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论定——张难先
作者:张铭玉
在中国有句古话“盖棺论定”!
宋李曾伯《挽史鲁公》诗:“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明史•刘大夏传》中说:“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
去年,2024年,祖父诞生150周年,湖北、广州多地多个机构举行了纪念活动。今年、2025年4月27日(阴历3月30日),又逢我们家纪念祖父诞生的日子。一晃,祖父离开我们竟57年了。
回头看,到2024年,56年来,政府、家乡父老、亲朋好友如何对他做“盖棺论定”呢!
我们的祖父张难先,(1874年5月15日—1968年9月11日),谱名辉澧,号义痴,字难先,出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
在祖父诞生150周年之际,仙桃市、湖北省电视台、湖北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日报、广州辛亥革命博物馆等,早在2年前,先后开始筹办相应纪念活动,到北京市、浙江省、武汉市、仙桃市等地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收集资料,与辛亥革命史的专家、学者、祖父的亲属等进行采访。十分认真、辛苦,令我们感动不已!遗憾的是,张难先的孙辈、外孙辈因年事已高,多数人没有到湖北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广东辛亥革命博物馆、仙桃市座谈会参加活动,致以祝贺、感谢。
湖北电视台历时数年准备,在2024年2月8日,临近张难先诞生150周年之际,推出《荆楚文库。书人书事》第七季 《首义先驱张难先》电视片,该片时长近30分钟。该片多次播放,受到观众欢迎。
2024年5月17日,湖北辛亥革命博物院举办《荆楚怪杰张难先》学术讲座。
湖北辛亥革命博物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教授来院开展《荆楚怪杰张难先》学术讲座。
【严昌洪教授,湖北武汉人。1979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毕业留校正式从事研究工作,章开沅先生以辛亥革命研究享誉学术界,严昌洪也是从辛亥革命研究步入史坛的。跻身史坛几十年来,严昌洪坚持把辛亥革命研究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3年晋升教授。1996年起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曾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副秘书长。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严教授首先介绍了张难先的生平。张难先是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作为爱国民主人士,张难先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2009年,他以“辛亥革命老人,迎接解放功臣”的殊荣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荆楚英模人物”。严教授讲述了出版《张难先集》的意义。《张难先集》真实地记录了湖北民主革命的全过程,生动地刻划了革命先烈先贤的英雄群像,忠实地反映了张难先一生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路历程,该书对革命文化、地方文化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以及时代精神等均有深刻反映,有重要价值。
张难先是“湖北三怪”之一,严教授着重讲述了其“怪异”之处。张难先出生在晚清时代,饱读诗书,却无科名习气,参加州试时,因在考场看见考生争抢座位,觉得面目可憎,遂携白卷退出考场;在民国屡任要职,结交权贵,却无官僚习气,去浙江省政府上任时,轻车简从,不接受下属欢迎仪式;作为湖北革命团体重要成员,辛亥革命元老,却无党人习气。在大寒天将棉衣典当,维持家人生活,多年后将典衣账目裱好悬挂,教育子侄。张难先没有那些坏习气,却有一身正气,他嫉贪如仇,主政地方时,大力整顿吏治,惩治贪官;他不畏权势,冒着危险,与大人物、恶势力对着干。严教授指出,张难先的这些“怪”,其实都是很好的品质和精神。在社会风气败坏、吏治腐败的情况下,张难先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不苟且从事,特立独行,既爱惜自己的羽毛,又憎恨别人的劣行,保持了一个正直学者的风范和一个廉洁官员的操守,这种可贵的品质,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严教授的讲座内容翔实、深入浅出,除湖北辛亥革命博物院职工外,还吸引了很多辛亥后裔和热心观众前来聆听。讲座让听众对辛亥志士张难先的人生经历和高贵品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家纷纷表示受益良多,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2024年5月23日上午,为纪念“首义先驱、荆楚英杰”张难先先生诞辰150周年,“楚天英杰”张难先诞辰150周年纪念展在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院(南区)开展。
