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具堆里长大的孩子
编者按
孩子的玩具堆里,藏着认识世界的密码。从用旧梳子扮演兵器的家庭小剧场,到在草场上与同伴共创新游戏,玩具是他们理解规则、练习协作的「成长道具」。文中揭示:父母不必急于「规范」,而是蹲下来成为孩子想象世界的「同频者」——容忍积木倒塌时的眼泪,守护用落叶当金币的浪漫。每个蹲在玩具堆里的孩子,都在用想象力拼贴未来的自己。推荐家长一读,在方寸玩具间,看见成长的无限可能。
在玩具堆里长大的孩子
明渊庆泽
客厅角落的积木塔又长高了三层,孙悟空的金箍棒是半截被啃出牙印的黄色蜡笔——那是小禾上周在幼儿园画太阳时剩下的“神器”,笔帽早不知滚到哪个积木缝里了。猪八戒的钉耙是妈妈用旧木梳改的,梳齿间还缠着几根奶奶的白头发,他总说这是“吸收了千年仙气的武器”。此刻他正用儿童剪刀剪碎荧光贴纸,给乐高小人做“火焰山披风”,碎纸片落在拼到一半的《西游记》地图上,像撒了把会发光的妖怪鳞片。阳光斜切过蒙着灰尘的落地窗,在积灰的奥特曼贴纸边缘镀上金边,照见他鼻尖沁着的细汗——这是属于他的微型宇宙,每块积木都在等待被赋予新的使命。
一、玩具是孩子写给世界的触觉诗稿
那些被反复拼接的四大名著拼图,在小禾手中是有温度的密码本。唐僧的袈裟褶皱里嵌着风干的橡皮泥碎屑,那是他去年冬天捏“人参果”时留下的;猪八戒的肚子部分总比其他拼图厚些,因为他曾用胶水反复粘贴脱落的画片,形成了独特的触摸记忆。每次拼沙僧的扁担,他都会把食指按在木片上摩挲,说“能摸到沙子流过的痕迹”——这种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的本能,让玩具超越了平面图像:长方体积木的棱角是花果山的岩石,圆柱体是流沙河的木桩,就连塑料小人的关节缝隙,都成了“妖怪藏兵器的地方”。
角色分配的仪式感里藏着孩子对“相似性”的敏锐捕捉:他让爷爷扮演唐僧,不仅因为爷爷戴老花镜,更因为“爷爷咳嗽时的声音像在念紧箍咒”;妈妈的钉耙必须用那把缺齿梳,因为“梳齿刮过头皮的声音,和猪八戒拱地时的响声一样”。当他把毛绒熊的耳朵掰成观音菩萨的玉净瓶,让奶奶举着站在沙发上,整个客厅便成了会呼吸的触觉博物馆——奶奶毛线衫的粗糙、爷爷手掌的纹路、妈妈卫衣的柔软,都通过玩具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符号。这种将人与物编织进同一故事的能力,正是孩子理解世界的初始语法。
二、家庭小剧场:在无序中搭建情感坐标系
为什么孩子执着于在客厅创造世界?因为这里收藏着生活的原始素材:爸爸的旧领带是白龙马的缰绳,妈妈的瑜伽垫上永远留着“流沙河”的褶皱,就连冰箱磁吸的叮当声,都能被他解读为“妖怪来袭的警报”。他用积木在茶几旁围出“客栈”,让奶奶的毛线球滚进“碗”里当馒头,爷爷的老花镜必须摆在“通关文牒”的位置——这些在成人眼中的无序,实则是孩子在搭建情感的坐标系:以沙发为“花果山”,以电视为“南天门”,每个家人的日常动线都是剧情的一部分。当爸爸故意把“金箍棒”(蜡笔)拿反,小禾会咯咯笑着纠正:“师父,金箍棒要朝东指,东边有妖怪!”这种充满容错率的互动,让他确信自己的创意是安全的探索。
玩具堆里的“破坏与重建”是更深刻的成长隐喻。某次积木塔倒塌时,小禾气得踢翻了猪八戒的梳耙,却看见爷爷蹲在地上捡碎片:“你看,这根断了的积木刚好能当火焰山的裂缝,咱们让孙悟空从这儿翻过去好不好?”这种将“错误”转化为“剧情转折”的智慧,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就像妈妈用卡通贴纸修补拼图缺角,他们在教会孩子:不完美是故事的一部分,而爱,是让破碎变得更有趣的魔法。
玩具堆里的“破坏与重建”是更深刻的成长隐喻。某次积木塔倒塌时,小禾气得踢翻了猪八戒的梳耙,却看见爷爷蹲在地上捡碎片:“你看,这根断了的积木刚好能当火焰山的裂缝,咱们让孙悟空从这儿翻过去好不好?”这种将“错误”转化为“剧情转折”的智慧,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就像妈妈用卡通贴纸修补拼图缺角,他们在教会孩子:不完美是故事的一部分,而爱,是让破碎变得更有趣的魔法。
三、草场实验室:当身体成为会跑的玩具
