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二十八
专业更专心
李 皓

从安徽凤阳“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在新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里,吴伯箫所担任的依旧是副社长兼副总编职务。命运的齿轮将他带回这个曾经挥洒无数心血的地方,他就像是一挂上足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也不停歇。
1977 年 9 月,一纸通知,如同春日惊雷,在教育界炸响。国家教育部决定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教材编辑人员为基本力量,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选借大、中、小学教师和教材编辑人员,以“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的形式,开启编写全国中小学通用教材的浩大工程。吴伯箫听闻此消息,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他深知这一任务的重大意义,它关乎着祖国下一代的教育,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
1978 年 1 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为教材编写工作指明了方向。可正当吴伯箫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准备工作中,像一位精心筹备战役的将军,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之时,1978 年 3 月,命运的轨迹突然转向。一纸调令,将他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担任副所长,重点主抓《郭沫若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郭沫若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吴伯箫对这项工作是喜欢的,也深知这项工作的分量。为示郑重,他特地选了3月27日自己72岁生日这天去报到。
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是个新单位,所有工作都得从零开始。开创工作是艰巨的,当时一无办公地点,二无人手。吴伯箫首先从文学研究所借来一位年轻同志,两人在社会科学院院内的木板房开始办公,手提包里只有二百元钱。他四处奔走,各处求援,终于组建起了编委会工作班子。后来又在于立群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在郭老院内设立了办公室。吴伯箫天天坐班,筹划全面工作。重要文件,他亲自起草;编委会的工作,他一一过问。就连添置一个痰盂、一把剪刀,他也要精打细算。每天上下班,吴伯箫总是徒步行走,虽然郭老的汽车已移交办公室,但他从来不乘坐。某个夏日,下班时间已到,雷声却从天空中隆隆滚过。眼见就要下雨了,工作人员急忙叫来了办公室的小汽车,可吴伯箫就是拗着不坐,自己走着去赶公交车了。不久,工作人员见他又返回办公室,以为是他想通了,回来要车来了。哪知道老先生是在乘坐公交车时把月票、钱票和工作证全丢了。他不为几十元钱感到不安,而是担心他的工作证、乘车月票被坏人拿去后招摇撞骗。回来的目的是让工作人员敢快到汽车总站、派出所去挂失。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只能照办。
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员去给楼适夷同志送材料,正好郭编的小汽车去加油站,工作人员就搭了顺风车。吴伯箫知道了这事后,当面对这位工作人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还有一次,吴伯箫让通讯员去给编委们送材料,结果通讯员通过邮局一下子全部发出了,既浪费了邮资,又滋长了不良习气,也受了吴伯箫的严厉批评。
在郭著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的日子里,每天清晨,吴伯箫总是第一个到达办公室,先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透进来,然后再开始整理前一天的工作进度和当天的任务安排。他戴着老花镜,仔细地审阅每一份郭沫若的手稿,那些泛黄的纸张在他眼中仿佛是稀世珍宝。遇到难以辨认的字迹,他会反复琢磨,甚至请教郭沫若生前的亲友和同事。为了准确把握郭沫若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脉络,他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力争使每一个语句表述都准确到位。
1979 年 6 月,在四川乐山郭老的故乡,迎来了一场盛大的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吴伯箫应邀以郭著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的身份参加。踏上乐山的土地,望着这片孕育过伟大文学家的土地,吴伯箫心中满是敬畏。在会议上,他认真聆听每一位代表的发言,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他在会上所作的《祝贺与希望》的发言,受到全体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当全体代表一致倡议成立郭沫若研究学会时,他激动地站起身来,带头鼓掌。他深知,这将是对郭沫若文学成就传承与研究的重要一步。
更让人称道的是,身为“最讲认真”的共产党人,吴伯箫自知这次学术研讨会活动时间长,来回路程也长,等返回北京时,肯定是下个月的月初了。为了让组织及时掌握自己的活动情况,他致函自己所在党支部的负责同志,主动汇报行止,并随信寄上当月党费5元,让负责人代缴,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强大的组织纪律性。
回到北京后,吴伯箫立刻投入到《郭沫若研究学会章程(草案)》的拟定工作中。他与同事们反复商讨,字斟句酌,每一个条款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1979 年 8 月 30 日,当《郭沫若研究学会章程(草案)》终于拟定完成时,吴伯箫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79 年 10 月,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编辑出版了《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一卷。当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籍摆在吴伯箫面前时,他轻轻地抚摸着封面,眼中满是泪花,“这可是无数个日夜辛勤努力的成果,是对郭沫若先生文学成就最好的致敬啊!”
1980年12月中旬,郭沫若著作编辑注释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吴伯箫再度以《郭沫若全集》编辑出版办公室负责人的名义,从北京风尘仆仆赶至厦门,主持会议,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其实,说起吴伯箫的工作热情来,不只是体现在对《郭沫若全集》的编辑出版事宜的如此上心上,在对待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生院成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召开,以及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培训班开班等与他有关的所有事情上,吴伯箫同样是能参入则尽量参入,能建言则努力建言,因故不能参入的就事先写信说明情况并深致歉意……
总之,无论在哪个专业哪个领域,吴伯箫都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专心致志工作态度。无论是教育教材编写,还是文学研究编辑工作,他都倾尽全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专业更专心”的深刻内涵,让人佩服,更让人敬仰!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