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歌丝语》文/牧夫
老照片
在闪光灯中
春天变成了黑白
红的花儿变成了黑白
绿的叶儿变成了黑白
锅碗瓢盆变成了黑白
快乐的日子变成了黑白
四季日月变成了黑白
在生活变成黑白的岁月里
黑白的生活渐渐发黄
春天变成了秋天的颜色
不变的是我淡淡的
定格在发黄的秋天里的乡愁

布票
前年穿着哥哥补丁的衣服过年
去年过年时妈妈又补了一块
在针起针落中
许给我明年做一件新衣的愿
可我知道日子的难
为刚工作的姐姐置了一套新衣
缝了一床新被
全家的布票早已用完
年关邻近
小朋友们都做了新衣
八岁的我感到很委曲
泪下咽时却含笑对妈妈说
“妈妈,我不要新衣啦”
妈妈把我扯进怀里
“乖乖
再难
今年也要穿着新衣过年”
为给我做过年的新衣
妈妈到朱婶家借了三尺布票
扯来一块“华达呢”学生蓝
腊月十八
我穿上了妈妈为我做的新衣
高兴的左转右转
前转后转
妈妈喜的左看右看
前看后看
我和妈妈的泪水
一滴又一滴
滴在了“学生蓝”
煮一锅希望(粮票)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定量二十三斤杂粮)
熬着岁月的火
在锅底烧着
蒸着日子的气
顶着锅盖从缝隙处挤出
一锅的红薯
溢出甜甜的味道
为三个住校的孩子
煮一锅希望
母亲的脸上添了明色

油票
素纱白菜里飘着零星的油花
几滴油都能数得清
不是妈妈不舍得放油
每人每月只有二两豆油供应
离月底还有十来天
吃了今天就没有明天
弯弯的小路
弯弯的小路向原野延伸
行着一位挎着篮儿的少年
身后的那只小白羊
啃着原野青青的草儿
又追着春天跑向远方
少年闻到了丁香的味
红枣的味
黄杏的味
还有酒的味

附:水深不语点评
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牧夫老师的《短歌丝语》散文诗表现了出过硬的实力。
老师分别以儿时特殊年代的百姓生活日常的“老物件、老味道”来重温记忆中的童年往事及挥之不去的乡愁。以春天特有的天象为背景高歌一曲“春天的歌”,令人读罢,如沐春风。
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喜欢牧夫老师的“短歌丝语”系列散文诗?
我以为在于“不枝不蔓”,“弹”无虚发。几乎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诗都紧扣着“时间易逝,岁月不居,乡愁难忘”这个“核心”意念。
但是却没有一句直白生硬的“表述”,完全是以形象、以景物、以细节来呈现的。
比如老照片、粮票、布票、油票、童年那条弯弯的小路,每一首都自带“滤镜”,充满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情和风味”。每一首诗里都有一句“画龙点睛、峰回路转”之妙语。
让我读着读着就湿润了双眼。“熬着岁月的火,在锅底烧着,蒸着日子的气,顶着锅盖从缝隙处挤出,一锅的红薯,溢出甜甜的味道,为三个住校的孩子煮一锅希望,母亲的脸上添了明色”。一下子便进入主题,成为一条“纲”,统领全诗。
从“黑白老照片历经岁月泛了黄”,到“腊月十八,我穿上了妈妈为我做的新衣,高兴的左转右转前转后转,妈妈喜的左看右看前看后看,我和妈妈的泪水一滴又一滴,滴在了学生蓝”,延伸到“素纱白菜里,飘着零星的油花,几滴油都能数得清,不是妈妈不舍得放油,每人每月只有二两豆油供应,离月底还有十来天,吃了今天就没有明天”,牧夫老师便从“物”转向了人世间的兴衰演变。
作品的涵盖面和思想深度有了质的提升。至此,牧夫老师便得以通过“弯弯的小路”,发出了他对童年往事的感叹,他的乡愁也都是“形象”的,即所谓“借物抒情”。
牧夫老师的散文诗如一幅幅小画,或写意或写实,出入自如,气脉通透,慷慨而不凌乱,深沉且有层次,言简却饱含分量。
这里所言及的“分量”既指向牧夫“短歌丝语”内容的丰厚,也照应了作者对文字及情感处理方式的多元化。时间的纵横与跨度。对于侧重现实点位的“短歌丝语”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但牧夫老师以“细节的勾勒”嵌入一种强烈的“童年乡愁”情怀。以摇曳生姿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让我再次感动于牧夫老师对于生活动感的敏锐捕捉与丰满理解,并沉醉在老师的“乡愁”里,也忆起了我的童年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