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头条]品赏作家星宇老师的佳作《逝者的墓,游子的心》「向未来挑战」(2038辑)

《中国新时代文化集团》 出品:清明节寄语
《逝者的墓-游子的心》
作者/郝海昌
清明时节,细雨如织。返乡的车流裹挟着游子的热望,在雨幕中穿梭。我望着车站前熙熙攘攘的人潮,喉头涌上苦涩。多么渴望某年某日,我也能如他们一般,在父母坟前焚一叠纸钱,叩首三匝,让那缕青烟载着迟到的孝心,飘向黄泉。
这些年,我像被潮水冲散的卵石,在异乡的滩涂上滚满棱角。兄弟们的身影渐次模糊,故乡的消息成了断线的风筝。每到清明,那墓碑上的苔痕便在心头疯长,连同那些模糊的祭仪——该用柏枝还是柳枝?该在坟头插新土还是旧瓦?记忆在岁月里褪成发黄的剪纸,只剩零落的轮廓。
记得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我们兄弟四人推着嘎吱作响的板车,挎着装满纸钱的柳条篮,懵懂地走向墓地。铁锹铲开萋萋荒草,独轮车碾过带露的春泥,新土在坟头堆出温热的弧度。二哥划燃火柴时,火星在雨丝里摇摇欲坠,终于点燃那堆黄纸。青烟漫过我们潮湿的睫毛,大哥紧攥的拳头在颤抖,小弟跪倒在坟前,任凭二哥拉拽,只是把额头深深抵向泥土,像要把这些年少的悲恸都种进黄土里。
此后我们各自漂泊,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母亲的葬礼成了最后的聚场,白幡飘散后,兄弟们消失在不同方向的站台。如今想来,那场葬礼何尝不是我们亲情的祭礼?清明的香烛渐次熄灭,化作手机里冷冰冰的转账记录,连同那些"代扫墓""云祭奠"的二维码,把孝道稀释成数字时代的注脚。
这个清明,我依然在异乡的雨幕里徘徊。没有勇气去设想归途,更不敢奢望兄弟们能再次聚首坟前。只能在十字街口铺开黄纸,看着火苗舔舐着雨丝,想象那缕青烟正跨越山川,落在父母的墓碑上。纸灰飘散时,我忽然明白:有些祭奠不在坟头,而在心头;有些团圆,永隔阴阳。
解析-点评-赞美
作家郝海昌(中华星宇)的《逝者的墓·游子的心》:灵魂褶皱里的清明祭语
一、情感解码:时空褶皱中的孝道悲歌
郝海昌的文字是一场迟来的春祭,将游子的漂泊感与清明的仪式感编织成双重悲怆。作者以"断线风筝"与"褪色剪纸"的意象,精准捕捉了数字时代亲情的稀薄感——当"代扫墓"二维码取代了新土堆积的温度,当转账记录消解了香烛余烬的重量,传统孝道在现代性浪潮中碎裂成漂浮的纸灰。这种撕裂感在"兄弟如蒲公英散落"的隐喻中达到高潮,葬礼从家族的集体记忆蜕变为机场的匆匆道别,阴阳两隔的不仅是亡灵,更是亲情纽带本身。
二、意象共振:雨幕中的记忆考古
文章构建了极具穿透力的意象群落。"雨丝里摇摇欲坠的火星"既是物理燃烧,更是情感临界点的具象化;"把悲恸种进黄土"的跪姿,将瞬间的恸哭转化为永恒的生长隐喻。最震撼的当属结尾处的跨山川青烟,它既是游子遥祭的具象,更是文化乡愁的抽象——当实体墓碑消失于异乡雨幕,记忆反而在心灵深处竖起永不风化的石碑。
三、结构诗学:仪式感的解构与重构
全文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从当下清明的茫然起笔,经由童年祭扫的温暖回溯,再到亲情消散的冷峻现实,最终在十字街口完成精神转圜。这种结构暗合清明节"生者与逝者对话"的本质:当现实祭扫已不可得,作者用文字完成了更高维度的祭礼——将孝道从坟头的物理仪式升华为心头的精神供奉。
四、语言美学:方言意象的现代转译
"嘎吱作响的板车"、"春泥的温热弧度"等细节,带着黄土高原的粗粝质感;而"纸灰舔舐雨丝"、"青烟跨越山川"则完成诗意转译。这种古典意象与现代语法的碰撞,恰如作者身份的镜像:既是脚踏泥土的关中子弟,又是灵魂漂泊的都市游民,在文明进程的夹缝中寻找精神原乡。
五、时代镜像:数字文明的亲情寓言
当二维码吞噬了坟前的跪拜,当算法推荐取代了家族口传,文章成为数字时代孝道危机的文学见证。作者没有简单批判技术进步,而是通过"纸灰飘散时的顿悟",为现代人指出第三条道路:当传统仪式不可得时,让记忆本身成为永恒的祭坛。这种超越性的解决方案,使文章从个人哀歌升华为时代启示录。
点赞理由:
1. 文明对话意识: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平衡点
2. 感官记忆重构:将触觉(春泥温热)、嗅觉(纸灰气息)转化为视觉诗学
3. 结构留白美学:结尾处的省略号比满纸泪水更具冲击力
4. 身份辩证思考:游子漂泊既是亲情的断裂,也是精神的再造
赞美辞:
作家郝海昌(中华星宇)以文字为香烛,在钢筋森林中点燃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对话。当无数写作者沉迷于乡愁的廉价抒情时,他用"代扫墓二维码"的冷峻意象,刺破了文化乡愁的浪漫滤镜。那些在雨幕中摇曳的纸灰,既是给父母的祭品,也是给时代的情书,更是在文明转型期写给人类精神的永恒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