著名历史学家、辛亥革命网总编审严昌洪先生,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继才先生……仙桃市张难先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虎先生,张难先先生后裔,辛亥革命博物院领导,武汉部分辛亥志士后裔出席开展仪式。
仪式上,辛亥革命博物院副院长黄春华先生介绍了展览的概况。
张难先先生一生经历过晚清、民国、新中国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矢志革命、服务人民的先锋战士和清廉楷模,赢得了人民的尊崇、爱戴和中国共产党的信赖。
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张继才先生在开展仪式上指出,张难先是辛亥革命的元勋,是辛亥革命研究专家,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是著名的民国怪杰。我们纪念他,是缅怀他的爱国主义的情操,是学习他的与时俱进的品质,是弘扬他的廉洁奉公的精神。张难先是荆楚英杰,纪念他意义重大。
张难先先生孙女张铭歌女士表示,此次展览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祖父一生功绩的肯定,作为张难先的后代感到非常荣幸。举办此次展览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人,继承他的革命精神和艰苦朴素热爱人民的的优秀品格。
展览以张难先先生生平事迹为线索,分为“百折不挠投身革命”、“忧国忧民奔走国事”、“躬逢盛世青春再发”三个部分,展出了张难先先生的历史照片110余张、实物20余件套,全面展示张难先先生从辛亥革命元勋到中国共产党挚友的壮阔人生。
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成立于2011年10月,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建的专题纪念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广东省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纪念张难先诞辰150周年和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由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主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协办的“难老难能——张难先事迹特展”。于2024年10月1日在二号特展厅对外开放。预计展期一个月。
广州羊城晚报介绍:10月1日,为纪念辛亥革命113周年,由辛亥革命纪念馆主办的“难老难能——张难先事迹特展”正式对外开放。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也是张难先诞辰150周年。展览选择与黄埔军校有深厚结缘的辛亥元老——张难先作为主人公,由“首义先驱 辛亥耆宿”“刷新思想 继续革命”“治理有方 匡扶济世”“老骥伏枥 鞠躬尽瘁”四部分构成,展现张难先无科名习气、无官僚习气、无党人习气的“难能”一生。
张难先是湖北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的参与者、见证者。他是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的创建者之一,与刘静庵、殷子衡等9人一同经历“湖北丙午党狱案”。
截止1940年,年近70岁的张难先先后编纂《丙午湖北党狱汇纪》《湖北革命知之录》,为后世留下珍贵的辛亥革命史料。
张难先与广东颇有渊源,本次展览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张难先在广东工作的过程。1924年,张难先受李济深之邀,南下广东投身到大革命运动,先后到肇庆、梧州、海南任职,积极开展地方工作,起到稳定革命后方的重要作用。
张难先在担任西江陆海军讲武堂教官期间,为黄埔军校输送了许多学生,其家族也与黄埔军校结下深厚情缘。张难先长子张少勤于1924年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张难先长女婿林薰南则是黄埔军校教官。
1930年12月至1931年12月,张难先担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其言行作风吸引众多报刊进行报道。尤其是著名记者邹韬奋在《生活》杂志发表的《张难先的难能》一文,给予高度的肯定。
1932年,张难先做了一件“不耻小官”的大事,他以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身份地位,给沔阳县长范一侠当秘书,为的是给家乡受灾受难的人民做实事。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至恩施,被称为“湖北三怪”的张难先、石瑛、严立三合力与陈诚斗争,维持省政府正常运转。
2025年3月23日,张铭玉接到北京友人微信视频。他们夫妻到广州,听说有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主办的“难老难能——张难先事迹特展”,慕名前往参观。当时我想:我知道预计展期一个月、去年10月31日闭馆的,至此已经近半年,他们怎么还要去“慕名参观”。我以为是一句玩笑。岂料他将手机镜头转向展厅内,“难老难能——张难先事迹特展”还在继续对外展出。令我惊讶的是,展厅内参观的人很多,讲解员被许多人围着,手机里传来她热情、细致的介绍。可见,关于祖父的展览,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安排得力人员筹办,得到广东人民、到广州的外地人员喜爱。
