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的诗歌作品对地域文化的独特见解
宋国的诗歌作品对地域文化的独特见解,集中体现在其对福泉市自然地理、历史人文、非遗传承的深度开掘与现代转化中。他以诗人的敏锐视角和创作自觉,将地域文化元素升华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学符号,构建了“地方性”与“现代性”交融的诗学体系。以下从四个维度对他的作品展开分析:
一、自然地理的文化赋形
宋国以福泉市独特的自然景观为创作基底,通过意象叠加与时空穿越,赋予山水以历史纵深与哲学意味。
1、地标符号的诗化重构:他将“响琴峡”“升仙桥”“仙人洞”等自然地标转化为文化符码。如《福泉诗联采风有感》中“响琴峡谷悟诗义,升仙桥头觅知音”,以“响琴”隐喻诗歌韵律,以“升仙”暗合道教文化,将自然景观与文学创作、宗教信仰熔铸一体。
2、生态意象的现代阐释:在《绿皮火车云端过》中,“绿皮火车”这一工业文明符号与“云端”“薄石片瓦”等传统意象并置,形成“现代性闯入古典意境”的张力,暗示福泉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突围。
3、 气候物象的情感投射:他擅长通过“银铃槐香”“水中云朵飘似絮”等通感手法,将地域气候(如贵州多阴雨的特质)转化为诗意表达,如“银铃槐香,一醉方知风来处”以嗅觉与听觉的互通,营造出湿润、朦胧的地域氛围。
二、历史人文的当代激活
宋国的诗歌打破线性历史叙事,以碎片化的历史切片重构地方记忆,展现出“微观史学”的诗学特征。
1、古迹遗址的精神对话:在《阳戏·三访亲》中,他通过“平越城外绿森森”的描写,将福泉古城墙与阳戏表演场域并置,暗示古城墙不仅是物理遗存,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者。
2、 历史人物的镜像投射:他常以“耆老”“仙人”等意象指代文化传承者,如“桥下耆老留傲影”,既实写福泉老人的生活状态,又隐喻本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坚守与尊严。
3、典籍文献的创造性误读:对《福泉县志》《平越直隶州志》等地方文献的引用,并非简单复述,而是通过“以诗证史”的方式重新诠释。例如,“承前启后伴唐燕,继往开来随流云”一句,将福泉置于唐宋文化脉络中,赋予其“文化中转站”的历史定位。
三、非遗传承的文学转化
宋国的创作实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文学范本,其创新之处在于“去仪式化”与“再语境化”的双重路径。
1、阳戏的诗化重构:在《阳戏·三访亲》中,他将阳戏唱词转化为现代诗歌,如“听得我儿表名姓,颗颗珠泪往下淋”,保留了阳戏“哭腔”的情感张力,同时以“表名姓”的现代表述,强化人物身份认同的主题。
2、民俗活动的文学在场:他深度参与福泉市“街头文化”品牌建设,创作《福泉阳戏文化节即兴》等作品,将诗歌朗诵与阳戏表演结合,实现“文学文本”与“文化现场”的互动。
3、方言土语的审美提升:在《薄石片瓦蕴童真》中,“薄石片瓦”这一福泉方言词汇被赋予“童真”的哲学意味,既保留了地域语言特色,又超越了日常语义,成为文化原乡的象征。
四、文化空间的多维建构
宋国的诗歌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空间的创造者,其作品在“地理空间”“历史空间”“精神空间”的交织中,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图谱。
1、地理空间的诗学测绘:他以“响琴峡—升仙桥—仙人洞”为轴线,构建了“自然—人文—宗教”的立体空间体系,如“响琴峡谷悟诗义”(自然空间)、“升仙桥头觅知音”(人文空间)、“仙人硐府何处寻”(宗教空间),形成福泉文化的“精神地图”。
