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明 时 节 倍 思 娘
李厚平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
清明节这天,我回老家给娘扫墓,祭祀娘,伫立在娘的坟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娘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回放了我对娘的记忆,引起了我对娘的思念。
娘, 生于民国己未年(公元1919年)八月十三日, 本乡上湖畔人。我的外公我没见过, 也没听说过, 一直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还是最近我查找我家的《家谱》在我父亲这一栏中记载着“娶本里上湖畔程良礼女”,才知道我外公的名字叫程良礼。外婆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当然她叫什么名字也就不知道了。我有一个舅舅叫程时云。舅舅在世时,我和我弟弟两人今年你去, 明年我去轮换着跟舅舅拜年。但他跟我娘没有血缘关系, 我外公没有亲生儿子, 这个舅舅是过继给我外公的继崽。我外婆有上湖畔和隔壁洪港镇杨林村朱家两段婚姻, 这两段婚姻哪先哪后我不知道, 也许娘跟我讲过但我没印象了。外婆在朱家生了个女儿, 就是娘的同胞姐妹, 就是我的亲姨妈。外婆在程家只生了我娘一人。所以, 娘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就只有我这个姓朱的姨妈。我娘说自己出生的时候家里非常富有, 条件特别好, 断奶以后能经常吃到燕窝、燕边、燕球之类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娘很小的时候外公就去世了, 好端端的家庭从此就衰败下来了。娘不到五岁就被我本湾我的祖辈李显昌作为“童养媳”抱养过来了。显昌叔祖没生儿女, 膝下就这么一个“童养媳”。我的祖父李显酬是中共地下党员, 为原大永区(辖现通山县大畈、黄沙两镇部分区域)区委委员。祖父生下我父亲和我姑妈后于1930年为革命壮烈牺牲。祖父牺牲后, 我祖母改嫁到原本乡寨头王氏, 我姑妈被本县大畈镇九门袁家抱去做了“童养媳”, 我爸不到10岁就这样成了一个孤儿,傍其亲伯显酿一起生活。我父亲小我娘两岁, 我父亲长大后我娘就长成大姑娘了。因为我父亲是孤儿, 穷得成不起亲, 好心的长辈们撮合, 将我父亲过继给显昌做继崽, 这样去就我娘, 与我娘结婚。
娘个头不高, 四方斗底的脸蛋, 下巴有点外兜, 五官端正, 白白净净的皮肤, 一头黝黑且发亮的头发。 娘出生的那代人沿袭了裹脚的习惯。旧社会女人一出生就要用绑带把双脚捆得紧紧的, 不让双脚正常长大, 当时的审美观是脚裹得越小越好、 越美、越有女人味。娘裹过脚, 但没有别人裹得那么厉害, 是一双比没裹过的人小, 比裹成功了的人大的“半成品”的脚。我经常听那些长辈们赞叹说:“你娘年轻的时候在方园几十里的村庄里是一朵花, 非常美丽!” 我也觉得我娘确实很美丽。
娘虽然这么美丽, 但她的新婚之夜与他人相比, 因为没有娘家, 普通新娘“哭嫁”的待遇没有享受到。自己嫁的男人家里没有亲生的公公和婆婆, 也就没有普通人拥有的坐花轿、接新娘、喝喜酒、闹洞房的喜庆氛围, 显得特别寒酸!这还不说, 尤其是我祖父牺牲后, 国民党抹收了我家的所有财产, 仅仅只剩下了我父亲幼小的生命和一间供他休养生息的破房, 家里一贫如洗, 结婚没有被子。从前在我屋背后的显纯叔公家住着一个教书先生, 因房间失火, 把床铺和被絮烧坏了, 从此他把这烧坏的床铺和破棉絮弃废在这里, 回家后再不来教书了。 我父亲和我娘结婚的时候就把这套烧坏了的床铺和剩下的半边棉絮搬来作为婚床。结婚那天没有椅子坐, 父亲到邻居家借来了一条长板凳来坐, 新婚过后没几天, 邻居又搬回去了。父亲只好找来几口火砖头, 洗得干干净净做椅子坐。娘和我父亲就是在这样非人般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下开启他们的夫妻生活, 行使他们做父母的权力和义务的。
