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韵悠悠长
苏庆松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交节,它既是二十四节令之一,也是传统节日。此时,春和景明,桃红柳绿,令人心旷神怡;作为节日,它是馨香祷祝、缅怀故人的日子,缠绵悱恻的思绪时时涌上心头。古典文学中,许多文人墨客以诗词传情、抒怀,留下了许多清明佳节的绝妙好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千古绝唱就写在清明节这一天,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他看到祭奠祀祖的行人黯然销魂,涕泗滂沱,那心中充溢地无尽哀恸和思念会同泪珠,吧嗒吧嗒掉进雨水里。我仿佛穿越时空瞥见放下火纸、金银箔、香烛等供品的游子正打躬作揖、虔诚跪拜。路迢迢,雨泠泠,风潇潇,去何处歇脚避雨,保暖喝杯热酒呢?牧童天真稚朴的遥指,给人一丝慰籍,然而那份凄凉惦念之情,却揉进了飘逸着醇香的琼浆玉液里。杜牧的诗让我想起了赓续千年的流风余韵,它传承的是家训、伦常、信守、世世代代的死生荣辱……它体现的是人文、初心、孝道,百世不易的室迩人远……
程颢在《郊行即事》中写到:“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座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位北宋著名的理学家趁兴踏青,他来到春风骀荡的原野上,此时,芳草葳蕤,花枝蹀躞,燕语莺啼,蜂嗡蝶翩,看到这目不暇接的原野美景,他眼花缭乱,心旌摇摇,程颢怡情悦性,一时忘乎其形;主人举觥频频相劝,他把酒豪饮;诗人似乎在对柔和的春风说:“你轻轻地吹吧,别月缺花残,惊煞一地花魁。”程颢在这五彩缤纷的天地里怡然自得,此地的主人提醒他说:“你可别沉醉不知归路。”正是千家万户肃然起敬,默默祷告,酹酒祭奠跪拜的日子,诗人却寄情山水,超然物外,把我们从沉酣思念、哀伤低迷的心境中唤醒提振起来,眼前辉映起那曾经的殷殷期待,昔日的光彩照人……冥冥之中我遐思:在周而复始的岁月流转中,血肉之躯可以死生,而生命的内涵却流光溢彩,永无止息;清明踏青,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机,重塑自我,踵事增华,摒除杂念,抛开喧嚣,以豁达、翛然、纯洁的心灵去追念往昔,展望未来,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
寒食节与清明节相临,通常在清明节前一至二天,唐代诗人卢象曾以《寒食》为题写过一首诗:“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这首五言绝句里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忠臣介子推割股啖君,助其度过难关。重耳即位后封赏大臣,介子推却拒受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焚山,介子推抱树烧身而死并留有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念其忠贞,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冷食充饥,以寄托哀思。“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这句诗道出了世人纪念介子推的深广、崇尚。
唐代诗人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首句“今日清明节”直接点题;“清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一句则暗示了寒食节刚过,人们在清明节重新开始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起,这与寒食的禁火习俗形成鲜明对比,应和了寒食、清明两节的相临相续,从侧面描写出清明节的由来。这些诗词蕴涵着人文情怀,四季轮回等多重意义;带有浓厚历史纪念感的、可歌可泣的介子推的故事至今感人肺腑,流芳千古,传唱不衰。
“冷食方多病,开襟卧驿楼。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愁。妻儿不可见,书信何时通?想见东桥下,清光映碧流。”韦应物以质朴、清冷的笔触描摹了清明时节对亲人的无尽思恋。诗人多病,冷食,孤苦伶俜,感时念父;妻儿山遥水远,鸿稀鳞绝;他遥想往日东桥下的温馨画卷,面对今日的全身远害,一时感慨系之,五味杂陈,韦应物的这首诗,把我们嵌入清明佳节汲汲和亲人团聚、重温、互诉的热望心理。
古诗中,有许多描绘清明习俗的诗,唐代杜甫《清明》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由此得知,唐代就已盛行蹴鞠和荡秋千的活动;“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的诗里细腻刻画了踢球的技艺;韦庄的《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勾勒的是清明荡秋千习俗。祭祀归来,踢踢球、荡荡秋千,排遣排遣心情,何尝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呢。
清明,是涵盖自然与人文的特殊佳节,是思念、感恩的日子,在踏青郊游、秉承习俗的特殊节日里。我们祭奠逝者,珍惜当下,在缠绵悠长的诗韵里寄托哀思,找到慰籍,愿亡灵安息,生者亮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