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之滨育英才:陕西理工大学的千年文脉与时代新生
在秦岭与巴山相拥的汉水谷地,一座承载着两千年汉文化基因的学府静静生长。陕西理工大学如同汉江畔的一颗明珠,既映照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楚汉风云,又跃动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蓬勃生机。这座扎根于兵家必争之地的学府,用六十七载光阴书写了一部跨越世纪的育人传奇。
双源汇流:从三线建设到高教改革
1958年,当第一块"汉中大学"的校牌悬挂在文庙朱红大门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以培养师范生为主的专科学校,会在半个世纪后演变为辐射秦巴山区的高等教育重镇。几乎同期,在连城山麓的密林深处,北京大学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将数学、技术物理等尖端学科南迁汉中,在军工厂旧址上建起"北大汉中分校"。这两条看似平行的轨迹,在历史长河中奇妙交汇——1979年北大师生北归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师资如星火般入驻,在原址上催生出陕西工学院这棵工学新苗。
世纪交融:文理并重的淬炼之路
2001年的高校合并潮中,扎根城东的原汉中大学恢复后,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与踞守北郊的陕西工学院完成历史性握手。这不是简单的1+1叠加,而是一场文理交融的化学反应:师范学院的人文底蕴为工科注入温度,工学院的实践精神为人文研究打开新维度。这种基因重组在2016年迎来质的飞跃——经教育部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正式升格为"陕西理工大学",时任省长胡和平的揭牌,标志着这所地方高校正式跻身省属重点大学行列。
山水学府:浸润在自然里的书香
漫步今日的陕理工校园,处处可见历史的层积:南校区梧桐掩映的教学楼延续着北大分校"干打垒"建筑的质朴精神,北校区现代风格的图书馆则矗立在当年陕西工学院奠基之地。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2042亩校园中,北区背依青翠山峦,每至雨后便云缠雾绕;南校区规划中的湿地公园与汉江生态廊道相连,形成独特的"校在景中,景在校中"格局。这片曾被《水经注》描绘的灵秀山水,如今成为"园林式校园"的最佳注解。
薪火相传:从"汉中大学"到一本殿堂
从文庙斋舍到智慧教室,从手摇计算机到省级重点实验室,陕理工的蜕变印证着中国地方高校的升级之路。那些镌刻在校史馆墙上的名字——既有当年留守汉中建设陕西工学院的西迁教授,也有培养出长江学者的本校导师,共同编织成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如今的陕理工已发展成为拥有9大学科门类、57个本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其机械工程、生物学等特色专业不仅入选省级一流学科,更为"天汉英才计划"持续输送创新血液。
站在汉江之滨回望,陕西理工大学恰似其校园里那株千年汉桂——既深植于汉中这片文化厚土,又将芬芳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当晨雾中的读书声与秦岭松涛共鸣,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学府,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出师表"。
本文作者赵長民(旭东)为1968年从汉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老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