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与回响——参观广东省东莞市当代帖学十四人书法作品纪实
王博 王夫
4月5日,星期六,女儿王博头一天就和我说要到广东省市东莞观光旅游,我愉快地应允了。
这天早晨天还没亮,天空就下起了中雨,我沮丧地想,这次旅游计划可能要成为泡影了,就开始静下心来坐在电脑前做公众号业务。
不到8点,女儿对我说:“我们9点出发去东莞。”我说:“太好了,我还以为取消这次旅游计划了。”她说:“定好的事就不能变了。”谢天谢地,计划没有变。
女婿陆全正好也休息,9点15分,由姚子霞、王博、陆全、周冠鸿、小夫5人组成的旅游小团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金迪星苑出发,开启了东莞文化之旅。
在车辆行驶中,我通过听他们的交谈得知,这次文化之旅行程是由姚子霞儿子周冠鸿精心设计策划的,当然,他又是辛苦驾驶车辆了。
11点25分,我们到了首选的第一个参观点,东莞岭南美术馆。
我们一踏入美术馆就看到了一个电子大屏幕上显示着正在举办以《赓续与回响》为主题——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
这是由中国书法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支持,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主办的作品展。
我急不可待地步入了5个展厅,在每幅书法作品前驻足凝神观看,我双眸中草书的作品是笔走龙蛇,行云流水。行草的作品是龙飞凤舞,挥洒自如。篆书的作品是入木三分,铁画银钩。扇面作品是逸俊高雅,典雅清丽。
整整5个展厅的书法作品让我目不暇接,使我大饱眼福, 可以说,我是破天荒第一次参观到如此规模之大的书法展,并且有的还是巨幅书法作品。
我在参观中了解到,当代的书法历经四十余载春秋,观念激荡,理论纷呈,正步入新的历史纪元。人们呼唤一种符合新时代面貌的创作审美思潮,即观念多元与审美创新。此非简单的形式变幻,亦非盲目延续古法,而是在五千年书法史的深厚底蕴中,寻找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重构当代的书法美学体系。
当代帖学的新面貌,不仅要面临着历史的重负与现实的困窘,还需从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书法视野、框架,来追寻帖学的超越价值。帖学所赓续的一是强调自然书写与金石气并重,这就把帖学以往的萎靡流弊进行了突破;二是经典与民间取法共存,以去精英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帖学的发展;三是审美阳刚、阴柔怪诞兼收并蓄。
岭南书法的兴起,远后于中原江左,宋代刘昉是岭南有墨迹存世的第一位书家,明代虽然出现了像陈白沙为这样的杰出书家,但是,也只能算是星星之火。清代以来,广东先后涌现了梁佩兰、吴荣光、黎简、李文田、梁鼎芬、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极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岭南书坛进入黄金时代,形成了“抗衡中原,颉颃江左,雄视全国”的新局面。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碑学”“帖学”的概念,将清代碑学运动推向高峰,而自中年开始,康有为就开始反思贴学,并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习,这样才形成我们大家看到的熔碑帖于一炉的独有的书法面貌。
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非仅为书家之集萃,更是对新时代帖学精神与美学追求的一次深刻拷问与探索。展览与研讨,旨在展现新一代帖学家的创作智慧与史学洞见,为帖学的赓续与回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已经中午12点多了,有些饥肠辘辘了,我恋恋不舍,意犹未尽地离开了岭南美术馆,在去往午餐饭店的途中,我称赞地说:“周冠鸿今天选的主题好,很适合我的爱好。”王博大姐姚子霞安排了丰盛的午餐 ,其中一道菜是“藕断丝连”,我想这可能是为我再来东莞进行文化之旅而埋下的伏笔吧。
作者简介:王夫,笔名:小夫 男,中共党员,政工师,1963年11月出生。 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写作,先后在鸡西市、黑龙江省、国家级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表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和摄影作品。 曾被鸡西人民广播电台、《鸡西日报》社、《鸡西矿工报》社授予优秀特约记者称号。 著有《回望》两部文集。 现为《兴凯湖微生活》《乌苏里江微生活》平台总编辑,黑龙江省鸡西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员、鸡西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鸡西市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