2、历史空间的折叠叙事:在《福泉诗联采风有感》中,“绿皮火车云端过”的现代场景与“桥下耆老留傲影”的传统意象并置,实现“过去”与“现在”的时空折叠,暗示地域文化的延续性。
3、精神空间的跨界融合:他将诗歌创作与地方文化战略结合,参与编写《福泉市文化发展白皮书》,提出“以诗歌为媒介,讲好福泉故事”的理念,推动文学从“审美领域”向“文化治理”领域延伸。
五、对地域文化的深层启示
宋国的创作实践对当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范式意义:
1. 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通过“薄石片瓦”“绿皮火车”等具体物象,揭示人类共同的乡愁与文化认同,实现“地域经验”向“普遍精神”的转化。
2. 传统与现代的双向激活:将宋诗理趣与现代哲思结合,如“水中云朵飘似絮”既延续了宋诗“以意胜”传统,又融入对时间与生命的现代性思考。
3. 诗人的社会角色转型:从“纯然书写者”转变为“文化共建者”,通过诗歌讲座、非遗改编等形式,构建“创作—教育—传播”的文化生态链。
总之,宋国的诗歌作品以福泉市为文化原点,通过自然地理的诗化、历史人文的激活、非遗传承的转化与文化空间的建构,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诗学”。他的创作不仅为地域文学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更启示我们: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的语境中,诗歌需扎根文化土壤,以创新姿态回应时代命题,方能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突破。当然,作为一名擅长于创作现代诗的诗人,在写古体诗词时难免有些出律出韵的地方,但并不影响他的创作激情,他说他正在努力地向规范的诗词创作摸索着前进。
附:宋国部份诗歌作品
福泉山行吟
福泉灵秀聚名山,甘露清幽石径闲。
林鸟啼声穿翠谷,云间仙境掩禅关。
大白水留韵
峻岭飞流落九天,白虹饮涧水生烟。
雷鸣震谷惊飞鸟,恰似银河落世前。
葛镜桥怀古
葛公宏愿架长虹,镜影波光岁月融。
桥畔犹闻工匠语,匠心独运史章中。
升仙桥遐思
仙踪缥缈彩云间,桥卧清波岁月闲。
传说悠悠千古事,空余佳话在尘寰。
古城垣咏怀
残垣斑驳记兴亡,砖石犹存旧岁光。
风卷黄沙思古戍,城头谁念戍人伤。
太极水悟真
阴阳环抱水微澜,太极图呈天地宽。
静赏流波思妙理,心随云影意清欢。
云雾山寻幽
山高雾绕仙踪隐,翠影摇风鸟语闲。
小径蜿蜒通秘境,身临胜景忘尘寰。
文峰塔感怀
笔峰挺立苍穹处,塔影斜阳晚照红。
千古文光凝浩气,山川毓秀韵无穷。
雄镇楼冬游
.
雄楼傲立入云天,斗拱飞檐映紫烟。
俯瞰犀江波映月,遥听㵲水瀑鸣泉。
陈兵可御边疆寇,擂鼓能惊洞府仙。
乘兴悠游寻古韵,冬风拂面意流连。
临江仙·福泉山行
福泽绵柔凝翠,泉流宛转环山。禅音轻绕石松间。雾浓林鸟隐,云淡寺钟闲。
小径独寻幽处,清风悄拂尘颜。心依胜景忘流年。烟霞添意趣,灵秀入诗笺。
如梦令·洒金谷情
危壁高悬金缕,碧水悄吟幽语。思忆古商途,岁月悄藏深坞。凝伫,凝伫,风抚旧痕心楚。
阮郎归·蛤蚌河游
青山藏秘水潺潺,林深石径弯。舟行波漾笑声传,心怡意自闲。
风细细,影姗姗,山川翠色连。清欢漫品忘尘缘,时光在此间。
水调歌头·岔河大白水观瀑
峻岭白龙跃,银练落云涯。水烟腾起千丈,雷动震林洼。恰似星河倾泄,浩渺仙风盈袖,逸兴漫心遐。溅玉飞珠处,光彩幻霓霞。
临胜景,情豪迈,意无遮。山川壮丽,神韵长驻韵声嘉。且任豪情驰骋,静赏自然奇景,心醉忘归家。愿化峰头石,朝暮伴芳华。
西江月·葛镜桥感怀
葛老志坚心赤,镜桥影卧波悠。匠魂凝就百年留,故事风中传旧。
石拱横连岁月,雕栏静倚春秋。沧桑尽处韵难收,史迹长垂不朽。