娘结婚后第一胎生的是个儿子, 即我的大哥。我大哥生于1945年2月5日。生我大哥那年娘已经26岁了。虽然我不知道娘结婚的时间, 但可推测可能比较晚。旧社会女孩子一般十五、六岁, 早的14岁就嫁人了, 晚的也不过十七、八岁, 象娘这样晚婚晚育是少有的。第二胎又生了个儿子,养到到6岁病亡于痢疾。第三胎生了个女儿,刚生下来就夭折了。后来一连生了三胎, 都是“和尚头”。娘从26岁开启她的生育历程, 到38岁止, 12年时间共生了6个孩子, 夭折两个, 还有4个儿子。 娘和我父亲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个, 但具有爱国情怀, 把对国家太平安宁的梦想体现在我兄弟四人的名字上, 即 “国、太、平、安,” 大哥叫李厚国, 二哥叫李厚太, 我排老三叫李厚平, 我的弟弟叫李厚安。大哥厚国16岁被送去学艺, 是远近闻名的篾匠。 二哥厚太一出生, 家里穷养不起, 为放他一条生路,把他分流给本湾家庭条件好而没生儿子的细祥伯伯做儿子。我读书到高中毕业回农村当了几年大队(现行政村)干部后参加工作, 当了干部。弟弟厚安学木匠, 在家务农。
家里虽然那么穷, 孩子虽然那么多, 但在娘的心里个个是她的心头肉。在别人家娘那里是有好的吃, 舍不得吃,要留给孩子吃。而在我娘这里是没有好的吃, 也要想方设法地弄点好的给我们吃, 就连炒菜的猪油筋都不放过。每缝炒菜只要我们围坐在火炉旁, 猪油熬干后, 她就会把那块腊味十是、又香、又脆、又咸的猪油筋丢到我们的嘴里。在那个年代猪肉是稀出物, 但每缝端午节或中秋节只要知道附近有谁家杀猪, 娘就会跑去跟人家讲情说:“我家槽头养了猪, 先借点肉给我们过个节, 年底杀猪时再还给你。”肉称回来以后, 肥搭瘦的随汤带水炆一炉罐。炆好以后几坨肉先兜给我们几个孩子吃, 娘和我父亲就喝几口肉汤扎扎瘾。我在四城中学读初中的时候, 有一次周六放假回家, 娘问我想吃什么, 我随口说了声“想吃薯粉坨。” 薯粉坨是我们兴国这一带的土特产。用芋头和薯粉揉和在一起做皮, 用油干子丁、肉丁、炒脆打细的花生米、线粉、笋丁、小虾米等, 放上调料炒熟做馅, 包成小圆团, 可随汤煮着吃,可蒸着吃, 可煮熟捞起用佐料红烧着吃, 到现在注册成“通山包坨,” 并被评为咸宁“十大名菜,” 通山建立了“包坨网,”被网销全国各地。但在我小时候,包坨是珍贵的佳肴, 除了过年一般难得吃到。娘看我想吃包坨, 家里没有芋头, 更不可能有那些馅, 她就跑到菜地里去拔出两只萝卜, 把萝卜切成小丁子炒熟, 放上调料用来做馅, 把红薯焖熟代替芋头和上薯粉做成包坨, 让我们兄弟几个美美的吃了一顿, 了却了她的心愿。
为我们这些孩子吃的, 娘操碎了心。穿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象我们这种家庭几个孩子的穿衣着裳常常是挂在娘心头上的一大难题。那个年代买布凭政府发的布票, 买棉也要凭棉票,都是按人口数发的, 少得都不够用。即使有票家里也没有钱。几个孩子都要穿着啊!怎么办呢?娘想了“两条腿走路”办法来解决。一条腿是找那些富人家穿旧了不再穿了的废旧衣裳, 能够直接穿的就洗得干干净净, 晒得好好的给我们穿。大小不对码的娘就动剪刀, 拿起针线, 剪剪拼拼, 按我们的身材量身定做, 一针一线缝好后给我穿上。我十岁的时候和小我两岁的弟弟在临近的杜家坪小学读书,冬天来了还没有棉袄穿,娘急得直跳。真是“喜出望外”,得知正屋堂前大门口哎洪伯有一件穿破了的大襟牌的长棉大衣丢着不穿了,娘去他家拿回来,拼拼凑凑的为我兄弟俩每人改缝了一件小棉袄,使我兄弟俩高高兴兴的度过了寒冷的冬天。另一条腿就是向亲戚求援。我姨妈家里非常殷实, 娘每每跟我姨妈有约在先:凡是家人再不穿了的废旧衣服、鞋袜都不要丢了, 给我们几个穷外甥穿。所以, 娘每次去姨妈家走亲戚, 都要带回一大包旧衣服、旧鞋子、破袜子来给我兄弟几个穿。虽然我们兄弟不象其他孩子那样经常穿新衣,穿得那样好, 但娘却总是让我穿得干干净净的、 暖暖和和的。
