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后话清明
文/甄春延
清明节前,我的微信朋友不少转发信息,说清明不问好。我是学文的,多少了解一下些文化知识。
清明节就是个扫墓踏青的日子。扫墓,祭奠先人、踏青游玩是一样的,既然可以是踏青游玩,那么请安问候也并不是不可以的。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文化学者蒙曼明确表示,清明节当然可以祝福快乐。她认为,清明节不仅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也蕴含着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既可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敬意,也可以祝福自己和亲朋好友游春快乐,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情感的表达和释放。
实际上,我对清明节的了解也很早。当年,父亲被“打倒”,流放到云南的大山深处,因为父母亲都是“走资派”,我上学就受欺辱,挨打挨骂,所以我从二年级到初中没有上过学。我所学的知识都是父亲交给我的。那时候父亲被赶去喂猪,每天父亲都要去山里面打猪草,砍野芭蕉树回来剁碎煮熟喂猪。我辍学在家,所以就天天随父亲到山里面打猪草。
每天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都教我读背古诗词,教我识字。后来回想起那段岁月,我真佩服父亲的知识渊博,那些诗词歌赋张口就来。也就是那时候我知道了清明节,知道清明节的含义。
父亲特意给我讲解过两首清明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路上可巧遇上了雨,这时候的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而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诗,又带给人们一种新的感触。“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记得父亲特别给我讲解过这首诗的意境。这首诗很直白,但从中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清明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上供再丰盛,纸烧的再多,子女不孝顺有什么用?有个电视剧,名字记不住了,倪大红演的,怒砸不孝顺儿女办的答谢宴,让人看了十分感慨。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
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按照现在的话讲,要孝顺就要趁早,老人在的时候多尽点孝心比什么都强。
每一个清明都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景象,这是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季节。
清明时节,我在想,在这样一个特殊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人生。还要对生命有一个重新认识,让自己每一天都充实,这样才会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并且对得起他人。
清明节需不需要问安不重要,重要的是铭记我们的历史,不忘记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记得我们是中国人!
作者:甄春延
写于2025年4月8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退休干部,东北师大夜大中文系毕业,学士学位。一生酷爱文学。】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