比喻,实质是对高考符号资本属性的祛魅。当学历从“能力证明”异化为“社会准入资格”,高考便从纯粹的教育评价机制演变为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博弈场。作者敏锐捕捉到,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正在制造隐性的“分数壁垒”——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享受着优质师资与多元培养体系,而农村地区的考生却在“刷题战术”中进行着资源匮乏下的突围。这种结构性差异让高考的“程序公平”与“实质公平”产生撕裂,暗合布迪厄“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家庭背景转化为教育投入能力,最终在分数竞争中实现阶层优势的代际传递。
文章对录取名额分配、区域教育差距的剖析,暴露出高考作为“社会上升通道”的双重性:它既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打破阶层固化的可能,又因资源配置失衡沦为部分群体的“特权维护工具”。这种制度悖论的揭示,超越了简单的价值判断,将讨论引向对教育公平本质的追问——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表象下隐藏着起跑线的巨大落差,高考公平的实现必须依赖教育资源的系统性重构。
二、诗性记忆的建构:考场内外的集体心理镜像
《七律·高考思考》以“十年磨剑”“金榜题名”等传统意象,唤醒了几代人共享的高考记忆。诗歌通过“场中奋笔”与“校外忧心”的空间并置,构建了双重情感场域:考场内是个体命运的孤绝奋战,墨汗交织的答卷承载着十年寒窗的全部期待;考场外是社会压力的集中投射,家长的泪光与焦虑构成制度运行的情感背景。这种“微观叙事”具有人类学意义,将高考还原为充满体温的生命体验,而非冰冷的制度流程。
“寒门贵子承甘露”一句,既肯定了高考对阶层流动的历史功绩,又暗含对制度局限性的隐忧。诗歌的辩证性在于,它没有陷入浪漫主义的颂赞或虚无主义的批判,而是以“弊制陈规待破荒”的清醒,在情感共鸣中植入理性反思。这种诗性凝视本质上是对“高考神话”的祛魅——当社会将所有改变命运的希望系于一场考试,个体的多元可能性便被压缩在分数的单一维度中,而诗歌恰恰成为抵抗这种单向度思维的精神载体。
三、教育本质的复归:从“分数至上”到“全人培养”的范式转型
两篇作品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高考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筛选,而在于激发人的发展潜能。《高考思考》提出的“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本质上是对“唯分数论”的纠偏,呼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教育之问。当高考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其制度设计便需要突破工具理性的桎梏,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
诗歌中“莫把科场当终点”的警示,与散文的理性思考形成互文,共同解构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观念。这种认知转型具有深刻的现代性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学习能力与适应力远比一次性考试成绩重要,高考应成为人生成长的起点而非顶点。作者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亦超越了资源均等的表层,指向更深层的机会公平——让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能获得个性化发展的可能,而非被统一的分数标准剪裁。
四、制度改良的路径:在矛盾张力中寻找动态平衡点
面对高考制度的深层症结,两篇作品隐含的改革逻辑呈现出清晰的层次感:首先是资源配置的均衡化,通过教师轮岗、教育数字化等手段破解区域壁垒,让“寒门”真正能出“贵子”;其次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建立“知识考核+素养评估+实践能力”的综合标准,避免将复杂的人才培养简化为分数竞争;最终指向教育生态的重构,让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而非“应试”的目标下形成合力。
这种改良路径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拒绝了非此即彼的激进变革,而是在“公平”与“效率”“传统”与“创新”的张力中寻求动态平衡。例如,强调“分数作为基础门槛”与“多元素质作为进阶标准”的结合,既维护了高考的底线公平,又为特殊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主张“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协同,通过公益助学、企业捐赠等方式弥补制度盲区。这种建设性的思考,使对高考的批判转化为可操作的改革方案,体现了知识分子“介入现实”的责任担当。
郭培友的这组作品,本质上是对教育现代性的双重叩问:当制度理性需要人文精神的烛照,当诗性表达需要现实关切的锚定,高考改革便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成为重塑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契机。在教育公平的征程中,我们既要守护高考作为“平民上升通道”的制度底线,又要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其向更科学、更包容的方向演进——唯有让每个生命的成长都能在制度框架中找到恰切的位置,高考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个体梦想与社会进步的双重火炬。
作者简介: 明渊庆泽(笔名),1961年7月生于山东泰安,汉族,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机关及基层职务,长期任职于市县两级政协及政府领导岗位,历经多岗位历练,为推动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