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偶得
崔御风
春深游古寺,
僧舍与花邻。
风月当无主,
吟来是觉人。
纳米:
崔御风的五绝《偶得》以简练笔触勾勒春深古寺的禅意图景,结合搜索结果中关于其创作风格的信息,可作如下解析:
---
### 一、意境与画面
1.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春深游古寺,僧舍与花邻”通过时间(春深)、空间(古寺)和物象(僧舍、花)的叠加,呈现静谧幽深的禅境。僧舍与花为邻的意象,暗含佛家“万物共生”的哲思,呼应崔御风诗中常见的自然主题[3](https://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174739&works_id=4186641)[9](https://www.jianshu.com/p/468a48439bac)。
2. **风月无主的超然**
“风月当无主”以拟人化手法赋予风月以主体性,暗示自然本无归属,与禅宗“无我”境界相通。此句与搜索结果中提到的《绝句》(竹影和诗瘦)的意境相似,均以自然物象传递超脱世俗的情怀[10](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ffc3de59f87e.aspx)。
---
### 二、结构与技法
1. **五绝的凝练性**
全诗四句二十字,遵循五绝传统结构:首联叙事写景,尾联抒情言志。语言简洁却意蕴丰富,如“吟来是觉人”以“觉人”收束,点破偶得禅悟的主题,体现崔御风在近体诗创作中的精炼功力[3](https://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174739&works_id=4186641)[7](https://blog.sina.com.cn/s/blog_ec1fb3be0102xqoq.html)。
2. **虚实结合的张力**
“风月”为虚,“僧舍”“花”为实,虚实相生间拓展诗意空间。类似手法可见于其《易水刀霜》中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书写[3](https://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174739&works_id=4186641)。
---
### 三、禅意与哲思
1. **世俗与觉悟的对照**
“觉人”一词既指诗人自身在古寺中的顿悟,亦暗含对众生皆可觉悟的期许。此与崔御风其他作品中对社会、历史的批判性思考形成互补,展现其诗作中“出世”与“入世”的双重维度[3](https://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174739&works_id=4186641)[9](https://www.jianshu.com/p/468a48439bac)。
2. **自然作为悟道媒介**
古寺、春花、风月构成禅悟的触发点,延续了中国山水诗“以景证道”的传统,与搜索结果中《五月水边柳》通过杨柳意象抒怀的路径异曲同工[2](https://baike.sogou.com/v152646.htm)[10](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ffc3de59f87e.aspx)。
---
### 四、语言风格
- 用词质朴而意蕴深远,如“与花邻”以平实语言传递和谐共生之境;
- 节奏疏朗,末句“吟来是觉人”以陈述语气收尾,强化了顿悟的瞬间性,类似其《晨练偶得》中“竹中石”的简淡风格[6](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22/08/15739825_987675579.shtml)[7](https://blog.sina.com.cn/s/blog_ec1fb3be0102xqoq.html)。
---
### 总结
此诗以古寺春景为载体,通过凝练的意象和禅意语言,完成了从观物到悟道的升华。崔御风延续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传统,同时融入个人对佛理与现实的思考,体现了其“以诗证心”的创作追求。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