崭新的健身器材在阳光下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单杠横杆对小禾来说像悬在半空的银色月亮。他第一次伸手够到时,指尖擦过冰凉的金属,立刻缩回手——但这种“距离感”很快被转化为游戏的张力。他扭头望向同伴,眼睛亮得像捡到新积木:“我们需要‘叠罗汉法术’!阿明当底座,朵朵递‘云梯’,我来当孙悟空摘星星!”三个孩子像拼插乐高般组合身体:阿明半蹲撑地,朵朵把书包垫在他肩上,小禾踩着书包往上爬时,闻到帆布上淡淡的青草味,那是刚才摔在草堆里留下的。当指尖终于勾住横杆,风从指缝间穿过,带着远处滑梯传来的笑声,他忽然觉得这根金属杆不再是器材,而是连接天空与大地的琴弦,而他们的身体,是能让琴弦震动的拨片。
踢足球时的规则发明更显玩具思维的迁移:他们用跳绳在球门旁围出“沙僧的行李区”,规定守门员必须像挑担子般张开双臂;界外球要用“金箍棒”(树枝)画圈才能发球。当小雨的膝盖在器械上蹭破,小禾从口袋里掏出攒了三天的彩虹糖纸,轻轻按在伤口上:“这是唐僧的袈裟变的,能止住‘妖怪的毒’。”这种将物品符号化的本能,与他在家给积木小人贴创可贴的行为如出一辙——玩具教会他,任何事物都能承载治愈的想象。
暮色中的协作游戏达到高潮:四个孩子把漫步机的摆臂当作“天平”,争论哪片梧桐叶能“称”起更多阳光;用双杠练习“沙僧挑担”,每人肩上搭着用校服系成的“行李”,摇摇晃晃走过“通天河”(步道裂缝)。小禾发现,当大家互相托举时,器材的金属温度会渐渐变得像家里的积木——被无数次触摸后,终将染上属于他们的体温。这种身体与器械、与同伴的互动,让他模糊意识到:玩具从来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连接人与世界的媒介,就像此刻搭在阿明肩上的手掌,既是支撑,也是故事的延续。
四、父母的角色:成为童年符号的同频解码者
当小禾把爸爸的剃须刀盒当作“妖怪的宝盒”,妈妈没有没收,反而往里面放了几颗彩色玻璃珠:“听说打开宝盒需要念对咒语,你编的咒语比爸爸的刮胡刀厉害多啦。”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回应,让孩子确信自己的符号系统是被尊重的。某天他在草场和同伴吵架,因为对方“弄坏了火焰山”,回家后闷头拼拼图。爸爸没有追问,只是递给他一块红色积木:“我猜这座火山需要个观景台,要不要试试?”这种用玩具语言进行的情感修复,比直接调解更有效——就像孩子用积木搭建世界,父母正在用理解搭建孩子的安全感。
更动人的是那些“沉默的守护时刻”。当小禾独自对着缺角的拼图发呆,妈妈会轻轻放下一杯温牛奶,让光影在拼图上流淌成河流;当他在草场捡回生锈的螺丝帽当“法宝”,爸爸会悄悄用砂纸磨去毛边,却保留上面的“战斗痕迹”。这些细节让玩具超越了娱乐,成为代际间的秘密语言:父母懂得,孩子在玩具堆里的喃喃自语,是在演练未来社交的剧本;而那些被保留的“不完美玩具”,终将在时光中显影为勇气的勋章。
五、玩具哲学的终极隐喻:在破碎中拼贴完整
多年后,当小禾收拾童年玩具,会发现那盒缺角的拼图早已不知所踪,但每一块曾被他触摸过的碎片,都已化作生命的底色:积木教会他在无序中构建秩序,角色扮演教会他在差异中理解他人,草场的协作教会他在局限中创造可能。那些曾被视为“混乱”的玩具堆,实则是他早期的认知实验室——在这里,他学会了用想象力填补缺口,用协作跨越距离,用游戏思维化解冲突。
就像他曾在草场上与伙伴们用身体搭建“人肉云梯”,人类的成长本质上也是一场持续的“玩具游戏”:我们不断赋予世界新的意义,在规则与自由间寻找平衡,在孤独与联结中编织故事。而童年的玩具堆,正是这一切的起点——那里藏着最本真的创造欲,最无畏的角色扮演,和最初的、相信万物皆有灵的勇气。
下次看见孩子蹲在玩具堆里,别急于定义那是“玩耍”还是“混乱”——那是他们在为未来的人生编写底层代码,用积木的棱角丈量世界的形状,用拼图的缺口迎接即将到来的光。
《玩具课》
蜡笔金箍棒的咬痕未褪
旧梳齿卡着白头发 抡成钉耙的弧线
积木碗接住毛线球 银河坠入下午三点
单杠是悬在半空的银钥匙
他们叠成小巨人 拧开云层的锁
草叶漏出的笑声比积木烫
校服行李晃过通天河的裂痕
多年后打开积灰的盒子
缺角拼图在掌心自动完整
所有缺口都长出翅膀——
我们早已把自己搭成会跑的积木人
明渊庆泽(笔名),1961年7月生于山东泰安,汉族,研究生学历。历任教师、机关及基层职务,长期任职于市县两级政协及政府领导岗位,历经多岗位历练,为推动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