2014年5月20日,湖北省博物馆的《一代英杰张难先展》在武昌开幕。第二天长江日报予以报道:“《一代英杰张难先》 省博开展。此次展览分为3部分:不凡人生、珍贵遗物、风范长存,共展出张难先各种文物近30件,系统展示了他辉煌的一生。
有关专家介绍,这些展品中,有两件由张难先之子张彻生捐赠、很少亮相的一级文物。一件是刘静庵遗像,1938年,张难先为纪念刘静庵,请画家张善子、王霞宙绘制刘的画像,此后10年间,先后有孙科、于右任、居正、邹鲁、张难先等28人为之题写像赞。
另一件是“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袖章。1949年春,湖北省及汉口市人民和平促进会相继成立,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为防止国民党军队对武汉进行大规模破坏,张难先、李书城等以地方耆宿的身份,发起成立了“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维持武汉地方秩序,张难先为救济委员会的召集人。这枚袖章,是张难先自己留作纪念的。
张难先能书善画,著述亦丰,一生搜集、整理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此次展览中,还有张难先赠石瑛书法条幅、题赠石瑛之子石效曾的梅花等,以及他搜集的张居正行楷屏、杨守敬行书八言联、宋教仁遗墨等。
有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民国时期,张难先多次担任厅长、部长,甚至担任浙江省主席。他没有在人事上提携沔阳一位亲朋故旧。谈起这事,在张难先老家,大家不仅没有怨气,倒是听到家乡父老理解与赞扬,“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张难先!”。
张难先的老家,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接阳村(现在叫先锋村,以盛产鳝鱼出名)。改革开放后,仙桃市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91年跻身中国百强县(市)行列。开始富裕后,张沟镇张家先是修谱,随后集资建祠堂。2014年前,有族人建议改“张氏祠堂”为“张难先纪念馆”。先锋村村委会就建议征求群众意见,得到大力支持,将祠堂改建为《张难先纪念馆》。有族内张泽新(仙桃市纪委工会主席,毕业于湖北大学)积极投入,为纪念馆收集相关资料,联系书画能人为纪念馆撰文绘画。2014年,张难先诞生140周年时,《张难先纪念馆》改建完成,同时,村里还专门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决定共同捐资修建张难先铜像。
2014年3月16日,在先锋村举行了《隆重纪念张难先诞辰140周年暨张难先纪念馆开馆》仪式。
村党支部书记陈江启说,“先锋村出了个张难先,是先锋村人的骄傲。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却在滑坡,将张难先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我们的下一代受到教育,是我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仙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翼翔、仙桃市政协副主席刘裕光等在纪念大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2014年10月13日,荆楚网、湖北日报报道: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勋、武汉和平解放功臣张难先的铜像在仙桃落成,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张难先的外孙林上元为张难先铜像揭幕。
铜像坐落于其家乡张沟镇先锋村《张难先纪念馆》门前,总高324厘米,像身高186厘米。铜像以张难先80岁的全身照为原型,身材伟岸,目光炯炯,神情庄严。”
2016年11月,时任台wan地区“立法院”副院长的洪秀柱女士来大陆访问。出席武汉台wan周活动。在繁忙的活动安排中,还抽时间到武昌蛇山脚下“张难先故居”参观。看到陈列的《湖北革命知之录》、《张难先先生传》、《张难先纪念文集》等资料。秀柱女士题词留念。

2020年(庚子年),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领导在奋力与新冠病毒战斗、与内涝天灾奋战时,决定投入人力、物力对民办的“张难先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个更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1年4月30日举行揭幕仪式。出席揭幕仪式的有仙桃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郑章均,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印家利,市委副秘书长傅永飞、市纪委常委李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鵬,市文化和旅游局长邹琴等主要负责人。张沟镇党委毛中阳书记、镇长陈锦,张沟镇全体机关干部。先锋村第一书记张泽新,先锋村书记,村长等党政领导。先锋村的乡亲父老。武昌起义重要人物蔡济民、熊秉坤等人的后代应邀参加。多位张难先亲属代表应邀参加,

首先由张难先长孙张铭玉代表张难先亲属致辞,感谢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及父老乡亲。
各位领导、嘉宾、女士、先生,你们好!
