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桃花宴
文/李会芳
渭水在秦岭的褶皱里拐了个弯,把眉城揽入怀中,碧波荡漾,涟漪托起桃红柳绿。宝深生态逸乐园坐落在渭水南岸,伴着四季轮回,已走过了几十个春秋。
夕阳西下,暮色从秦岭深处翻涌而来。我站在逸乐帐篷营地前,忽然被某种奇异的香味所吸引,掀开帐篷,我看见里边有一口黑铁锅,正炖着柴火鸡。鸡的焦香、土豆的纯香,裹着桃花酿的甘冽,混着青草味儿,在仲春的晚风里织成一张温柔的网。
不远处,林总把最后一盏灯笼挂在木桩上时,天际的晚霞正烧成赤金。这座露天婚礼殿堂的穹顶是银河,红毯是缀满蒲公英的草地,几根雕花廊柱象征着爱情永恒。"新娘子该从月亮门进来",林总指着那弯悬在桃花林上方的木拱门自语,眼睛盛满亮晶晶的星光。露天婚宴中心,是林总独具匠心打造而成,不仅惊艳一时,而且如时光的琥珀,凝固刹那光华,沉淀岁月情长。
看着林总的背影,我恍然大悟,那个十年前步入餐饮行业,一窍不通的“小白”,从此发奋学习,虚心请教,从食材挑选到服务细节,从后厨管理到顾客体验,一步步摸索、一点点改进,现已成为成熟稳重的餐饮行家。虽然,她一路走来,坎坷泥泞,风雨兼程,可功夫不负有心人,逸乐餐饮逐渐成为顾客口中的"放心食堂"。
我清楚的记得,疫情期间林总免费为值守卫士送餐,在餐饮业最萧条的困境时刻,她依然积极参与助学、敬老等公益活动,将企业的成长融入社会责任的践行中,一路感恩前行,不负期待。只有翻山越岭、丈量过每块石头的温度,听过每片落叶呓语的人,才能将钢筋水泥在秦岭脚下开出温柔的花,林总做到了。 这些年,她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做餐饮就是做良心。她严把食材关,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份食材的选用,都亲力亲为,确保新鲜、安全。
当逸乐帐篷营地亮起灯火时,像有人把星子揉碎了撒在绿毯上。茅草屋的剪影被月光拓印在帐篷上,恍若《韩非子·五蠹》里走出来的"茅茨不翦"。穿墨红色旗袍的林总揭开铁锅,蒸气腾腾处,我看见二十四节气在浓汤里翻滚:有立春的芽菜、夏风的豇豆、霜降的山药,此刻都化作舌尖上的月光。我们围铁锅而坐,有人用竹筷敲着碟碗唱起秦腔,有人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有人拍抖音,最终一起举杯,沙哑的嗓音惊起柳梢的宿鸟,扑棱棱掠过烧烤架上跳跃的火星。
月亮秋千荡到最高处时,整座乐园都在脚下流淌。汉服美女手持话筒,对着苍穹高歌“眉县是故乡啊,眉县是故乡……衣袂飘飘,桃花纷纷;戴柳环的孩童举着棉花糖坐在月亮船上摇晃,甜香在夜空里拉出彩色的丝。最妙是那片桃花林,白日里是粉雾迷蒙的云海,晚上竟藏着萤火虫的巢穴,那些小精灵提着绿灯笼在枝桠间穿梭,把飘落的花瓣照成会呼吸的星星。
上弦月升起来了,我似乎听到了《婚礼进行曲》,一刹那,所有帐篷同时掀开帘幕。穿粗布衣裳的乐师们抱着三弦走出来,打铁花的匠人将金红的铁水泼向夜空,霎时漫天流火与银河相接。新郎牵着新娘的手,踏过落英铺就的长毯,喜服上的刺绣被篝火映得忽明忽暗,宛如古老部族的图腾在月光下复活。当交杯酒换成粗陶碗,婚宴变成分食柴火鸡时,我看见爱情褪去繁复的锦缎,露出质朴温暖的里子。
林总递给我一串烤肉,一杯啤酒,我顾不得烫,一口码下肉,嫩滑、焦酥、鲜咸、麻辣,一瞬间都在口中翻腾起来,再喝一口啤酒,一热一凉完美结合。美味下肚后,我回过神来,烤肉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还是一种社交活动。玻璃杯在众人手中流转,也许它曾盛过李白的月光、陶潜的菊香,此刻又注满秦岭的松涛。原本不喝酒的我,又一杯酒醉醺醺地念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汉服女即刻接上"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满场拊掌大笑。这些散落在天涯的诗句,此刻都在逸乐帐篷里找到了故乡。
我坐在草坪上听夜话,《东方红》的歌声冲破夜幕,这是男士们的激情和慷慨。风铃在门楼上数着星星,渭河在远处唱着摇篮曲,帐篷里漏出的笑语窸窸窣窣。我忽然懂得了林总说的"建筑会说话。"这里的帐篷、婚宴记得每双手的温度,草地收藏着每双足印的痕迹,就连月亮也偏爱在此处停留,将清辉酿成逸乐的晚宴。
灯光把帐篷营地染成一片金辉,柴火越烧越旺,空气中弥漫着香味,好像在赞美逸乐餐饮行家创业的故事。我默默在心里记住了帐篷、草地、月牙和秋千,记住了喝的是酒,交的是心,烤的是肉,吃的是情。当桃花瓣在我眼前飞舞时,我竟分不清是真是梦。
离去的车辙印上,傍晚的歌谣凝成一句“想在这里遇见你!”回眸,我有些不舍。那就等待下一个暮色降临时,再做沾衣不散的月下桃花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