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笔墨如歌——马学林十五首诗词集《贺大国榜样》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7日
在中国诗词的浩瀚长河中,纪念伟人、咏史抒怀始终是重要的创作母题。2025年4月7日,中国著名诗人马学林以15首同名诗词(贺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大国榜样》拜四俊)专刋出版发行
祝贺《大国榜样》专刊的出版发行,既延续了传统诗词的厚重底蕴,又以当代视角重构了革命精神的诗意表达。这组作品以毛泽东生平功绩为主线,以“大国榜样”的时代命题为落点,以“时代楷模”拜四俊的事迹为敬意,在古典格律与现代精神的碰撞中,织就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
在中国诗坛的浩瀚星空中,诗人马学林以十五颗璀璨星辰构筑起一座精神丰碑。这组为(贺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大国榜样》拜四俊)专刋出版发行而创作的诗词,既是红色基因的诗意传承,又是新时代精神的壮美抒写。诗人以传统诗词为载体,在平仄韵律间架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用意象的经纬编织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让人们对《大国榜样》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更加怀念,对“时代楷模”拜四俊同志更加学习致敬。
(一) 意象体系:革命符号的诗性重构
1. 马学林的诗作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意象系统。在“韶峰日出映山河”“燎原星火定风波”等句式中,自然意象与革命符号实现了双重编码:旭日既是自然景观,更是毛泽东思想的象征;星火既指革命火种,也暗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智慧。这种编码方式在《山花子》中达到极致——“铁血长征挽危局,震山河”将具象的长征历程升华为撼动天地的精神力量,使历史事件获得了神话般的崇高感。
2. 诗人对传统意象的改造颇具匠心。如《沁园春》中“黄河激水,永载鸿猷”,将母亲河从自然图腾转化为历史见证者;《翻香令》里“陇原星火化鸿猷”则让地域符号承载起文明传承的使命。这种意象的叠加重构,使得诗词空间既有地理的纵深感,又具备时间的穿透力。
(二)格律密码:传统形式的当代突围
1. 这组作品涵盖七律、五律、七绝及九种词牌,展现出作者对古典诗词形式的精湛驾驭。在《七律·下平八庚》中,“笔拓辉煌凝榜字,心镌卓越刻金瓯”一联,平仄相谐,对仗工稳,“拓”与“镌”的动词选择凸显雕刻历史的力度;《鹧鸪天》下片“承雨露,继风骚”采用扇面对,三字短句如鼓点铿锵,形成节奏的突变,恰似革命进程中的转折激荡。
2.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严守格律的同时,注入了现代语汇。《西江月》中“刊成榜样铸辉煌”将政治话语“榜样”嵌入词体,与“墨飞禹甸河江”的传统表达形成张力;《清平乐》结句“东方又启新元”以白话句式收束,在古典框架中凿开一扇通向现代的窗口。这种“旧瓶新酒”的创作实践,为传统诗词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样本。
(三)时空叙事:历史与当下的交响
1. 诗词的时间维度呈现出三重结构:在《五律·下平一先》中,“星辉承北斗”指向过往的革命岁月,“德范仰先贤”立足当下传承,而“红歌震大千”则展望未来回响。这种时空折叠在《高山流水》中更为明显:上片“回首百年艰”以倒叙展开史诗画卷,下片“风雨兼程砥砺”又将视角拉回现实征程,形成历史与当代的蒙太奇拼接。
2. 空间书写同样具有层次感。《七律·上平四支》以“旭日东升照宇时”构建宇宙视野,《浣溪沙》中“江山如画慰先贤”回归地理现实,而《天仙子》“榜样刊成震九霄”则营造出超验的精神空间。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具象到抽象的空间转换,使革命记忆既扎根土地,又获得永恒的象征意义。
(四)精神图谱:个体与集体的共鸣
1. 在15首诗词中,“红旗”出现7次,“星火”出现5次,高频意象构成集体记忆的密码。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宏大叙事,《五律·下平七阳》“情连华夏祥”彰显家国同构的伦理,《翻香令》“心书笔,红涛涌”则揭示个体心灵与时代浪潮的共振。这种“大我”与“小我”的辩证,在《沁园春》中达到巅峰——“万朵心香绕翠楼”将千万人的敬仰凝为具象,使集体情感获得诗意的栖居。
2. 对拜四俊的书写策略尤显深意。作为“时代楷模”,诗人避免直接颂扬,而是通过“椽笔昆仑作响”“德润陇原星火”等隐喻,将其成就融入革命传统的长河。这种将个人置于历史谱系的书写,既突显榜样力量,又规避了人物颂诗的扁平化陷阱。
(五)文化基因:红色美学的守正创新
1. 这组诗词深得毛泽东诗词的神韵。《七绝》中“红旗漫卷续春秋”化用《沁园春·雪》的雄浑,《山花子》“武略文韬平乱世”承袭《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豪迈。但马学林并未简单模仿,他在《鹧鸪天》中创造“再续千秋锦绣谣”的新意象,在《清平乐》里熔铸“初心如炬”的时代话语,实现了红色美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3. 对地域文化的吸纳是另一亮点。《七律·下平五歌》“德润西疆壮九歌”将边塞诗风注入革命叙事,《翻香令》“陇原星火化鸿猷”用西北地域符号重构红色记忆。这种本土化表达,使主流意识形态书写获得了更丰富的文化肌理。