……
我在听到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领导决定对《张难先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成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心情是十分激动的。这是仙桃市领导为提升仙桃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重大决策。我随即表示三点想法:首先,坚决拥护仙桃市各级领导的决定;其次,党政领导把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大事,落实在《张难先纪念馆》,是对祖父的关怀,我们忠诚地感谢各级领导。第三点,是我想到祖父早在1934年、即他老人家60岁时,就他身后事要求我们晚辈从简。这次是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恳请领导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融入祖父的清廉从俭品质。我最后的这个想法,具体操作起来是有一些矛盾的,很难处理妥帖。今天看到改造一新的《张难先纪念馆》,我感到领导们真是费心费力,把宣扬“爱国主义”与提倡“从俭”处理得如此完美。我代表祖父的晚辈,感谢各位领导!感谢父老乡亲!…………
仙桃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印家利同志讲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10周年。在全市上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仙桃的重要时刻,我们齐聚张难先故里,共同见证张难先纪念馆开馆暨两个教育基地揭牌。首先,我谨代表仙桃市委、市政府,向张难先纪念馆隆重开馆揭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张难先先生的后裔,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张难先先生1874年3月出生于张沟镇,1968年9月病逝于北京,2009年入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50位荆楚英雄模范人物”。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老、武汉和平解放功臣,是“于革命有贡献、在政坛有作为、对后世有影响”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张难先先生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青年时代,他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号召,勇立时代潮头,广泛播撒革命火种,不断掀起进步浪潮,参加武昌起义,一举推翻满清王朝,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国时期,他反对军阀,精兵简政,着力解决民生疾苦,整治官场奢靡之风;大胆改革,整顿财政积弊,创建湖北省银行,拨款筹建武汉大学。抗战期间,他痛斥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拥护共产党联合抗日。抗战胜利后,他拒绝担任蒋介石国策顾问,并与军阀坚决斗争,为和平解放武汉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开国大典,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积极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言献策,为解放初期的人民政府工作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他提议并亲自参与筹建荆江分洪工程,以“30万军民、3个月会战”的壮举,完成新中国首个大型水利工程,成为长江水利史的一座丰碑。
今天,张难先纪念馆作为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全方位改造升级,重新开馆、揭牌。馆内精心的展区设计、丰富的馆藏物品、详实的历史陈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先生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我们要学习他追求进步、奋斗不息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情怀;学习他敢想敢干、勇往直前的政治勇气;学习他惩贪治腐、净化风气的执政胆略;学习他能进能退、能上能下的博大胸襟;学习他清白做官、老实做人的人生品质。
希望张沟镇和市直有关部门持续做好“保护、传承、发扬”三篇文章,将张难先纪念馆打造成理想信念和廉政教育的重要场所,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打造成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同时,我们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沔阳”精神血脉,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推进仙桃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打造江汉平原明星城市!
谢谢大家!
湖北日报于2024年12月5日,以“只留清白在人间”为题,介绍《张难先纪念馆》:
走进张沟镇张难先纪念馆,一座两层的仿古建筑矗立在眼前。大门两边刻着对联——
难历沧桑,义痴气节垂高范;
先忧家国,贤达德才启后人
这是对他一生高贵品格和伟大功勋的定义……

湖北日报、辛亥革命网等媒体于 2024年4月27日分别报道:
4月26日,纪念张难先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在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举行。专家学者、张难先先生后裔、生前好友后裔和社会各界人士及家乡干部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纪念这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元勋、武汉和平解放功臣,并针对张难先先生的品格、张难先与辛亥革命等问题做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仙桃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唐江平先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辛亥革命网首席顾问严昌洪先生;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和辛亥革命网负责人蔡礼鸿先生;张难先嫡重孙张泽长、董悦夫妇;张难先外重孙林际平;仙桃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等领导和嘉宾100余人出席活动。
张难先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元勋之一,是于革命有贡献、在政坛有作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张难先先生1874年5月出生于沔阳县接阳乡(今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一生经历过晚清、民国、新中国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矢志革命、服务人民的先锋战士和清廉楷模,赢得了人民的尊崇、爱戴和中国共产党的信赖。
