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力量:
基于三重伦理维度的社会价值重构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一、开篇
在文明传承的长河中,退休人员群体以独特的精神品格构筑起社会治理的伦理基石。他们兼具思想稳定的锚点、专业技能的支点、经验智慧的圆点,这三重特质与三重忠诚相互交织,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独特动能。当我们以制度创新激活这一战略资源,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永续动力。
二、价值内核:三重伦理特质的深度解析
(一)思想稳定的锚点——忠诚于家庭的伦理坚守
退休人员历经岁月沉淀形成的价值认知体系,构成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
1. 代际责任的传承性:将家庭生命周期视为完整闭环,通过日常守望实现文化基因传递
2. 伦理秩序的维护力:在代际冲突中扮演调解者角色,构建和谐家庭生态
3. 传统价值的守护者:以身体力行诠释孝道文化,抵御现代社会的价值异化
(二)专业技能的支点——忠诚于职业的价值创造
长期职业实践锻造的专业特质具有不可替代性:
1. 隐性知识的集成性:30年以上行业经验形成的直觉判断与系统思维
2. 技术转化的衔接力:实验室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能力。
3. 标准传承的权威性:行业规范的守护者与技艺传承的摆渡人
(三)经验智慧的原点——忠诚于事业的理想追求
超越个体功利的精神境界构成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
1. 历史规律的洞察力:通过长期实践把握行业发展脉络
2. 创新突破的整合力: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
3. 社会责任的担当力:在公益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
三、现实映照:三重特质的时代价值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专家展现的特质尤为突出:
(一)思想稳定:在技术推广中坚守乡土伦理,化解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二)专业技能: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田间效益的"土专家"智慧
(三)经验智慧:应对突发灾害时的应急处理能力与决策直觉
四、机制创新:构建三维赋能体系
(一)思想价值转化机制
1. 建立"银发伦理讲习所",将家庭治理经验转化为社区治理资源
2. 开发"代际对话"课程,通过口述史工程实现价值传承
3. 设立"家庭文化传承基金",支持退休人员开展家风建设项目
(二)专业技能激活机制
1. 构建"技能银行"系统,实现专业知识的存储与共享
2. 推行"项目揭榜制",组织退休专家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3. 建立"技术转化绿色通道",简化专利转让与成果应用流程
(三)经验智慧萃取机制
1. 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将专家经验转化为智能算法
2. 组建"应急顾问团",发挥经验智慧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
3. 实施"经验数字化工程",建立行业知识图谱与案例库
五、实施路径:构建四级联动体系
(一)社区级:设立"银发能量站",提供基础服务与价值孵化
(二)行业级:组建"专家智库联盟",开展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
(三)区域级:建立"智慧调度中心",统筹重大项目资源配置
(四)国家级:设立"银发战略基金",支持跨领域创新项目
六、结语
退休人员群体的三重伦理特质,构成了社会治理的"隐性基础设施"。当我们通过制度创新将这些特质转化为发展动能,不仅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更将重塑文明传承的路径。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份智慧财富,用创新机制激活沉睡资源,共同谱写跨越代际的发展新篇章。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尊重,更是对未来文明的庄严承诺。
路等学,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中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求真创新。坚持面向我省特色食药用菌特色资源,进行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面向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选择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科研开发项目,筛选新品种,创新新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服务菇农。推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