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人工智能正颠覆性地重构人类文明的运行逻辑,带动艺术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革命。中国书画作为千年文化精粹,必然在AI浪潮中被赋予跨越时空的新势能。传统艺术站在了历史的拐点上!智能算法与个体思维共振,数据集结与水墨色彩交融,一个属于中国艺术家的新黄金时代已然开启。
《AI时代》中国最具投资价值艺术家主题活动,积极打造产学研投一体化平台,集结最具AI时代基因的艺术家与作品。创新性聚焦AI技术带来的创作、鉴评、投资新维度赋能,引入AI大模型深度挖掘艺术作品价值潜力,带领艺术家热烈拥抱AI新时代,突破个体经验创作的一切桎梏,构建人工智能与个体才华相互融合的创作生态!
发现人才,推荐经典,我们将在AI赋能的万亿级市场体系中,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艺术家立标定位,通过算法解析与笔触韵律呈现作品的价值张力,让下一个张大千、齐白石横空出世,成为定义艺术市场的话语权的新时代领军人物!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黎君龙,枯桐草堂主人,李可染画院特聘画家,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会员,《广西画报》“水墨经典”总顾问,198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师范美术系油画专业,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院2003级黄格胜导师山水画研究生班;2008年10月进入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高研班申少君工作室学习;2013年在北京荣宝斋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学习。 黎师君龙号大龙,大龙先生属于偏传统而好禅庄一路的水墨画家,这类艺术家的作品多以淡泊隐逸为旨趣,言谈消遣乃至日常诸多方面都会透露出文人画的价值观与生活品味。僻如大龙先生,他的画求古求拙,同时融入一些现代式的趣味变形,但不放弃传统的笔墨趣味,对“自家面目”的追求则在全力打入传统再全力打出来的方向上用力,我们大概还可以看出“打出来”的路径是在石涛、八大、齐白石、关良一路取法,作画喜即兴创作如“酒后一挥”的率真性,题诗好天真自在、大俗大雅、禅茶一味之论,平素既喜雅集吃茶,又好大碗饮酒大块吃肉,同时还痴迷于传统拳术与音律。而且这类艺术家的画不难读,也不追求难读,于是我们最容易对这类艺术家及其作品形成的,大体是魏晋风度、大隐于市、平淡天真、徐熙野逸之类的印象。这种理解大体不错,也确实是这类艺术家的旨趣之一,不过这样的印象太过普遍乃至易于流俗,反而遮蔽了这种类型的艺术对当下艺术世界所具有的连艺术家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的微言大义。而试图揭示大龙先生的小品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中的隐微之义,便是本文所谓“别解”的鹄的。
大龙先生自从油画专业改宗国画以来,至今坚持不懈创作的是水墨小品,特别是他荣休之前的山水小品,野逸的意味明显,易给人止于“隐居”题材的直观印象。而据我看,所谓“小品”,在当下并非只是与立轴横幅相对的全景山水的一种体裁,更重要的是它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某种宏大叙事式的山水的对立面,这才是我们或难以察觉或熟视无睹而闪烁于幽微之中的犀照。难以察觉,是由于前述对这类山水小品的通行印象过于普遍,以至成为了某种标签式的固定看法;而熟视无睹,则是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仰观在许多宏大叙事的山水画前的鼎礼膜拜,在这类小品面前丝毫也察觉不到视角的变化。大龙先生的山水小品,特别是他最有自家面貌的那种“怪石崩滩”式的小品,便多是取与恭逢大山堂堂的主流叙事时所需视角所大相径庭的俯视。仰视,崇高在对象,而俯视,则崇高已悄然转移至观看主体本身,尤其是大龙先生的“怪石崩滩”取的是逼近画内的近景而非远观,逆推则可知隐藏在这一视角背后的观看主体应是大于这江山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画中“隐居”于怪石崩滩之上的主体也以“人大于山”的图式出场的。后世画家常以对“人大于山”的稚拙感的刻意营造来展现对古风的追慕,大龙先生想必也有此意,但在这层好古在大龙先生笔下似乎更像是一层“幌子”,掩盖着他那“怪石崩滩”式的主山更像一个“刺点”的真相,这个被掩盖起来的“刺点”或许有意无意在提醒我们它其实并不同于美术史中人们所熟悉的那种隐居山水,那不过是被理想化的世外桃源的景观而已。而大龙先生画中那随同山林一并的“东倒西歪屋”的背后,似乎总有一种高山欲坠、丛林噬人的凶险感,这样的环境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在其间“隐居”的。能安身立命于此间者,一定是一个强大的主体。“强大”与“伟大”不同,“伟大”的主体一般出现在那种宏大叙事的山水之中,那种山水常常会赋予那类主体以“伟大”的意义。与其说是“主体”,毋宁说是“群体”更为恰当,因为他们都是“远人”,传统画论的术语告诉我们“远人无目”,所以他们毫无个性面目可言,只是作为点缀于这宏大江山间的群体才被冠以“伟大”之名。而大龙先生笔下的那些隐居者,却永远有一双大得异乎寻常的眼睛,总是闲庭信步而目光如炬地看出画外。我观大龙先生此类作品,目光常常首先会与那如炬的眼睛相遇,在凶险如斯的丛林江山中的这种目光的接触,令我的脑海总会闪现“道路以目”的成语,只不过在这句成语的原始意义中目光主体的肉身是脆弱的,而在大龙先生的画中,“道路以目”的目光被扭转为一个单子式的主体对自身所立的那处能将人吞噬的江山丛林的毫不在意。在我看来,那略带戏谑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八大山人那“白眼看他世上人”的孤寒,将肉身转变得刚强。无巧不巧,大龙先生本身还是传统拳术的高手,刚强本就是武人的秉性,而文人还好武则大概多与“自古文人侠客梦”的幻想有关。今天的我们在金庸式新派武侠小说的阅读经验中,早已习惯了生活于宏大叙事中的所谓“侠之大者”,很难知道中国最初的侠客都是个人主义的游侠,他们的任侠使气充满了对宏大叙事的不屑,只凭自身的道德尺度与血气之勇去挑战众人皆习以为常的秩序,所谓的“侠以武犯禁”便是此意也。大龙先生画中那悠然或坐或行于“怪石崩滩”式的山林中的人物,便更接近这类单子式的游侠,他们其实是在以其精神的刚强在对抗那能将人吞噬的丛林世界中的荒诞与虚无,那戏谑的目光甚至像在挑衅画中封闭式构图所具有的某种“超稳定结构”,尤其是时不时在大龙先生笔下出现的罗汉伏虎的情节,更凸显出以玩世不恭的姿态挑衅丛林秩序的所具有的某种黑色幽默感。如今,已然荣休的大龙先生在创作上仍想有所突破,他新近的许多小品放弃了那“怪石崩滩”式的危峰,仿起了黄宾虹的麻点山水的大意,原来封闭式的构图也变为了开放式,视角仍然是俯视,只变成了从极高空中望下,于是近景的危峰变成了远离遥望的江山远景,这其实是一种鲲鹏背负青天朝下看的眼光。由用戏谑来对抗丛林江山的凶险到扶摇直上离开这山林后的逍遥,大概就是荣休所带来的心态的转变吧。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逍遥游观,其画里画外的眼光所隐含的某种微言大义,仿佛是说破某些宏大叙事的山水景观的那件皇帝新衣的那声无忌的童言,懂的人自然会发笑。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