座谈会上,仙桃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唐江平先生指出,张难先先生的一生,是不断探寻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一生,是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纪念张难先先生,就要学习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继承和发扬他奔走国事、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学习他追求真理、敢于直言的民主风范,紧跟时代进步潮流,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学习他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斗争精神,坚守正义,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学习他清正廉明、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修身守德,自律自强,始终在官场上两袖清风。仙桃将把张难先这张名片擦得更亮,传承并弘扬其伟大精神和优良品格,全力推进仙桃高质量发展和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最美仙桃篇章。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多位嘉宾:
张难先的挚友董必武先生嫡孙、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董绍壬先生表示,他的爷爷董必武和难先老都经历了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认同以办教育的方法来救国,都积极主张和支持联合抗日。1949年开国大典,二老都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董老和难先老从相识相知,到相互支持相互关心,再到共同战斗,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的建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难先老一生的历程经历了反清、反袁、反蒋、抗日而拥共,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受到了党中央领导人的尊重与重用,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荆楚英雄模范人物。
周恩来侄外孙、沈均儒先生曾孙沈清先生代读了他的叔父沈宪先生纪念张难先的文章,文章指出,张难先先生在革命的风暴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沈钧儒先生不避险阻,长期艰难探索,为民主理想和法治建设作出了贡献。两位先生的生平,是对相同目标的不同途径的探索,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以及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还讲述了周恩来总理与张难先先生的往事,周总理非常尊重张老的意见,对张老提出的政府工作建议非常重视。在张老95岁离世时,周总理又亲自安排张老的后事,表现了对这位辛亥革命元老的敬重。他表示,纪念张难先先生,主要是纪念他一生铮铮铁骨,一生刚正不阿,一生勤政爱民,一生清廉为官,为民族为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李济深先生孙女、民革中央祖统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原委员李蔼君女士在发言中提到,祖父李济深比张难先先生小11岁,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他们相识相知,结下了长达几十年的深厚友谊。他们的拳拳爱国之情,时隔将近90年,依然跃然纸上,让人感佩不已。她希望后辈朋友们携起手来,以先辈的精神共勉,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难先外重孙、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之子、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会长林際平先生,受委托代表因临时有事未能到会的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女士发言。他讲述了张难先先生与郭沫若先生的交往经历。他表示,作为后人,在新时代应该不忘初心,要有使命,有担当,要一代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天下大同做出自己的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辛亥革命网首席顾问严昌洪先生讲述了他参与编辑《张难先文集》的经历:作为研究辛亥革命的学者,对张难先先生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张难先先生撰写的《湖北革命知之录》是案头必备、时常参考的重要著作。他表示,张难先先生在社会风气败坏、吏治腐败的情况下,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不苟且从事,特立独行,既爱惜自己的羽毛,又憎恨别人的劣行,保持了一个正直学者的风范和一个廉洁官员的操守。这些品质和精神不仅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武昌首义时火烧督署,为炮队提供了射击目标,率队攻下督署,湖北军政府成立,出任谋略处主要负责人的蔡济民先生嫡孙、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原会长蔡礼鸿先生认为,张难先先生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之一,是编撰出版了《湖北革命知之录》,该著作为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他对张难先先生为武汉和平解放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张难先先生的功绩将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永不磨灭,他的风范将始终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
孙中山先生曾外孙、中国南社与辛亥革命后裔大会副主席王志纮先生表示,要讲好先辈的故事,把张难先先生的优秀品质和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下去。
辛亥志士向岩嫡孙、武汉大学教授向虎雏先生讲述了他与张难先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1966年,向虎雏先生遵祖母嘱,到北京看望93岁高龄的难先爹爹,难先爹爹告诫他:决不能贪图享受。回忆起58年前难先爹爹的谆谆教导,使他受益终生!他表示,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对人生负责,对时代负责!
1909年春,“以抗北庭”为宗旨的反清文学团体——“南社”横空出世。她是陈去病先生、柳亚子、高旭共同发起,在虎丘宣告正式成立。“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从一成立就“宣传革命,与同盟会相犄角”。因此被称为“革命宣传部”。许多反清志士是“南社”社员,如柳亚子、黄兴、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叶楚伧、邵力子等。
陈去病先生外孙、中华南社学坛常务主席兼总秘书长张夷先生表示,南社与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去病与张难先是世交,要学习、继承和发扬张难先先生的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告慰英灵。
张难先的亲属代表张泽长先生对参会领导和嘉宾表示感谢。他表示,张难先先生是一代楷模,作为他的后裔,要为继承张难先先生的爱国情、悲悯心而奋斗终生。
出席座谈会的嘉宾还有:
李烈钧嫡孙李季平夫妇。李烈钧1907年加入同盟会。武昌首义后,出任九江军政分府都督。李季平现任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黄琪翔外孙于峰。黄琪翔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北伐名将、抗日英雄。
李书诚孙女婿陈文森;武昌首义后,李书诚随黄兴到汉口,任起义新军参谋长、武汉解放前,与张难先成立“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迎接武汉和平解放。出任新中国农业部长。
李书诚曾外孙陈龙。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