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湖(咽瓠)泉的今昔
洩湖有个咽瓠泉,村人称为老(龙)潭。老者,时间久长之谓。
现在我们就去寻找咽瓠泉。
从长萍公路(西蓝线)洩湖汽车站下车后,沿政府街前进,穿越新民街北行,便来到洩湖村里。
在老街道十字的东北角,有一座老爷庙,西侧墙壁外有一个"水渠沿老潭遗址"的标示。沿着这个标示往北六十米左右,就是老潭一一咽瓠泉的遗迹了。
现在的老潭变成了一口古井,被砌筑在一户村民的房檐下,水面距离地表仅约三五米深。平时上面盖着一块木板,外边人从旁经过,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
据上了年龄的村人回忆,以前的老潭可不是这样。
以前的洩湖泉周围,有一石圈,高出地面约半米,内径不到一米,外径约一米半,泉水高出地面外流,且深不见底。
石圈南侧,紧贴水面有一开口,宽约一尺多,泉水沿路东一直南流(这也就周围的四组被称为"水渠沿"的原因),穿过洩湖街道下的水道,再穿过离老潭大约200多米的东西小坎(此小坎从华胥东一路东来,穿过故京时最高,约4米,再往东过沙河后逐步降低,到洩湖街南不足2米,至十里铺处消失),流入坎下的水田及荷塘,然后穿越西兰公路下面的涵洞,流入灞河。
老潭给百姓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家在泉口取水做饭,洗菜,淘粮,洗衣,自流水又能浇地。
大家以此泉为荣,故村名洩湖(咽瓠)。
尽管此泉在史籍中出现,是唐代的事。但它的存在,应该至少有一万年左右了。
如果从古井口沿着街道继续北行,会看到四组田湾子的标示牌,然后上坡,在洩湖村北的丁字路口,就是洩湖遗址的省保碑。再往北行进4公里,就是著名的骊山。
洩湖遗址于1958年发现,以后经过多次发掘。这里发现的原始文化遗存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和龙山文化。从考古图可以看出,遗址共分约四个区,几乎包含了陕西地区目前发掘已知全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
这说明,新石器文化时期,洩湖村一帶,就有原始先民的存在了。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洩湖泉,取水方便。
洩湖泉的出现,是秦岭地质运动的产物。
洩湖村北面的骊山,属于绣岭的一部分,而绣岭则属于秦岭的向西延伸,南面就是白鹿原,而绣岭和白鹿原之间,就是灞河谷地。在远古时代,这里是一片泽国。
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北岭逐步抬高,灞河谷地逐步下降,北岭的半坡地带就成了古人类活动遗址的乐园。蓝田洩湖镇陈家窝65万年前的猿人化石遗址就是证明。
最晚一万年前左右,新石器时代开始之前,灞河谷地的洪水就已经退去(华胥支家沟红河遗址和洩湖沙河遗址都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地面上是茂密的树林和丰盛的水草。当时的灞河水量非常充足,河面也很宽,洩湖南面的小坎应该就是当时灞河冲击而成。后来灞水向南不断削击白鹿原,水量也逐步减少,开始远离了小坎,这个时间最晚在始皇修秦楚驰道之时。
洩湖及附近,因前面不知多少年的地上水沉积,积累了丰富的地下水,而洩湖一带地下有一东西走向的断裂带。北部高处地下水流至此,为断裂带所阻,上涌成为洩湖泉。
河水南退后,泉水在坎下就形成了一个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的浅湖,然后流入河中,秦楚驰道应该于坎上穿越而过。
后来,因为来自北岭的地上水的不断冲击和泥沙下泻,河谷地带便不断提升,变成了平原。 例如,漫道村因为地势低洼,每逢天降大雨,漫道小河急涨,携带大量泥沙流入。虽然淤泥不断沉积,地面逐渐上升变成平地,每逢突降暴雨时,北岭上雨水汇聚,滚滚而下,依然漫过,故人们称为为漫道村。
同样原因,坎下湖面也不断变浅。
关中长期干旱,人口不断增加,取水压力增大,地下水位便下降,洩湖泉水也逐渐减少,最后湖面消失,慢慢变为沼泽,再经后人改造,变成了荷塘和水田。
再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老潭水量不断减少。
1970年前期,虽然水量减少,但洩湖泉水流依然能从开口流出。长平公路北侧的稻田、荷塘消失了。其后,人们慢慢在上面建房,沿着长萍路形成了一个新洩湖街。
1980年代前期,泉水更少,时断时续,以后泉水便彻底断流了。水渠变成干沟,水渠沿成为一个名称。后来泉口周围又盖了不少民房,老潭于是变成了井,静静地躺在那里。
咽瓠泉无言。站在这老潭遗址处,南望鹿原,北望骊山。灞水依然北流,而这滋养了将近万年民众的洩湖泉破败寂寞如斯,怎不叫人叹息!
注:
①图片选自网上
②参考了兀安邦相关文章。
特表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