我兄弟几个虽然一天一天地长大了, 但好象与娘的脐带还没剪断, 总有那么一根线连着娘的心。最使娘揪心的事是怕几个儿子有病有痛。因为请不起医生, 我兄弟几个谁有病的话,她就会弄些民间的小偏方给我们治。有谁眼睛疼的话, 她就煮好一个鸡蛋, 剥掉蛋壳, 齐鸡蛋的正腰位置一刀切成两个半边, 把蛋黄掏出来给他吃, 叫他躺在床上, 再把没有蛋黄的半圆形蛋白盖在眼睛上包扎好睡一夜治眼疼。有谁肚子疼, 她就把饭烧燋捣碎用开水搅溶形成糊状, 叫燋米水, 让他喝下去治肚子疼。有时燋米水不见效, 她就喊我爸去借来别人的烟筒(我父亲不吸烟),把切细的烟沫放在烟筒头上点燃吸一口对着他的肚脐眼吹几口烟。 要是碰到拉肚子, 她就找来楠竹, 把表皮牛青刮掉,再刮一层薄薄的竹黄并捣粹, 用红糖一起泡水喝。娘用的这些小偏方还是很神奇的, 有些效果是明显的。要是偏方不凑效, 娘就去求神拜佛。有一次我的弟弟发高烧, 娘使的小偏方不见效, 她就以为他是碰到鬼,被鬼吓着中了邪, 等到他上床睡熟以后的夜深人静的时候, 叫我父亲用茶盘端着贡品到房下首去“叫魂”。我弟的乳名叫“哎树”。母亲喊道“哎树呐,你回来哟, 你在石门庙吓着了回来哟, 你过石门桥回来哟,你从屋下首回来哟……。” 边喊边往回走,进了门怕惊醒弟弟声音就越来越小的喊 “哎树呐 进门来哟,上床睡觉哟。” 要是偏方用到了,求神拜佛也求了拜了,还不凑效,娘就会急得嚎啕大哭。
在几千年来封建意识较浓的贫穷落后的农村里,家庭经营模式上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在我家也是如此。父亲每天到农业社里去挖地、挖薯、犁田、割谷,还要到山上去砍柴。娘和生产队里的其他女劳力一样,参加队里翻薯藤、锄草、栽田、晒谷外, 还要主持家里的“内勤,” 负责一家人的烧火做饭、浆衣洗裳、饲养家禽家畜。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就够忙够累的了, 每年还要养两头猪。因为那时候实行的是大集体, 没有自留地种猪食,也没有猪饲料买, 即有买的也没钱,每天全靠上山打猪草。山上没有猪草打了, 娘就跑到七、八里开外的富水水库库尾退水后的闲田闲地里钊黄花菜, 一去就是一整天, 带几只熟红薯去中午充肌。一整天最多的时候能钊满一菜篮, 一般情况下还难以钊满一蓝子。娘每天还没亮就起床, 做好一家人的饭菜, 洗好衣服后外出做工、打猪草或钊黄花菜,猪草和黄花菜弄回后再一刀刀的切成碎沫子, 用锅煮熟后再喂猪。在住有40余户人家的湾子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是我娘。一直到我参加工作结婚后带着妻子去看望娘, 我们睡到凌晨一、两点钟了, 她还在剁猪草、煮猪潲。娘一天到晚那么忙, 那么辛苦, 为什么还要拼命养猪呢,并且一槽要养两只, 因为那个年代养猪是“购五留五”的政策。即每家养的猪百分之五十由国家收购, 百分之五十留给自家食用。我家每年底杀年猪之前就要去买两只仔猪来, 一养就是一年, 到第二年底卖一只公社食品站, 杀一只过年。卖给国家的当时的毛重单价肥膘一点的每斤五角多钱, 瘦一点的每斤四角多钱。卖一只猪,大一点的不到一百元钱, 一般也就七、八十元钱。小一点的可卖五、六十元。钱好象不多, 但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国家干部一、两个月的工资, 在贫穷人家来说这样的收入是可观的。每年年底父亲去卖猪的时候, 在食品站在账一结就高高兴兴的到供销社去, 为我们兄弟几个每人买双塑料胶底布鞋或解放鞋, 还给买些我读书所需的纸、笔、墨, 再扯几尺白大布回来请染匠染成深蓝色的给我们做新衣过年。卖一头给国家以后, 过年的时候再杀一头, 除还给别人的赊肉账和留给过年吃的以外全部熏成腊肉, 留给来年慢慢吃。为了这个家, 也为了我们这几个孩子, 娘再苦再累, 拼了老命每年都要养两头大肥猪。娘知道卖猪的那一天是我们兄弟几个眼巴巴盼望的时候, 杀过年猪的那一天是我们兄弟几个最解馋的时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农村非常封闭落后。邻里之间一些妇道人家为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吵架是常有的事。一吵架就骂人。依我所见所闻, 我把本湾妇女骂人分为三级。一级为最毒的。这些骂人的人先要扎一个稻草人, 拿一把柴刀, 带上一个剁柴的柴墩, 跑到晒谷场上去骂。骂几句剁几刀, 也有的边骂边剁, 意思是让被骂的人碎尸万段, 讨不得好死。稻草剁完了骂声也就停止了。二级为最泼的, 就是站在人家门口指名道姓的骂。三级是在人多的地方去, 指桑骂槐, 不点名不道姓地骂。随着农村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这种骂人的事已消声灭迹了。除了这三个级别外, 娘是最低级别的, 她从来不骂人, 也不知道如何骂人。人家说“知书达理,” 娘是个文肓, 在她身上表现的是“不知书也达理。” 娘一生都没跟别人吵过架、红过脸, 总是遇事让人三分, 任何事情一笑了之。