忆秦娥·升仙桥有感
仙桥侧,云踪缥缈情何极。情何极,昔人已去,岁华空掷。
风吟残梦留遗迹,烟迷旧路思无觅。思无觅,青山不语,暮云凝碧。
渔家傲·古城垣抒怀
斑驳城垣荒草绕,残砖断瓦斜阳照。风过犹闻鼙鼓噪,思纷扰,金戈铁马当年傲。
岁月如流痕渐老,繁华已逝情难了。伫立墙头情韵缈,伤怀抱,古今兴废凭谁吊。
苏幕遮·太极水参悟
水含情,山叠翠。太极阴阳,鱼戏清波里。石上苔痕添静意,云影天光,尽入幽人思。
悟盈亏,参妙理。心若流泉,名利皆抛弃。且伴烟霞寻至味,朝对林泉,暮看霞飞绮。
清平乐·云雾山抒怀
云遮雾罩,翠影山林窈。曲径通幽啼鸟早,仙境尘心净扫。
石泉漱玉声悠,烟岚缥缈身留。静处参禅问道,抛开俗世闲愁。
采桑子·望文峰塔
文峰笔立千秋在,塔影斜阳。塔影斜阳,暮霭沉沉染素章。
山川毓秀人文萃,古韵悠长。古韵悠长,贤士遗风万代扬
临江仙·春到福泉山
春到福泉山染翠,泉声唤醒林幽。繁花织锦掩僧楼。暖烟啼鸟啭,新雨润松柔。
古寺钟悠添静意,香风轻拂心悠。且随云影漫寻幽。芳菲迷望眼,诗意满枝头。
如梦令·洒金谷夏游
夏日洒金流火,翠影覆崖如裹。碧水绕危岩,时有瀑声惊座。闲坐,闲坐,静赏谷中云卧。
阮郎归·蛤蚌河秋游
秋临蛤蚌水潺潺,林疏石色寒。轻舟划破镜中天,波摇云影闲。
枫似火,菊如丹,金风拂醉颜。山川胜景韵千般,情迷岁月间。
水调歌头·大白水之冬观瀑
冬岭玉龙舞,素练挂云川。冰花飞溅千尺,寒雾绕崖巅。恰似琼英纷坠,浩渺仙风盈袂,奇景醉心田。霜雪添清韵,天地共澄鲜。
临绝壑,情豪迈,意蹁跹。山川素裹,神韵高隐韵声绵。且任幽思驰骋,静赏自然幽境,心净忘尘缘。愿化峰头月,长照此山川。
西江月·葛镜桥之春思
春至葛桥波漾,柳依石岸风悠。匠魂凝处岁华留,故事萌于豆蔻。
拱影卧波迎燕,雕栏映日思幽。沧桑未改韵情稠,史迹长垂不朽。
忆秦娥·升仙桥之夏念
炎夏烈,仙桥寂寞情难绝。情难绝,蝉声扰梦,旧痕凝咽。
云移影动思千叠,风摇翠柳愁思切。愁思切,青山念远,暮霞如血。

渔家傲·古城垣之秋叹
秋入城垣荒草乱,残砖映日余晖散。风卷叶黄思楚汉,心忧叹,当年烽火烟灰断。
岁月如流痕渐满,繁华去远情空幻。独立城头愁绪绾,伤怀漫,古今兴废斜阳岸。
苏幕遮·太极水之冬悟
水含冰,山积素。太极阴阳,寒影波光处。石上琼花添静趣,云淡天遥,尽入幽人腑。
悟乾坤,参世路。心若空明,名利皆如雾。且伴梅香寻隐愫,朝对寒泉,暮赏苍山暮。
清平乐·云雾山之春隐
春云叆叇,翠色侵林霭。幽径桃枝迎风摆,仙处尘心世外。
石泉响韵悠哉,烟岚暖绕亭台。静里参禅问道,抛开俗念无猜。
采桑子·文峰塔之秋望
秋来文塔披霞处,雁影横秋。雁影横秋,暮霭沉沉韵自悠。
山川蕴秀才贤聚,史迹长留。史迹长留,文气千秋岁月酬。
临江仙·姊妹岩寄情
翠影双峰相对处,朝云暮雨同看。烟霞作伴少华闲。晓风梳石发,夜月照岩颜。
静立山间情意在,悠悠三月流丹。历经风雨意如磐。心期朝与暮,相守共清欢。
西江月·月山寺夜景
古寺深藏林樾,月轮高挂轩窗。钟声悠远韵悠长,惊起宿禽轻唱。
佛殿香烟缭绕,僧寮烛影摇光。禅心一片伴清商,静守山中风响。
如梦令·仙人洞奇想
深洞幽藏仙阕。钟乳幻形奇绝。风过石泉鸣,似诉昔年传说。凝噎,凝噎,静处韵情难彻。
释 文/宋国
诗词创作/宋国
宋国老师简历:
宋国:贵州省福泉市人,贵州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天高云淡》和中篇小说《古驿道上新黄丝》。
他曾在散文《清明节的回忆》中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粮食关”,祖父离世,留下饥饿多病的祖母和年幼的父亲。父亲在大集体时代率先承包村里副业,做过伐木工人,赶过驮马、驾过马车运送货物,农村包产到户后又率先种植烤烟,为子女求学付出诸多艰辛。此外,他还创作过《福泉诗联采风有感》一诗,体现了其对福泉诗联活动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