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伦彬 张树生
南岭山脉中段,乐昌市庆云镇广田村深处,一处名为“凑云仙”的秘境静卧于群峰之间。此地后倚骑田岭千里奔涌之势,左青龙右白虎拱卫,前瞰湘粤九重山峦,终年云雾缭绕,古木参天。半山腰处,建有一百来平米的庵堂,门前挂有一副含有生僻字的楹联:“日昍晶●观天下,月朋●朤照乾坤。”楹联前面四字均分别由“日”和“月”组成三个生涩难懂的字。左厢房亦为此联,但木质已腐烂,对联已不完整。可见此联原挂于正门,用金属材质做了新联后才移至偏房。室内为佛堂,奇怪的是正中供奉的菩萨不是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而是顶戴官帽的、身材颀长的凡人塑像模样,居于两侧的才是观音菩萨和童子观音,右侧则又是两个头戴管帽的“谦谦君子”,令人疑窦顿生,百思不解。沿着右边青石阶梯蜿蜒而上数百米,有一座清代八角石塔——‘了石’和尚墓塔。这座高仅2米、形如倒置木桶的憨然石塔,却承载着明末清初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悬案:塔下长眠之人,正是大顺军师宋献策。山顶之上,还有太子庙,相传为李自成义子之墓。其乳名王祥,人称“过天星”或“闯将”,他在李自成兵败后不久便在湖南战死,后秘密埋葬于此。“文革”“破四旧”时被毁。
图为凑云仙 资料图片
据清《乐昌县志<卷二十>》记载:“凑云仙踪:林壑优雅,似别有洞天。相传国初(注:清朝初期)时,有胜国逸老在山顶创建一庵,剃发为僧,名曰“了石。”“僧精于奇门遁甲六壬等术。”“相传为闯王李自成之军师宋献策,兵败后潜迹岭南庆云凑云仙庙,化名‘了石’。”
查史可知,宋献策,生卒年不详,明末传奇谋士,精易学、通兵法,以“十八子主神器”谶语助李自成称帝,立下开国之功。李自成大军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后,一路溃败,先退回北京,再退往西安,一直退到湖北,李自成生死成谜。民间传言其化名“曹国公”蛰伏岭南乐昌梅花“万古金城”。今遗址尚存。部将刘宗敏在湖北九宫山和清军作战中,因为受伤被俘,和刘宗敏同时被俘的,还有军师宋献策。然而,清军却没杀他,他也没有投降清军。史料记载宋献策的结局是“不知所踪”。很有可能是被清军放了之后,率残部潜入乐昌,继续抗清活动。但毕竟大势已去,不得不隐居凑云仙,削发为僧,法号“了石”。
几百年过去了,凑云仙始终充满了历史的谜团。来这里游览观光的,或烧香求佛的游客络绎不绝。而凑云仙大门上的一副迷一样的七言楹联,据说是当年宋献策亲笔所撰,它的意思让人们猜想了几百年。对此,多方查找资料(《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及请教文字专家,终于明白其中含义。在楹联中,宋献策大言不惭地为自己的过去歌功颂德:“明朝宋献策的功绩像郎朗日月一样辉映大地,光照千秋。”但从志得意满的国师沦落到隐姓埋名的山僧,其中蕴含的失落和伤感不言自明。
《乐昌县志》寥寥数语勾勒出这位“胜国逸老”的晚年:“年九十余,圆寐时作偈云:‘半夜蒲团不放参,了明生死不相干,月白风清归去也,万座云山挽不还。’”弟子遵其遗愿,藏骸于庵后石塔。塔前青石碑文“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的冷寂,恰似这位末路智者的无声独白。
宋献策石塔墓 欧伦彬 摄
至于庵内供奉的凡人塑像,当地村民说中间的是李自成,右边形似观音却略廋削的是他老婆高桂英,旁边的是太子和宋献策。至于真相如何,笔者也不得而知。留待专家和学者作进一步的考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