娘不光是善待世邻人, 而对自己的亲人更是厚爱有加,特别是在与几个儿媳妇相处上十分融洽。这是由她的善良性格决定的, 同时也与她没有女儿, 而把儿媳妇当女儿看待有关。1985年正月初八我在县城工作时生下我的儿子以后, 娘到我家带了几年孙子。她与我妻子之间婆媳关系非常好, 感情也非常深厚, 任何事情都非常默契。在她年老患上痴呆症的后期什么人都不记得了, 也不认得了。我有一次回家去看望她, 我问她记得我不, 我叫什么名字, 她都摇摇头说“不晓得!” 当我再指着我的妻子问她“这是谁啊?” 她似乎眼睛一亮, 回答我说“阿华哩!” 。我妻子叫徐清华,娘一一直叫她“阿华。”
娘这种宽广的胸怀、善良的性格和她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我们这些孩子的整个的人生。就拿我自己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回家和同伴们上山砍柴,无论是回乡务农还是参加工作以后,经过了那么多单位,跟那么多人相处,直致退休至今,几十年来从未与任何人闹过矛盾、红过脸、吵过架。
娘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生命,并用她毕生的血与汗把我们养大,并圆满地完成了她对孩子的“教、读、完娶”的义务,给了我们一个家,并且用她一生的优良品格造化了我们。但娘没享过一天福,于1998年10月8日在病榻上不舍的闭上了眼晴,与我们作了永久性的告别。
(该文转载2025年4月7日咸宁日报《掌上咸宁》。)

李厚平之《清明时节倍思娘》之感思
康宗生
岁在乙巳,时维清明。通篇阅读厚平之文,感其孝思,遂为赞评。
至为孝子,清明时节,思其母,情之切切,意之绵绵。忆母之生平,述母之德馨,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母虽生于乱世,长于贫寒,然性善良,心宽厚,育子有方,邻里称颂。兄弟四人,皆有所成,母之教也。母去久矣,然其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其慈爱之心,永铭子心。
厚平之文,质朴无华,如清泉之流淌,如春笋之初露。其言真切,其情真挚,读之令人动容,思之令人潸然。此文非徒记母之生平,亦乃厚平之自传,见其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夫、为人父之德也。
孝思感人,可为世范。夫孝者,百行之首也。孝子之事亲,如厚平者,可谓至矣。愿诸君偶读此文,皆能感其孝心,效其孝行,以扬孝道,以正人伦。因倾情赞评。
岁在乙巳,时维清明。通篇阅读厚平之文,感其孝思,遂为赞评。
至为孝子,清明时节,思其母,情之切切,意之绵绵。忆母之生平,述母之德馨,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母虽生于乱世,长于贫寒,然性善良,心宽厚,育子有方,邻里称颂。兄弟四人,皆有所成,母之教也。母去久矣,然其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其慈爱之心,永铭子心。
厚平之文,质朴无华,如清泉之流淌,如春笋之初露。其言真切,其情真挚,读之令人动容,思之令人潸然。此文非徒记母之生平,亦乃厚平之自传,见其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夫、为人父之德也。
孝思感人,可为世范。夫孝者,百行之首也。孝子之事亲,如厚平者,可谓至矣。愿诸君偶读此文,皆能感其孝心,效其孝行,以扬孝道,以正人伦。因倾情赞评。