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故宫之二
前面我们说过,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我们昨天也曾说过,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据了解,在中国的古代,非常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恰恰正因为如此,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也正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因而常人是不能进入的,故称为“紫禁”。
时间到了明朝初期的时候,与外禁垣一起统称为“皇城”;大约在明朝的中晚期的时候,与外禁垣区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垣为“皇城”。
那么故宫又为什么叫紫禁城呢?对此,我们仍然要借助一些相关史料来予以佐证。
我们从历史沿革和营建的原则上看,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而建造的。其整个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和布局,组合成一个整体。不仅如此,且在功能上又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此同时,又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和目的。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考工记中对宫殿的要求强调,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诸如我们以三大殿为例,其屋顶是各不相同的。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并且其主要殿座一般都是以黄色为主基调。而绿色则多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等等。
那么其它颜色又如何呢?我们也注意到,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不仅起了装饰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象征性。
关于故宫600年来所走过的路,我们也颇感兴趣。在长达近600年的时间里,曾经历过200多场地震的考验,就是屹立不倒。据说,老外找到了故宫屹立不倒的秘密:北京原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也就是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据说正因为如此,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与此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众百姓(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