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在黄土文明的根系上生长新未来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陇东黄土高原腹地,镇原县如同一位背负着千年文明的行者,在岁月的长河中既沉淀着农耕文化的璀璨遗产,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思索着转型与突破。这里的人们在黄土地的褶皱里培育出坚韧勤劳的品格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守望,却也在地理的封闭与历史的惯性中形成了需要正视的思维局限。当现代文明的曙光洒向这片土地,唯有以理性扬弃的态度解构传统,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拥抱变革,才能让古老的黄土文明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繁茂的新枝。
一、黄土高原的精神图谱:在守望中识辨光影
镇原人的精神世界,是黄土高原赠予的双面礼物。世代与干旱贫瘠抗争的生存史,铸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劳底色与对土地的敬畏之情。春耕时播撒种子的专注、秋收时堆砌麦垛的默契,都是刻入基因的生存智慧;而剪纸艺人以剪刀为笔在纸上复刻二十四节气,绣娘们用彩线在香包上编织吉祥符号,皮影戏班在油灯下演绎千年传说,则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耕读传家”的匾额高悬于农家堂屋,更是将重视教育的传统转化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仰,让贫瘠的土地上始终生长着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这份深沉的文化自觉中,也隐含着需要调适的思维惯性。 长期的地理封闭与文化自足,让部分人对外部世界形成了一层“认知茧房”:有人将写了几篇文章作为自我认同的文化标签,甚至滋生出某种超乎实际的优越感,这种刻意的傲慢使其忽视了现代社会对多元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需求;有人习惯以“老辈人的法子”应对新问题,对数字技术、智慧农业技术等新事物持观望态度,潜意识里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这种对传统的过度依赖,并非源于对外部的抵触,而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的“文化舒适区”——就像老匠人执着于传统工具,却未发现电动器械能让工艺精度更上一层楼;如同农户坚守传统种植方式,却未意识到土壤检测与科学施肥能让土地焕发新的活力。这些细微的思维定式,虽源自对传统的珍视,却在客观上成为接纳新事物的隐形壁垒。
二、破茧的智慧:在扬弃中重构发展共识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能守护传统的根系,也敢伸展拥抱阳光的枝叶。镇原的非遗技艺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正因为先民们始终在实践中不断改良技法、融入时代智慧。今天的我们,应当继承这份“动态传承”的精神:让剪纸艺人走进设计课堂,用数字技术将窗花纹样转化为文创产品的现代符号;让香包匠人研习传统中药香料的现代应用——先民以白芷、山奈、甘松、苍术等天然药材填充香包,既承载着驱虫避疫的实用智慧,也寄托着祈福纳祥的文化寓意,如今可通过植物精油萃取技术与缓释留香工艺,让传统香氛既能保留草本清香的疗愈属性,又能满足现代生活对香气持久度与安全性的需求,使小小香包从节庆饰物变身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陇原香伴”,花姿招展走向全国进入世界。
破除思维的“茧房”,需要构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在农业领域,可举办“新旧农耕技术对比展”,用数据展示智慧农业如何通过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用无人机植保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在文化传承中,邀请外部专家与本土匠人共研非遗的创新路径,比如从香包的中药香料配方中挖掘草本养生价值,结合现代芳香疗法开发系列产品,让传统民俗符号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文化载体。当“耕读传家”的内涵从“熟读典籍”拓展到“研习科技”,当“守望相助”的传统从“熟人互助”升级为“产业协作”,文化的自豪感便会转化为拥抱变革的内生动力——正如陇剧表演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后,非但没有失去韵味,反而让更多年轻人领略到传统戏曲的魅力,开放与创新成为激活传统的密钥。
三、融合的姿态:在全产业链创新中舒展新姿
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本质是对生产生活体系的全维度升级再造。在农业领域,镇原的发展需构建“从设计研发到产业运营”的完整创新链条:既要研习智慧农业的顶层设计——如基于卫星遥感的作物长势分析系统、农产品溯源的区块链架构,也要掌握全流程运作逻辑——从智能温室的环境控制算法优化,到深加工生产线的数字化管理,直至终端市场的电商运营与品牌营销。 例如,针对杏制品产业,可引入真空冻干锁鲜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电商直播打造“陇东杏干”地域品牌,让传统土产变身网红爆品;在小杂粮种植中,结合旱作农业经验与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形成“精准灌溉+良种培育+智能仓储”的复合生产模式,让“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
这种技术融合的实践,更需打通“研发—应用—产业”的转化通道:本土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陇东特色农业实验室”,开展抗旱作物品种改良、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等课题研究;政府引导建立“三产融合示范园”,让游客在智慧农场体验无人机播种,在加工厂见证手工醋与自动化生产线的结合,在窑洞民宿通过AR技术回溯陇东农耕文明的千年变迁。人才培养同步构建“全技术链能力矩阵”,职业院校开设“智慧农业工程”“非遗产业化运营”等专业,培养既懂陇东农业传统又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农人”,让农户从“会用手机看天气”进阶到“能通过数据平台制定种植计划”,让手艺人从“摆摊卖剪纸”升级为“在直播间讲解非遗IP打造”。
站在黄土高原的山峁上远眺,镇原的未来不应是传统与现代的割裂,而应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和鸣。这里的人们既要守护好剪纸里的千年月光,也要拥抱数字时代的璀璨星光;既要传承耕读传家的精神火炬,也要点燃科技创新的发展引擎。当坚韧勤劳的品格剥离掉对传统的盲目固守,当文化自信升华为开放创新的勇气,这片土地便真正实现了从“依赖经验”到“驾驭规律”的跨越——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智慧农业的赋能下舒展新枝,让封闭的地理空间在全产业链创新中通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或许就是镇原给时代的答案:在传统的根系上深植现代科技的养分,在开放的胸怀中培育创新的果实,让每一道黄土高原的褶皱里,都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黄土千年蕴玉章,傲守茧房待破芒。
撷精去粕融新技,陇原新曲韵流长。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路等学,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中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I勤勉的工作精神,求真创新。坚持面向我省特色食药用菌特色资源,进行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面向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选择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科研开发项目,筛选新品种,创新新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服务菇农。推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