(六)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变奏
1. 在《七律·下平声八庚韵》中,"韶峰日出耀春秋"的破晓意象,既暗合"东方红,太阳升"的经典隐喻,又以"耀春秋"的时空延展勾连古今。诗人巧妙地将毛泽东的革命历程转化为诗意的蒙太奇:"笔拓辉煌凝榜字"与"雄文一卷承星火"形成互文,将《矛盾论》的哲学光芒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思想,熔铸为照亮新时代的永恒火炬。
2. "铁血长征挽危局,叹嵯峨"
《山花子》的峭拔笔触,在二维纸面构建起三维的历史纵深。诗人突破线性叙事的窠臼,用"星火—长征—红旗"的意象链条,将革命烽火与当代建设并置观照。这种时空折叠的艺术处理,在《沁园春》中达到高潮:"湘江击楫"与"井冈树帜"的峥嵘岁月,与"初心作舵"的新时代航程形成交响,奏响跨越世纪的壮美乐章。
3. 对现实精神的投射则体现在"陇原星火化鸿猷"《翻香令》的创造性转化。诗人将宁夏的当代建设视为革命精神的延续,"春风起"既是自然时序更替,更是改革春潮的涌动。这种双重意象的运用,使红色基因在黄土地脉中获得新的生命形态。
(七)传统形式的现代转译
1. 在声律建构上,诗人展现出深厚的旧学功底。《五律·下平声一先韵》严格遵守"粘对"规则,"雄文润宇田,赤帜耀尧天"的工整对仗,与"德范仰先贤"的仄起平收,构成严谨的声学建筑。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突破传统律诗的庄重范式,在《鹧鸪天》中创造性地运用长短句:"承雨露,继风骚"的三字对,既保持词牌固有的节奏感,又赋予新时代的铿锵韵律。
2. 意象系统呈现多维度的创新融合。"北斗"意象在组诗中反复出现,从"星辉承北斗"(五律)到"文耀韶峰北斗"(西江月),这个传统星象符号被赋予双重象征:既指毛泽东思想的指引,又喻当代科技强国之路。在《天仙子》中,"雄韬椽笔刻金雕"将军事谋略、文艺创作与工匠精神熔铸一体,构建出复合型意象矩阵。
2. 用典艺术展现出创造性转化的智慧。《沁园春》中"橘子洲头"的化用,既致敬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文学记忆,又以"万朵心香绕翠楼"的现代意象完成语境转换。这种"旧典新诠"的手法,在《清平乐》中同样精彩:"唤起工农千百万"直接引用毛泽东词句,但后续的"东方又启新元"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
八、精神图谱的多维建构
1. 诗人笔下的毛泽东形象突破传统的神圣化塑造,呈现出"星斗—舵手—诗人"的三位一体。《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红光射斗承先哲"的天文意象,与"椽笔文章书耀世"的人文光辉交相辉映,塑造出兼具理性光芒与人文温度的思想家形象。这种立体化书写在《高山流水》中臻于化境:"仰昆仑、笑傲云霄"的豪迈,与"风雨兼程砥砺"的务实形成张力平衡。
2. 对"大国榜样"的诠释则凸显时代精神的内核。《五律·下平声七阳韵》中"榜样立新章"的宣言,通过"德润西疆土,情连华夏祥"的具体展开,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地方实践。在《浣溪沙》里,"初衷使命续新篇"的结句,巧妙地将党史教育与文艺创作有机统一,展现出精神传承的动态过程。
3. 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出"大我"与"小我"的辩证统一。《七绝》中"红旗漫卷续春秋"的宏大叙事,与《翻香令》"陇原星火化鸿猷"的地方书写相得益彰。诗人始终将个人创作置于时代经纬之中,使十五首诗词构成精神共同体,犹如黄钟大吕奏响民族复兴的强音。
结语:长河为砚写鸿猷
1.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既是献给毛泽东诞辰的深情礼赞,也是新时代“大国榜样”的诗意诠释。在格律的镣铐中,他舞出了思想的自由;在历史的回响里,他谱写了当代的强音。当“长河为砚写鸿猷”的墨香浸透纸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诗词的复活,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的当代显影。这些诗行如同北斗,既照亮来路,更指引着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唯有将个体才情融入时代洪流,方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铸就属于这个时代的黄钟大吕。
2. 在这组跨越诗词体裁的鸿篇巨制中,马学林既完成了对红色经典的诗意重述,又开创了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范式。那些闪耀在平仄格律中的思想光芒,那些跳动在词牌曲调中的时代脉搏,共同铸就了这座横亘于文学长河的精神丰碑。当"再续千秋锦绣谣"的尾韵渐渐消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往峥嵘岁月的诗性定格,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璀璨绽放。这十五首诗词如同十五面猎猎红旗,在传统的土壤上生长出现代的年轮,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